2022-10-09 22:1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星辉



英雄锁镇 海邦传威

 

马星辉

 

 

“铁马金戈气势骄,将军大度笔难描。英雄底事妄扬抑,肥了白帆瘦了礁。” 此诗乃赞崇武两代英烈,一是,武功大夫、崇武抗倭英雄张勇将军;二是,声名远播的抗日英雄,张勇的六世孙张稚生,二人英雄锁镇,海邦传威。

己亥初春时节,走进崇武这座海边城堡,但见外观甚是砺石粗糙,造型简单的城墙映入眼帘,没有一点雄伟壮观、巍然屹立之感,但却是坚固似铁,垒石如磐,它历经沧桑、却雄风依旧。

北城门上抗倭名将戚继光亲笔所题的“锁镇海邦”4个大字,透出一种顶天立地、遒劲有力的男儿血性。

这座声名远播,横枕在东海之滨的海防古堡,历史上电闪雷鸣、金戈铁马,怒海争锋、威震东南。崇武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突出部,这里三面环海、礁屿众多,海岸曲折、岗哨林立,东距台湾海峡不到100海里。

早在南宋之时,这里便屡有战端,外夷骚扰不断。故,泉州太守真德秀曾上奏朝廷,要把崇武作为海防重要据地。从明朝洪武年间直到现代,这里抗击外夷、保卫海防的战斗始终是此起彼伏、演绎不绝,戚继光、郑成功、施琅等众多名将均在此出刀亮剑,显威四面八方。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二十七年(1548年)、三十九年(1560年)、四十二年(1563年),贼寇4次大举来犯,驻扎崇武的官兵勇猛奋战;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及崇武所戍军,水陆并进歼灭入侵大岞村的全部倭寇。自此东南沿海倭患得到平息。

崇武古堡的卫疆史迹,英雄传奇故事,令人心生仰望、肃然起敬。

“一部崇武史,半部英雄传”。英雄之地,自是有英雄辈出。在崇武古城南门关帝庙北侧,有座“武功大夫府第”,为清代二品武功大夫、闽台水师将领张勇之住宅,当地人称它为“张府”。于清朝乾隆年间建成,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其建筑主体有生祠、中厝、祖厝3座并排,穿斗式木石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式屋脊,典型的白石、红砖材质而成的闽南古民居建筑,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房在156间之数,雄伟壮观,设施完善,现存有清代圣旨牌及牌坊、清代古井、旗杆石等众多史迹。

据当地老者说,张府之宅藏有玄机,清末时曾有个经验丰富的惯贼潜入府第,从厅堂上窃取一件名贵古瓷,准备逃走时,被张家一位子孙看到了。他只喊一声“捉贼”,便不动声色地观察于一旁,那窃贼则惊慌失措,躲遍了府第四面八方各个角落,都找不到出口之道,最后只好束手就擒。可见当年张氏家人建造府第,从设计到建筑,颇花了一番心思。

张府中间的大门上悬挂着的一块“武宦世家”匾额,4个烫金大字,浓缩了这个家族数代的兴盛史。自古以来,张氏子孙始终传承“忠勇报国”的家规祖训,戍守疆城、护国卫民、抵御倭寇,谱写了几代人保家卫国、抗击外患的英雄传奇故事。

张勇的先祖张亮,直隶江苏宜兴山后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授任崇武千户所副千户,后征沙寇有功,升任正千户。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倭寇大举侵犯崇武,总兵戚继光率兵抵抗,在大岞海面剿灭倭寇,获得大胜。战斗中,张亮的曾孙张辅京英勇杀敌,立下军功,朝廷让其掌管“福字”号大战船,同时,准许隔代承袭千户官职。后来由于禁海、迁界等原因,这个大家族在明中期起逐渐衰落,后裔以渔为生。直到清初,张勇将军的出现,张家才再度崛起,声名大振。

张勇(1697-1765年),字企大,号浩亭,他从小文武兼习,但因家贫,只得捕鱼为生。后恰逢清廷扩大水师,20出头的张勇弃渔从戎,因“谙练水务”,被提升为金门镇标千总。张勇十分熟悉水务,“凡防海形势利病,要害所在,辄条识不遗,了如指掌。”且张勇治军严谨,军纪整肃,32岁时,被选任到天津教习旗营水师,为朝廷培养海军人才。后又先后被委任为南澳守备、澎湖、厦门前营守备。

