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三封佚信
郁达夫(1896-1945)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革命烈士。他留给后人的全部文学遗产中书信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信件,既是反映作家真情而又别具一格的散文佳作,也是研究郁达夫生活、创作道路和社会活动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那些涉及文坛内情的函件,更显得珍贵。随着郁达夫研究的逐步深入,由于研究者的努力搜集,他的书信在海内外不断被发现。1987年10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郁达夫书信集》,辑录了他的书信187封(其中明信片45张),但不包括他用书信体写的散文和文论。1992年12月,该社出版了《郁达夫全集》,第十一卷(书信集)所收的郁达夫书信已达216封(其中包括若干信函断片)。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仍有不少信件散失。2007年11月,新的《郁达夫全集》(共12卷)作为“浙江文献集成”工程中的一套丛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六卷(书信),新收入全集者13封。这是目前收入郁达夫书信最多的文集。但是,散珠难捡,经笔者核对,仍有3封信未收录:其中一封信是收藏家臧伟强先生珍藏;另两封信是收信的文化人士设法珍藏,再编入其他书籍中,因而,如不花时间去细心查阅是难以发现的。现加以介绍,以飨读者。
一、致孤帆
这封信原件是2009年2月25日在福州市衣锦华庭尚林书苑举办的“中国近现代名人历史文献手迹珍品展”展出的。郁达夫用毛笔写在一张240格稿纸上,原信转录如下:
孤帆先生:
你还在上海么?我返家后养病觉得还有点起色。创造集股的事情,千万要你帮忙。我走的时候,叫全平来会你的,不晓得现在怎样了?
何日回汉口去?此信若接得到,请你覆我一信。
我祝你
平安
达夫
十二月二日
孤帆是何许人?在《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中有两个“孤帆”:其一是中国诗歌会会员、中国诗歌作者协会会员,原名夏树勋(1912-?),江苏青浦人,常用笔名孤帆、树勋、天逸;其二是:李孤帆。因为先岳蒲风(1911-1942)是中国诗歌会创始人之一,并曾写过评论《孤帆的诗》,所以我对第一个“孤帆”了解较多,而对李孤帆所知就甚少,一时难以确定郁达夫这封信是写给哪一个孤帆?展览的首日,收藏家臧伟强受到参观者欢迎,纷纷要求他签名留念,因而我未能当面向他求教;翌日,我再去参观,仍未能找到臧先生。幸而,《福州晚报》编辑刘磊先生曾采访过臧先生,为我提供了有关信息和资料。据臧先生对刘先生说,郁达夫致孤帆先生的信是写给李孤帆。此信是2004年他从一位朋友处购得的。这批信有几十封,都是友人寄给李孤帆的,还有些书信也是出于名人之手。的确,在此次展出的手迹珍品中,我发现还有著名诗人徐志摩、廖承志的岳父经亨颐等致李孤帆的信。由此可证实臧先生所说的真实性。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词典》散文卷、《创造社资料》等辞书,综合起来可知:
李孤帆(1894-?),浙江鄞县人,曾用笔名:孤帆、匀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银行、招商局总管理处供职,著有《招商局三大案》(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1月出版)、《西行杂记》(桂林开明书店1942年4月初版)等。
原信未书年份。据于昀(郁达夫之子郁云)发表的《郁达夫与创造社》中所述:创造社是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1925年初,郁达夫离开北京大学去武昌师范大学任文科教授,刚好创造社创办人之一的张资平(1893-1959)也在该校任生物系教授,郁达夫便与张资平讨论复活已暂时停止活动的创造社。后来,该社另一位创办人成仿吾(1897-1984)也在这年夏天到达武昌,三人便进一步讨论了该社的工作,决定筹办一个“创造社出版部”。1925年11月,郁达夫离开武昌到上海,又为创造社的复活而奔走。他计划在“创造社出版部”建立后,编印一些文艺书籍,同时恢复《创造》和《洪水》等期刊的出版。但由于过度劳累,旧病复发,开始咳嗽、咯血,不得不在11月下旬回富阳,再去杭州进肺结核病疗养院疗养。所以,这封信是写于1925年。