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9 15: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彭一万

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



新加坡晚晴园外貌


 

晚晴园的来历

为了搜集孙中山、辛亥革命与中山公园的资料,不久前我们赶赴新加坡,参访了晚晴园。

晚晴园坐落于新加坡市区5公里以外的大人路12号。它与辛亥革命紧密相关。

20世纪初,孙中山在海外策划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有两个策源地,一个在日本东京,一个在新加坡,香港则作为两个策源地的中继站。当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活动的总部便设在晚晴园。

晚晴园原名明珍庐,是一位粤籍梅姓殷商的别墅。后来,另一位粤籍殷商张永福买下这座别墅,供母亲颐养天年,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取名“晚晴园”。孙中山、陈粹芬三进晚晴园

孙中山为了革命四处奔走呼号,曾8次抵达新加坡,会见支持者并为革命运动筹款,其中3次与革命伴侣陈粹芬住入晚晴园。1906年4月,孙中山二度来到新加坡,经名列“四大寇”之一的尤列介绍筹划,新加坡侨领陈楚楠、张永福等人亲自迎接孙中山上岸。4月6日,孙中山邀集新加坡革命党的主要人士到晚晴园开会,经过讨论协商,成立了南洋地区第一个同盟会分会———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陈楚楠任会长,张永福任副会长,张永福捐出晚晴园作为会所。当天,包括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李竹痴等12位创始会员,在孙中山先生见证下宣誓,认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16字奋斗宗旨。这份“盟书”,是孙中山与李竹痴等人在晚晴园二楼商议起草的。其中,陈楚楠、李竹痴等人祖籍均为厦门。

从此,东南亚各地的同盟分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爱国华侨们出钱出力,资助中国国内各地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在晚晴园策划了几次起义及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5月起,革命党人在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发动了5次武装起义,潮州的黄冈起义、惠州的七女湖之役,都由新加坡华侨肩负重任。接着的钦廉之役、镇南关之役、河口之役、黄花岗之役等,都是在晚晴园策划发动的,南洋华侨不仅出钱出力,还亲身参与历次战斗,牺牲生命,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参与国内的革命斗争。

1908年,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支部也设在晚晴园,于是,晚晴园成为东南亚一带20多个同盟会分会的神经枢纽和中心,也是孙中山在东南亚鼓吹革命活动的大本营,它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年的晚晴园,一般有三四十位盟友在活动,前后捐出三四万元经费,为推翻清王朝尽一份力量。

以晚晴园为发展平台,同盟会会员由富商延伸到中下阶层,尤其是锡矿工人、橡胶工人特别多;组织据点从新加坡发展到马来亚、暹罗(今泰国)、印尼、越南、缅甸等国。在宣传方面,陈楚楠、张永福等人先后创办《图南日报》、《中兴日报》、《阳明报》、《星洲晨报》等报刊,作为民主革命的喉舌,还与保皇党的报刊展开论战。他们还以公开演讲、戏剧演出等形式,号召民众,争取支持。在厦门当过记者的李竹痴,一度从新加坡回到厦门,争取把《福建日日新报》转型为同盟会的机关报。陈嘉庚于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所以,辛亥革命元老冯自由说过:“凡是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同盟会会员的足迹。”而孙中山则多次发出“华侨为革命之母”的赞叹。晚晴园的变迁

1911年以后,晚晴园易主为印度商人的产业,但因为人稀屋大,不免有阴森之感,他们迁往别处,晚晴园又荒废了好些年。1938年,陈楚楠与陈占梅协商集资赎回,以保存历史古迹。当年,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出面,会商李振殿、李光前、李俊承、周献瑞、陈延谦、杨吉兆等殷商,合资购买晚晴园奉献给中国政府;又由中国政府拨款维修,恢复旧观。各界人士搜集有关文物,孙中山当年所睡的铜床,所用的桌椅、文具,一如过去,存放原处,让人见物如见其人。1940年元旦正式开放。

1942年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新加坡,晚晴园被日军充作通讯营部使用,所陈列的纪念文物、图片,荡然无存。日本投降时,晚晴园满目疮痍、四壁萧然,甚至有崩塌之势。

