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楼与红色名将
名闻天下的太白楼与共和国名将吴忠之间有一段深厚情缘,并传为佳话。
一
吴忠,原名吴光珠,1921年10月21日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东溪镇,1933年秋加入共青团时改名吴忠,1935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八路军115师教3旅8团营长、昆山张秋地区游击支队支队长等职。
1946年1月,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在司令员杨勇、政委张霖之的率领下,挥师东进,开始围攻济宁城。
济宁,是鲁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城高壕深,有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由当时的大汉奸刘本功固守。
为了消灭这股顽匪。第七纵队党委做出战斗部署:第19、20旅和冀鲁豫军区第13团从东、南、西三面攻城,以纵队第21旅和骑兵团负责阻击增援之敌。攻克南关这一全城制高点任务交给了20旅吴忠的58团。当20旅旅长匡斌向吴忠交代任务时,问道:“太白楼是全城的制高点,担子很重,你有信心吗?”吴忠坚定地说:“太白楼由58团来攻打,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太白楼位于济宁城东南角、古运河北岸,距南门约250米。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每天至此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贺兰氏酒楼亦因李白的光顾而名声大噪,生意兴隆。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这即是“太白楼”的由来。
当时,济宁城墙由厚砖砌成,高约11米,异常坚固,太白楼由于建在一段凸出的城墙上,视界更是开阔,可鸟瞰全城及南关,是济宁城里地势最高的建筑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刘本功在楼上部署了6挺重机枪,封锁着通往南门的所有通道。此外,城墙外面还有3米深的护城壕,护城壕和城墙之间另设有数道铁丝网和碉堡群。
为知己知彼,吴忠亲自带领营、连干部到济宁城附近勘察太白楼周围地形,然后做出战斗部署:二营负责打通护城壕,进行爆破和开辟道路;一营为突击营,突破后迅速扩大和巩固突破口,随后向城内纵深进攻;三营为二梯队,并负责指挥全团的轻重机枪、迫击炮、步兵炮,压制太白楼的火力。
部署完毕后,吴忠遥望不远处的太白楼,兴奋异常。吴忠是四川人,他小时候读私塾时便很崇拜李白这个老乡,此刻他发誓:一定要让太白楼回到人民手中。
二
在战斗动员大会上,吴忠最后说:“太白楼,因诗仙李白曾在此楼饮酒赋诗而得名。今天在这里打仗,我也有了点诗兴,乱涂了几笔,以助战兴。”说完,吴忠掏出小本子,朗声读道:“诗仙伴咏冲杀声,酒楼佯攻变主攻。任城父老盼解放,势夺攻城第一功。”他的诗引得官兵们齐声喝彩,掌声一片。看着士气已经被调动起来,吴忠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说道:“我还有个小小的请求,李白是四川人,我也是四川人,看在我这个老乡的面子上,请大家对太白楼手下留情,有朝一日在另一个世界见到诗仙时,让我也能有个交代。”显然,吴忠的意思是既要大量杀伤敌人,又不要损害太白楼,为济宁人民留下一个完整的名胜古迹。
攻城的战斗打得异常艰苦.不管用火炮还是用炸药,由于我军火力太弱,效果均不理想,无法压制敌军火力,太白楼上守敌的6挺机枪在护城壕边打出了一道火网,墙下的碉堡也向外喷射着火舌。担负爆破任务的二营连续两次组织“飞行爆破”,都没有奏效。此时,吴忠在指挥所里看到二营的爆破接连失利,急得满头大汗,他吼道:“组织所有机枪压制太白楼的火力,5连立即组织第三次爆破。”说完冲出指挥所,跑到观音庙重机枪阵地,亲自操枪压制敌人火力。
政委史洛听说吴忠下战场亲自战斗,大吃一惊,他立即带着警卫员赶到观音庙阵地,硬是将吴忠拖了回去。就在他离开后的几分钟,观音庙便遭到敌军猛烈炮袭,我军机枪被炸飞到半空中。算是吴忠命大,才没有命丧观音庙。
三
首次攻城受挫后,吴忠发现城墙凸出部的西北拐角处是太白楼敌人的射击死角。于是他命令在此搭云梯登城。一营营长孙文轩甩掉棉袄,带着由共产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冲到城墙边架起了梯子。郑维和等几位战士率先登上城墙,占领一个立足点,孙文轩和其他官兵随即上城,以肉搏战打退敌人的反扑,随即一个猛冲,还没等敌人完全反应过来,就冲上了太白楼。
守敌立即展开反扑。就在我军突击队快要支持不住之际,一营其他各连登上了城头,两军合兵一处,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此后,一营虽伤亡达180余人,营长孙文轩也光荣牺牲,但牢固地占领了突破口,控制着制高点太白楼。