“武功大夫第”有一间称为“南邨馆”寝室,木构墙壁,花格窗栏。精致的房门上书“南山晓翠浮春幌,邨兜烟晃展画图”冠头对联。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曾经到过崇武,并住在此南邮馆里。

当年乾隆皇帝从海上乘船南巡,张勇奉旨保驾。那天,正值“疯西南”,乾隆皇帝的船只驶过大岞角,要转入后海时,牵缭的十多个兵勇使尽力气,始终无法将帆揽过。一时船身晃荡,站在船头的乾隆皇帝差点跌倒。张勇见之,几个箭步便跳到船尾,一手接过水兵手里的舵牙稍微转动,另一只手把兵勇手里的帆缭拽过来。倏地,船侧面迎风,风鼓船帆,船也随着改变了航向,立时向后海驶去。乾隆皇帝看呆了,连声赞叹道:“卿真乃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勇将矣!”

常言道:“猛将必发于卒伍”,因治军成绩突出,张勇多次被保举,担任多个海防要塞的要职,历任闽安左营游击、铜山营烽火门参将、督标水师营参将、厦门提标中营参将、南澳总兵官等。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被授任台湾水师副将,乾隆十九年(1754年),张勇得乾隆皇帝召见,他面奏海洋详情,深受乾隆帝赏识,并得到赏赐,被授江南江北狼山总兵官,后又调任苏松沿海水师总兵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因政绩突出,朝廷封张勇为武功大夫(正二品)之职。如今,走进张勇府第的山门,还可看见嵌入照墙的辉绿岩“圣旨”牌,右边竖着一方记载张勇事迹的《行功碑》。

张勇心系民生,深受闽台两地民众爱戴。他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时,台湾应试士子颇增,渡海参加乡试要验明正身。海关人员利用权力,乘机敲诈勒索,台湾士子深受其害,却敢怒不敢言。张勇知之毅然废除了这项由来已久的陋规,台湾士子非常感激,他调离台湾时,台胞“如失慈父母”,成群结队到府署前致谢。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厦门闹饥荒死了很多人。时,张勇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他奏请上级借给军粮,赈济灾民。当时借军粮赈济饥民,非同小可,若有一点差错,轻则被问罪,重则还可能因此丧命。张勇不畏生死,毅然为民请命。为此,厦门人讴思,立碑追颂恩德,每遇公诞辰,辄于碑前演戏庆祝。

将门虎子,后继有人。以精忠报国、忠孝传家为族训的张勇后人,报效国家,人才辈出,时至近代,亦出一位声名远播的抗日英雄,即张勇的六世孙张稚生。他从小聪颖好学,20岁考入集美学校,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1937年,他毅然投笔从戎。1939年,他到南平军政部十三补训处补充团任职,1941年,调任该处装备第一团连长。

1941年4月,日寇侵占福州,该团奉命阻截,张稚生率领部队直捣敌指挥所,毙敌联队长,歼敌300多人,夺取大湖战役胜利,荣立一等战功;1944年9月底,日寇再犯福州,张稚生任80师239团少校营长,率领部队守卫大北岭。浴血激战两昼夜后,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是年44岁。该战役胜利后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将大北岭更名为稚生山。如今,张府中厝上厅堂的正中,仍悬挂着“黄埔精英”“抗日烈士张稚生”等匾额,厅柱的一副对联上写:“孤军抗日壮北谷,赤胆忠心振中华”,让后人追忆不止。

夕阳西沉、余晖染红了天际边,热情豪爽的崇武朋友相邀,请我们渔岛海鲜小吃,其中一种叫“鱼卷”特色小吃,是由马鲛鱼打成肉泥,配上地瓜粉、鸡蛋清、猪肉泥、荸荠丁等原料制成条状,有煎炸、爆炒、煮汤、清蒸等好些种吃法,尝之后,果然极是美味,入口清香、筋道嫩滑。让我不曾想到的是,崇尚武备的崇武人,连美食都透着“海防”的味道,他们介绍说,此鱼卷地道的名字,原来是叫“军粮”,当年军队抗倭时常带在身的食物。

崇武岛的傍晚,让人领略到古堡的另一种妩媚。踏着返回酒店的蜿蜒小路,一种惬意的心情,融化在崇武这座英雄岛的温馨夜色之中。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