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9 15: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宋友江

福建辛亥革命与宋渊源


孙中山先生会见革命志士,前排右二为宋渊源
 


辛亥革命中除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外,到底还有多少为革命而牺牲的仁人志士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而侥幸活下来的人,他们的英雄业绩也不为人所知,革命元勋宋渊源就是其中的一个。

宋渊源从“半个举人”到投笔从戍,从加入同盟会到带兵参与光复福建的战斗,是个地地道道的职业军人,他后来在民国政府中担任了许多要职,如福建护法军总司令,福建省临时议会首任议长、福建国民军参谋团主任、国民政府委员、参政会参政员等不下十余种职务。可惜许多人连这样功勋卓著的老革命家、军事家都不知道。原先我对他也一无所知,后来有位编辑朋友约我写一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文章,在搜寻资料时才发现了这位我的“本家”,因而萌发了写他的冲动。

宋渊源是福建永春人,他的名字说明他的家世源远流长。他的先祖宋璟是唐朝的四大名相之一,至今他的故居(永春县儒村)大门口还保存着一副对联:“梅赋流传唐朝名宦裔,榕恒光复民国伟人家”,上联指宋璟的力作《梅花赋》,下联指宋渊源的显赫身份。

宋渊源号子靖,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他天资聪颖,少怀大志,成年后为人耿直、性格倔异。他虽也热衷功名,但生性好强,不甘居人之下。18岁考取秀才后便进入乡试考取了举人,不知何故,在举人的排名榜上他的名字却与另一位考生并列在榜末。按说中举了排名前后又有何碍,可他却为这事郁郁不乐。当报子送喜报到他家时,他把手一挥指着报子说:“半个举人,何喜可报”,便拒绝接报,家人被他弄得好生尴尬,不知所措。宋渊源之所以拒绝接报,心高气傲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他对清廷腐败、政治黑暗十分不满,因此对入仕为官也失去了兴趣。从他不久后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民主革命这一壮举,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904年,永春知州李树政与陈军琛交往甚笃,便将宋渊源等三名优秀青年保送往福州乌石山陈宝琛为学监的福建省第一所官办的师范学堂简易科学习。学习期间,宋渊源结识了许多有志青年,并与他们一道探寻“革命救国”真理。他同林琴南、朱观玄、许尧民、苏郁文等同学一起创办书社、秘密传播革命思想。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天下为己任”,随时准备着奔赴革命的战场。这期间,发生了一个被称作“以辽换闽”的事件,震撼了每一个国民的心。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日俄战争结束后,积弱无为的清政府,竟同意把原沙俄在东北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引起了全国性的抗议热潮。此事还未远去,又盛传清政府打算用福建换东北,八闽大地眼看就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国人纷纷通电进行抗争。宋渊源眼见国家日危,决心投笔从戎。次年夏天,他东渡日本,入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学习军事,肄业后本欲再投考其他学校,因日本文部省颁发了歧视中国留日学生的文件,便愤然回国。这时,宋渊源羽毛渐丰,不仅在日本学了许多当代的科学、军事知识,还从日本带回许多秘密书刊。他用这些武器,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日薄西山的清王朝内外交困,革命的烽烟此起彼落,清王朝就像一条满载着危险物品的破船艰难地行驶在狂风巨浪的海面上。船上的名义掌舵人和真正的掌舵人(指光绪与慈禧)又相继死去,让千疮百孔的清王室迎来了“双重国丧”,“国丧”期间,知州李树敏按例要率众官绅设奠举哀,宋渊源的倔劲又上来了,他不但姗姗来迟,还大胆拒绝接诏,竟敢在“国丧”期间剪去头上的长发,那帮顽固派实在无法忍受,就联名上书控告他,说他是“革命党”,“反叛分子”,罪不容赦。幸得李树敏和陈宝琛极力开脱,最终仅以“革去功名”了结。

1909年春,宋渊源再度前往日本,进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并晋谒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10月回到武汉,黄兴命他回福建策划起义。11月8日,福州新军都督孙道仁的军队在福州占据于山,拔掉山下满族旗人的大本营,旗兵大乱,但他们并不甘心,就组织了敢死队准备反攻。在这危急时刻,刚好宋渊源赶到南门,他当机立断,将把守南门的一连兵力,大多调往于山增援。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共用一天半时间,结果是闽浙总督吞金自杀,将军朴寿被捕杀,福州遂告光复。

福州光复,八闽震动。福建各地清兵像多米诺骨牌那样接连坍塌。从11月11日到11月18日,前后仅7天时间,闽南的漳州、泉州、厦门相继和平光复。紧接着,参事会(同盟会领导下的军事组织)就派宋渊源到闽南做安抚工作。孙道仁问宋渊源要带多少兵去,宋渊源考虑到闽南是通商口岸,多动干戈容易引起国际纠纷,特别是要防止日本人滋事寻衅,就说他一个兵都不带。孙道仁为安全计,要他多带一些兵去,他的倔性又起了,说一个都不带就是一个都不带。直到最后才作了一点“妥协”,只带一个书记和一个当差前往厦门。

宋渊源带了二个随从到了厦门军政分府,了解到该府内两派斗争很激烈。遂与在厦的同事商讨对策。召开了有厦门各界人士参加的军事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是“统制府”妨碍了闽省的统一,于是决定取消“统制府”改为“道伊制”,并提请都督孙道仁派遣原鸿逵为道伊,曹春发为司令官。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厦门政局日趋稳定,漳州的善后事宜亦照厦门做法办理,另派了道伊和司令官,后又解决了泉州的械斗,最后安溪、永春等地均告和平光复。

1920年9月,宋渊源的父亲宋忠勋逝世,宋渊源回乡奔丧,由于宋忠勋为成全爱子救国壮举,曾散尽家财资助孙中山,孙中山先生特亲笔写了“高朗令终”的挽联,以示褒奖。

1953年,宋渊源从香港去台湾,1961年4月病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