战斗最激烈时,吴忠跑出指挥所,尾随一营登上了太白楼,指挥部队依托太白楼和附近一所中学,打垮敌人的数次反扑,并迅速展开进攻,猛攻南门守敌的后路。随后,在我军将士奋勇冲杀下,经过3个多小时的巷战,济宁守敌5000余人全部被歼,济宁战役胜利结束。
在庆功大会上,58团因在攻打太白楼战斗中表现卓越,受纵队嘉奖,并授予奖旗一面。班长郝云中,战士郑维和、王洪峰、严景云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58团一战扬名,由众人眼中的地方部队变成了一个善打硬仗、大仗、恶仗的英雄团队,成为七纵的拳头团之一。吴忠也成了58团官兵心目中的英雄和灵魂人物。
四
此后,挟着太白楼战斗的余威,吴忠率部相继取得了巩堂、小马庄等战役的胜利 。1946年10月的章缝集大战,他更是率领180名勇士在四面受敌的险恶环境中孤军奋战,寸土不让,坚守13小时,打退了火力占绝对优势、兵力几十倍于己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11师胡琏部20多次进攻,震惊全军,刘伯承、邓小平还专门为此签发通令进行嘉奖。1950年吴忠又作为解放军18军进藏先遣支队北路队长、我军赫赫有名的“红色先锋”,参加了被刘少奇称为“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的昌都战役,打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
1955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我军历史上的第一个机械化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于是,刚刚参加完上甘岭战役回国的吴忠,又受命出任我军第一个机械化师师长。同年在我军首次举行的授衔仪式上,年仅33岁的吴忠被授予少将军衔,从而成为首批被授予将军军衔的1044颗璀璨将星中为数极少的仅是师长就授予少将的解放军军官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再往后,吴忠在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重要岗位上坚决服从党中央、毛主席的调遣,为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党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度为毛泽东主席赞叹道“吴(无)忠有忠”。已近58岁的他还亲自挎着自动步枪步行在热带丛林中指挥部队对越南进行自卫还击战,成为世界军史上的独特一景。
五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工作需要和繁忙公务,吴忠没有机会回鲁西,但仍关注着这块他曾经洒过热血的英雄土地的发展,念念不忘当年的太白楼。1989年春天,由于身体原因于半年前离休的吴忠,趁着撰写回忆录的机会,重返鲁西,专程到济宁城南关和太白楼,察看当年激战过的战场。
吴忠到济宁时,昔日土顶篱笆墙的南关商业区,已经变成了仿古建筑群,太白楼更是由人民政府拨专款于1952年在旧城墙上重新修建。重建后的太白楼富丽堂皇,连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样,砖木结构,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诗人所书“诗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刻“三公画像石”,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厅壁记》、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等碑碣60余块。除此之外,还有罕见的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就在吴忠来之前的两年,济宁市还在太白楼建立了李白纪念馆。
吴忠先在南关找到了当年的团指挥所,然后登上太白楼,感慨地说:“变了,变了。当年的太白楼破烂不堪,现在是金碧辉煌,这下我见到那位诗仙老乡时,可以有个交代了。”
他仔细地端详着墙上的诗词,突然问随行的许评:“当年打完仗时,这里有首打油诗,你还记得吗?”
许评想了半天,还是没能记起来,吴忠笑着说道:“我来告诉你,那首诗有四句:‘墙上诗词甚堪夸,不是东扯就西拉。若是还有诗仙在,劈面给你两耳刮。”众人听了哄堂大笑。
而又一次来到魂牵梦绕的太白楼,吴忠想起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禁不住感慨万千,赋诗一首,曰:“梁山匪聚济宁城,血债千笔数刘侯。日寇投降他不降,英雄攻破太白楼。附倭败类一网尽,鲁西人民喜复仇。从此翻身作主人,军民再写新春秋。”吴忠对太白楼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就这样,闻名于世的济宁太白楼与共和国将军吴忠结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奇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