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9 10: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齐上志

民国海军宿将林元铨



林元铨像


林元铨(1888—1950年)字长铨,号山佐。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于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系林森的宗侄。元铨自幼家贫,生活困苦。其父经乡人介绍到马尾造船厂当篷缆工人,元铨随家迁往马尾,在邻居的私塾读书。

童年的元铨常听大人讲述1884年甲申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遭全军覆没惨败的悲壮故事,后又听说中日甲午海战(1894年)北洋水师重蹈十年前全军覆没的覆辙。两次海战均以福州人壮烈殉难居多,这旧恨新仇在元铨幼小心灵里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并由此萌发了他憎恨外国侵略者、崇敬为国捐躯先烈的爱国思想。他学习倍勤,识见倍明。小学毕业后,父母无力送他到省城福州升入正式学堂,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求教于邻居自学英语、数学,日夜攻读。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元铨17岁时考入马尾船政后学堂第十八届驾驶班,立志从军报国。他在校刻苦学习,积极锻炼身体,还利用晨晚课余时间,帮家里劳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第二年派到“通济号”练习舰实习。经船政学堂和海上军旅的磨炼,元铨已成长为坚毅不拔、忠诚爱国的海军青年军官。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清廷派海军镇压,革命形势危急,统制萨镇冰奉命乘“楚有”舰率船队抵汉口,后因同情革命离职他走,临行前命“海筹”舰管带黄钟瑛为队长率舰艇东下,并告之曰:“尔后军事,尔等各舰艇好自为之”。舰艇驶至九江易帜起义,江西新军标统马毓宝已在革命党人林森、吴铁城的策动下起义,宣布独立。九江都督军政府派林森、吴铁城登舰欢迎。元铨所在的“通济”舰也在起义舰队之列。

1912年1月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任命黄钟瑛为中华民国首任海军总长。袁世凯窃据北京,南北和议谈判开始在上海举行。黄钟瑛已预料到袁诡计多端,和议前途不可乐观。就一面组织海军北伐舰队,一面发出通告海军全体官兵书,申明军纪,策励全军。北伐舰队由“海容”、“海琛”、“海筹”、“通济”、“现琛”各舰组成。1912年1月16日从上海出发,1915年12月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复辟,全国掀起讨袁护国运动,组织护国军。元铨率“通济”舰加入护国舰队,驻泊吴淞口。

民国9年(1920年)林元铨升调为“楚有”号中校舰长。1926年2月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中左派为政治骨干的国民革命军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同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发表《北伐宣言》,号召把革命推向全国。7月9日宣誓出发。10月北伐军经激战攻克了武昌,但海军还受制于北洋政府,第二舰司令李鼎新称病不出。驻防武昌江面的“楚有”号舰长林元铨不受吴佩孚许以高官厚禄的利诱,毅然撤离武昌江面,为北伐军入城创造有利条件,随后,“楚有”舰东下进驻南京下关,拱卫京畿,林元铨因此独获“悬灯申祝”殊荣。不久,陈绍宽奉海军司令杨树庄命令接替李鼎新接任第二舰队司令。陈深知元铨工作踏实,颇有成绩,指定“楚有”舰为旗舰,并让元铨传达杨树庄的命令,与北伐军联系,率部易帜起义。事妥,“楚有”舰挂起中华民国国旗,游弋于长江上。

此时,元铨受北伐军指令,率舰西征,击溃北洋军于湖南沙市。舰驶达宜昌时,四川的军阀势力还比较强,白天其军队隐藏于深山悬崖中,舰上炮火射程不及;入夜则四出威胁军舰,舰队司令陈绍宽欲就地抛锚过夜,元铨认为江面狭隘,处于敌人炮火的射程之内,夜间易遭袭击,处境不利,力劝不可抛锚过夜。陈同意元铨建议,将军舰撤出敌射程之外。入夜,敌军果然来偷袭,炮声隆隆,火光阵阵,而“楚有”舰幸无一损。翌日拂晓,旗舰升火前行,甫近敌人阵地,就被一弹打穿甲板,弹片纷飞。元铨沉着应战,终于击退顽敌。旋奉命返航,上岸过沙市时,民众夹道欢呼。上级嘉奖元铨英勇善战,奖给银盾一座,上镌“威镇南疆”四字。1927年2月烟台海校毕业的福州人郭寿生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策动“建康”、“建威”两舰起义,支援上海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林元铨率“楚有”舰响应。

