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4 16: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少川

南阳,福建的“茨坪”


带着感恩和崇敬的心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我专程赴长乐市江田镇南阳村,瞻仰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缅怀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诞生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从长乐市区出发,汽车行驶在宽阔的水泥大道上,大约二十来分钟抵达江田镇。由镇所在地转向南阳村,进入一岭高过一岭的丘陵地带。自然地貌是何等的神奇,几时还是一马平川的临海开阔地,瞬间却突兀出一座如此巍峨的大山。汽车在迂回曲折的山路上盘旋,峭壁巉岩、茂盛林木、碧水溪涧、层叠梯田、深邃洞穴……过电影般地从我的眼前掠过,千变万化不由地引人遐思。于是,我想起宋代大文豪苏辙在《上枢密韩大尉书》中的诗句,曰:“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如反而论之,则是因天地之广大,才能产生众多五彩缤纷的奇闻壮观的故事!

汽车来到旧时南阳村民聚居地(现在村民大部分已搬至山下),天地豁然开朗。眼前展现的是一片荡荡的山间平原,其中有一丛丛的果树,绿茵茵的草地,清粼粼的溪流。周旁环绕着低矮错落的山岭,一边是茂密青翠的森林;一边是奇石嶙峋的岩岗。蓝天白云衬托,景色十分秀美。因隐秘悠静,风光无限,有人喻此地为“世外桃源”,和平年代那确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但此时我想到的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茨坪,在中华大地灾难深重的年代,茨坪这座青山绿水间的平原村庄,承载着历史的重托,燃起耀眼的火焰,成燎原之势向全国蔓延。与茨坪同样美丽的南阳,不也曾是福建的“茨坪”,展现过一幕极不平凡的火热场景!

在这个别有天地的地方,我们一行参观了“中共福建省委旧址”,以及曾任闽中游击队副司令的陈亨源故居和“长乐革命史馆”。浏览革命前辈足迹曾到过的山山水水,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座谈,回忆当年激情似火的峥嵘岁月,受到一次深刻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南阳作为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始于1944年9月至1945年6月,那时正处抗日战争从相持阶段,进入反攻阶段的关键时刻。之前,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福建军政当局秉承蒋的旨意,对中共福建省委驻地闽北地区进行疯狂的军事“围剿”。为了避开顽军的正面进攻,保存有生力量,中共福建省委突出重围,转移至闽中地区的永泰、德化等地山区,再经辗转秘密迁到南阳,继续领导全省抗日反顽斗争。南阳位处长乐与福清交界,群岭叠嶂,便于隐蔽和防守,有较大的与敌人回旋余地;又靠近福州中心城市,利于与全省革命组织取得联系和相机进行主动出击。中共闽中特委、福清中心县委机关及其武装队伍也先后进驻于此。艰苦的生活,残酷的斗争,没能阻挡中共福建省委前进的步伐。尽管机关险情不断频繁移地,他们始终高举鲜艳红旗,领导全省革命力量开展卓绝的斗争,使队伍不断得到扩大,直至迎来最后的胜利。

中共福建省委在南阳驻扎,时间达10个月。省委从恢复健全党组织入手,深入发动群众,逐步促使形成一块以此为中心,辐射到永泰、福清、闽侯等县边缘地区的隐蔽基地。在这隐蔽基地里,长乐县的南阳村,永泰县的官烈村,闽侯县的溪里村,德化县的毛厝、十字格村等,都先后建立健全了中共地方支部。这些秘密党支部在教育党员干部,宣传发动群众,保卫隐蔽基地和省委机关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南阳“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的展室里,我们看到这期间的省委,具体做了这样几件大事:1944年9月20日,省委发出了关于“准备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10月15日又发出了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第二次指示,领导人民抗日、反顽反特斗争,省委的武装队伍和闽中游击队合并组成抗日游击武装,活跃于沿海沦陷地区;1945年1月,召开各地干部会议,传达讨论毛泽东同志“一九四五年的任务”报告,结合我省形势提出对策,推动革命力量迅速发展;遵循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开展整风,加强党性,先后在南阳开办两期训练班,参加学习的学员有60多人,都来自沿海各县;1945年5月,召开规模较大的干部和游击队指战员会议,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革命气节,提出“自力更生,赤手成家,隐蔽生产”的口号,决定撤离南阳,分散活动;省委领导多次接见各地上层人士、开明绅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动员、争取一切愿意抗日的力量共同抗日;筹建闽江工委。还值得提及的是,为了及时传达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掩护往来干部,输送情报物资,沟通各据点情况,在这块隐蔽基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交通站、联络站,彼此沟通呼应,并同省委在城市及其他各地建立的交通站、联络站一起,形成了全省秘密的交通联络网络,在隐蔽精干和抗日反顽斗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南阳,一度成为福建省抗日隐蔽根据地的中心,我国南方革命的重要战略之地,在福建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观了陈亨源故居和“长乐革命史馆”,我更为清楚地了解到,选择南阳作为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的所在地,除了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其优势外,重要的还在于它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南阳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便燃起革命火种,积极发展党员,于1939年10月正式成立中共南阳村支部,带领村民进行不屈不挠的对敌斗争。南阳历经漫长战争岁月的磨炼,始终红旗不倒,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有着优秀的革命传统。祖居南阳村的陈亨源从事医务工作,1936年秋加入共产党,以开设在福清海口的复苏诊所为阵地,利用为老百姓治病的机会,在福清、长乐边界一带,组织革命活动。“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救亡运动的指示》,号召共产党员应实际上成为各地救亡运动与救亡组织的“发起人、宣传者、组织者”。陈亨源在福清海口,长乐松下、江田、南阳一带组织抗敌后援会,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期间,陈亨源先后任中共福清中心县委委员、福(清)长(乐)平(潭)县委书记,创建抗日游击队。中共福建省委在南阳的日子里,陈亨源家的两层小楼房成为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住所,以及游击队的司令部。南阳村村民积极投身抗日反顽洪流,从人力、物资、信息等方面,支持省委的工作,据参加座谈的村民们反映,当时几乎是家家户户无一例外的行动起来。有一次村里受到敌顽的突然袭击,许多人迅速到山洞里隐蔽,陈亨源的秘书掩护领导迟了一步,被敌人抓去砍头示众,但并没有因此而吓退村民们的革命热情。想象得出,如果没有村民们的齐心协力参与支持,省委是难在此地立足的。可见党群关系何等的重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永远是我们党取得事业胜利的法宝!

登高望远。站在南阳山顶遥眺,无垠的大海,坦荡的田野,蔚蓝的苍穹……如今的大地绚丽明亮和勃勃生机。此时此刻,不由地让我萌生感怀之情,那些在红土地上浴血奋战,开创出这片美好新天地的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胸里。1991年7月1日,中共长乐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南阳村树立“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目前,南阳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开辟为长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是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即将离开南阳,路过坐落在村头山丘上的“长乐地下党革命烈士纪念园”时,我望着那块书写“闽中雄风”的石刻,以及耸立的英雄群雕,默默地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文写作参阅:林强主编的《中共福建地方史》、中共长乐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长乐革命史》)艺苑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