信中提到的“全平”即周全平(1902-1983),江苏宜兴人,原名周承澍,号震仲,曾用名周霆生,笔名全平、金干、骆驼、霆声等。1922年结识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参加创造社活动。1924年曾去广东大学求学。1925年参加组织创造社出版部,任该部理事会理事。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开除出“左联”。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苏南等地文化教育部门工作。著有小说集《烦恼的梦》、《梦里的微笑》、散文游记集《箬船》、回忆录《周全平人海飘流记》等。
1925年11月,周全平在《洪水》半月刊发表文章,提出“应当由读者和著作家合作出版事业”。12月,创造社在上海筹组出版部,开始招募一期股金(每股5元)。所以,郁达夫在信中说:“创造集股的事情,千万要你帮忙”。
这封信反映了疗养中的郁达夫仍为创造社出版部的事务而操心。
二、致郑子瑜
这封信载于1993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郑子瑜墨缘录》(编者龙协涛),是郁达夫在福州写给在厦门的郑子瑜的,原信转录如下:
子瑜先生:
来函及红豆两粒,以及其后之绝句,都拜悉。社会破产,知识阶级没落,是一般现象。我辈生于乱世,只能挺着坚硬的穷骨,为社会谋十分进步耳。
所托事,一时颇难作覆,故而稽迟至今。省会人多如鲫,一时断难找到适当位置,只能缓缓留意。我在此间,亦只居于客卿地位,无丝毫实权。“知尔不能荐”,唐人已先我说过,奈何!奈何!
时绥!
弟 郁达夫上
原信未书年月日,据郑子瑜先生记忆和此信内容可以推断,此信当写于1936年。是时,郁达夫在福州担任省政府参议兼秘书处公报室主任,所以信中谈到他在省会供职“亦只居于客卿地位,无丝毫实权”。
郑子瑜(1916-2008),原籍福建漳州,后定居新加坡。历任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文学研究院教授、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中国修辞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任复旦大学顾问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职。著述有《鲁迅诗话》、《郑子瑜选集》、《诗论与诗记》、《中国修辞学史》等20余册。1936年岁末,郁达夫访问日本、台湾归来,途经厦门时,他曾往访,并写了《天仙访郁达夫记》(载《九流》月刊。上海图书杂志公司发行,因卢沟桥事变爆发,只出一期),详细记述了此次会见的情况。他编的《达夫诗词集》,1948年6月由广州宇宙风社印行,此后三次增订分别在香港、新加坡再版。
三、致许广平
此信载于《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也是《郁达夫全集》所未收的。现转录如下:
广平先生:
来函拜悉。我于八月五、六日去上海,住三、四天后去闽,上海一切事务,当于那时候弄了它,小峰长久未见,关于周先生出全集事,伊当然不能阻挠,我自然要和他一说。
此次去港,当来看你们,一切事可面谈也。
匆覆。顺颂
暑祺
弟 郁达夫 上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日
这封信从书写时间看,是1937年7月下旬郁达夫从福州专程赴上海迎接从日本归国的郭沫若后,又回杭州、富阳小住时所写的,所以信中提及还要“去闽”。
许广平(1898-1968),曾用笔名维心、归真等,常用笔名景宋。祖籍福建,出生于广东番禺。鲁迅夫人。解放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著有《遭难前后》、《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等书。李小峰(1897-1971),原名李荣第,字小峰,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毕业,原为“语丝社”的成员之一,负责出版事务,后来创办北新书局,任经理。
这封信谈及的为鲁迅先生出版《全集》一事,稍后得到郑振铎、王任叔等鲁迅友好的关心支持,参加编纂。我国第一部《鲁迅全集》20卷,终于在1938年6月至8月由鲁迅全集出版社分卷在上海陆续出版。
上述三封信,郁达夫生前原无公开发表之意,因而不事雕饰,信笔侃侃而谈,更见其真率质朴,更能显示其人格和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