继西征之后,窃据苏、浙、皖、赣、闽五省的军阀孙传芳,号称三十万之众,企图阻挠北伐军前进。元铨奉命率舰东进,与孙军激战于扬子江上,而在栖霞山至龙潭一带尤为猛烈。孙部伤亡惨重,无法渡江北窜,最终向北伐军投降。此役“楚有”舰亦受伤甚重。庆功时,元铨获“干城”奖章。接着讨伐唐生智,“楚有”舰再为旗舰,获灰河、土桥两役胜利。民国18年(1929年)“楚有”舰再次西征攻打桂系军阀部队,亦获胜利。元铨以军功卓著升任“应瑞”巡洋舰上校舰长。“应瑞”舰是英国威克斯厂制造,重2400吨,长101米,宽12米,是当时较先进的大舰。民国初年下水服役,可兼作练习舰,担负着培训航海人才的重任。元铨以身作则、严己律人,学员经他考核成绩优异,其中不少人保送赴英国皇家学院学习,如林遵、高如峰、周宪章、张鹏箫等海军名将。1930年1月福建发生了震惊朝野的“一·六”事件,当时,海军司令杨树庄兼任福建省长,因福建各地“民军”武装割据纠争不断,杨驻沪海军部,方声涛代理省政府主席,力主统一全省军政财大权,设立军事厅,扩充省防军备,将收编的卢兴邦在水口、竹岐税关收归省财政厅,省政府改组时又将卢排除在外。卢于当年1月6日夜策动“一·六”事件,连夜绑架在陈培锟家赴宴的6位省委委员,并派人赴沪联系杜锡珪以及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加入反蒋行列,参与反蒋秘密活动的卢兴邦部代表、福建兵工厂政训处主任、黄浦军校三期少将杨立,在暗中开展策动杜锡珪加入冯、阎反蒋行列,当时参与这一秘密行动的还有“应瑞”号舰长林元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得寸进尺,于1933年1月28日在上海发动军事进攻,十九路军奋起反击,淞沪抗战爆发,日寇死伤惨重。30艘日本舰艇集结淞沪地区水域,企图配合陆军攻占上海,并上溯长江而进,形成水陆并进,合攻国都南京的态势,妄图一举摧毁中国的政治中心,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元铨率“应瑞”舰防守于南通江面,阻击抵挡日舰艇溯江而上。民国23年(1934年)2月,元铨发起以他为首的23位舰长上书,反对海军大学聘请日本人担任教授,他认为:“把海军最高教育权委诸敌人,丧权危国”。翌年2月,元铨调任海军部军械处长。民国26年(1937年)2月受军事委员会传令嘉奖。“七·七事变”后,上海形势紧张,日本舰艇云集黄浦江,元铨受上级电令:①阻塞日舰西入江阴;②对南码头、高昌庙、江南造船所及海军所属机关加强防空措施;③确保军火弹药库安全,并提供制造水雷。不久军械处改名军械所,元铨任所长。1937年秋,各炮队及“永绩”、“中山”等舰先撤退到木洞镇,组建特务队,元铨任总队长。他奉命把军械所撤入四川,沿途舟车十分不便,运弹药又很危险,元铨不辞劳苦,经湖口、马当、武汉、宜昌、三峡把所有的轻重军械弹药,安全运抵重庆木洞镇,并派员沿江检查沿川各要塞炮台,加强防守。

民国30年(1941年)元铨调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少将参军,奉命护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舰赴武汉,因此辞去其他的许多职务。1939年日机频繁轰炸重庆,他恪尽全力,保护国府人员安全。1943年林森病重,元铨任国府主席保健委员会委员,并兼办事处主任,朝夕随侍林森。同年8月1日林森逝世,他参加丧殓事务,尽职尽责。此后仍在参军处任职。抗日战争胜利,他随国府回南京。民国37年(1948年)1月授海军中将衔,任总统府参军处参军。民国38年(1949年)1月李宗仁代总统请他出主海军事务,他以高血压病加重婉辞。不久便返沪闭门不出。南京解放后,国府参军处派专轮运总统府人员去台,船泊黄浦江码头,屡次电催元铨登轮去台,但他坚辞。

上海解放后,元铨于1950年11月在家会见了海军起义将领林遵、方莹等同乡战友,表示虽年逾花甲,仍想去北京,参加人民海军工作。中央拟授他海军部顾问,正要启程,忽呼头痛,随即昏迷不醒,海军医官姚瑟若赶来,经抢救无效,晚11时逝世,享年63岁。

林元铨一生保持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却慷慨为公益事业解囊,曾协同林森多次组织筹措修缮闽侯尚干的“陶南书院”(今闽侯二中)。捐资培育人才,让穷人子女一律免费入学。陶南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学堂和“百六峰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