1946年,中国政府再次拨款重修晚晴园,供新加坡国民党支部办公之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政府在外交上正式承认,所以,新加坡英国殖民地政府不允许国民党新加坡直属支部存在,并停止活动,晚晴园房地契就近交托给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保管。至此,晚晴园再次处于荒置之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1964年底,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提议重修晚晴园,并同意李光前的意见,将晚晴园建筑物作为图书馆及文物馆,以纪念孙中山在新加坡领导革命运动的光荣史迹,1965年11月12日,在这里举行了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1966年3月15日,修葺一新的晚晴园重新开幕,适逢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创立60周年,一并举办庆祝活动;1994年,晚晴园被新加坡宪报公布为国家古迹。1997年,晚晴园进行重大装修布展,并在2001年11月12日由内阁资政李光耀主持开幕,以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新形象与广大公众见面。李资政称赞孙中山为“一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人”,这句评语现在镌刻在园里一座3米高的石壁上。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主要展览品之一,是一组由天津美术学院艺术系的教授们创作的高分子人物塑像,重现当年的历史场面:10位同盟会重要成员在二楼左厅举行秘密会议:黄兴站着发言,坐着的是张永福、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林义顺、尤列和陈楚楠,陈粹芬捧上茶水,她的哥哥陈和站在窗前望风。陈和原为武术教练,追随孙中山后成为他的保镖,孙中山则经常叫他“大炮和”。一般展览馆多数制作蜡像,比较容易受气候影响,而高分子塑像则不受气候影响,较易保持洁净和耐久使用。

我们前往参观时,该馆正进行调整,重新布局,暂时闭馆,特地安排我们内部参观。我们见到这组历史人物塑像后,向主人表达了需要这种作品的愿望。经商议后,该馆答应将这一作品赠送我们,日后将陈列于中山华侨公园里的中山华侨馆大厅。今年1月底,该塑像已由日本邮船运抵厦门港。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一共有6间展览厅,包括和平室、奋斗室、集思室、新加坡室、南洋室和遗珍室,展出近50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7幅名家油画、黄花岗烈士铜像,以及上述历史人物塑像。纪念馆融合艺术创意与科技创新,用油画、水彩画、电脑合成图、音乐、灯光和氛围来展现孙中山在南洋的事迹,突出形象化、可观性。

20世纪30年代,厦门美术家林学大到新加坡创办的南洋艺术学院(原名南洋美专),派出多名画家,重寻当年孙中山在南洋奔走橡胶园和锡矿场的事迹,呈献一组20世纪初的景物。展览品中有许多南洋画派的作品,为纪念馆所独创,例如,孙中山坐船沿马来亚河岸、深入锡矿场向矿工演讲的场面,东南亚华侨在辛亥革命后纷纷剪掉辫子和摈弃缠足陋习的情景……纪念馆通过查阅族谱、搜集资料、田野调查,将孙中山的红颜知己、革命伴侣陈粹芬一起列入展览品中,这是海内外首次,填补了这方面资料的不足。

陈粹芬能够逐渐进入人们的历史视野,这还得感谢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专家们的努力。1997年,开始筹建纪念馆时,该馆的专家们就认为:陈粹芬为中国革命出过力,作过贡献,而历史记载少之又少,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史学界也渐渐突破障碍,开始研究陈粹芬的贡献以及她与孙中山的真正关系,还陈粹芬一个比较公平的历史地位。时任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的冯仲汉,特地沿着当年孙中山在南洋的足迹,寻访马来西亚怡保、太平、槟城等地,又到中国的香港、中山市等地挖掘史料,经由怡保名人胡万铎的引荐,得到一名有心人捐出一张陈粹芬个人半身特写照,才看清她是一位神态端庄、长相清秀的女子,为日后创作有关作品及纪念馆的布展提供便利条件。

晚晴园内外已经修旧如原,整栋别墅建筑物已粉刷为白色,栏杆和屋檐也尽量保持100多年前的建筑特色。花园里种有26种南洋热带水果树,包括孙中山先生爱吃的黄梨、藤仔(青芒果的一种)、蜜仔蕉(即南洋香蕉)、山竹、水蓊和仁心果。由于孙中山不喜欢榴槤,因而晚晴园不种榴槤。但园中有一株特别的树,称为“烈士树”。这是一株奇树,如果用刀子割破树身,便会流出鲜血般的红色液汁,如同烈士流血的情景,故名。1906年,孙中山第一次入住晚晴园时,这株青龙木已经矗立于此,为了纪念孙中山,这株树一直被保护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