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6 09: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 俱

谢翱恸哭西台


谢翱画像

在一幅文天祥墨宝后面,题着一首诗,诗曰:“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显然,这首诗用悲痛、诚挚、哀婉、深厚的感情歌颂民族英雄文天祥,可以看出作者是文天祥的崇拜者与粉丝。这首诗的作者是谢翱。

谢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又字皋父,闽东霞浦人,后移居闽北浦城。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名落孙山。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侵,南宋岌岌可危。状元出身的丞相文天祥毅然高举抵抗大旗,极力支撑危局,在福建延平府设置军事指挥机构,任命谢翱为“咨议参军”。文天祥在闽赣边境招募队伍,打了不少胜仗。但到了元朝主力部队到达时,文天祥势单力弱,终于兵败被俘,押送北京,关在监狱4年,后被杀害。

得此消息后,谢翱写了一首《哭所知》,悼念文天祥。诗曰:“总戎临百粤,花鸟瘴江村。落日失沧海,寒风上蓟门。 雨青馀化碧,林黑见归魂。欲哭山阳笛,邻人亦不存。”

直至宋朝灭亡之后,谢翱依然忠心不贰,四处搜罗逸史,追思故人,为后人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其中,最为后世所传诵的则是他的一篇散文:《登西台恸哭记》。当然,他所恸哭纪念的仍是他心中最深切地思念的英雄。文中叙述了他如何追随文天祥的抗元军事行动,到失败后分别,并一直牢记分别时交代的话,始终不负其言,“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谢翱说,有时经过分手的所在地,或者走到景物相似的地方,就“徘徊顾盼,悲不敢泣。”这是一篇融爱国气节与情操于一体的祭文,读来令人感动。

姑苏西台与越台,都是当年文天祥足迹所经之处。而西台(又称钓台),在浙江省风景秀丽的富春江上,著名的严子陵祠堂旁边,周围环境荒凉,“毁垣枯甃,如入墟墓”。为哭祭文天祥,每年谢翱和三位好友事先约定集中地点,如期会齐。登上西台,在荒亭的角落设了牌位,再拜跪伏。而后,他们手拿着竹如意敲击石头,唱起凄凉的楚歌以招魂。招魂歌曰:“魂朝往兮,何极?暮归来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这首招魂歌“何其情之悲也!”“其称小,其旨大,其辞隐,其义显。”歌罢,哭失声,昏死三次,竹石俱碎。祭拜仪式完成后,他们几人回到船上依然唏嘘不止。船夫听了很吃惊,也很动情。

谢翱4人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年份大约在文天祥为国捐躯之后5年,即1287年,岁在丁亥。那么,其中3人又是谁呢?据一部笔记提及:“宋遗民吴涓、方韶卿、谢皋羽、吴思齐,于国破家亡之后,结月泉吟社,借吟咏以寄其故国之思。”由此可知,他们4人志同意合,步调一致,一起参加了哭悼文天祥的活动。

自从谢翱等人登西台恸哭后,西台成了地方名胜。明朝亡后,遗民黄砚旅(诗人、旅行家)游历名山大川,特地到了西台凭吊谢氏,还写了诗:“石影嶙峋树影清,孤亭天半势峥嵘。一从南向悲歌后,仿佛空山有哭声!”杰出画家石涛作了一幅图画留藏。近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家乡就在这里。他在1932年创作了《钓台的春昼》一文,文中写道:“东西两石垒,高各有二三百尺,离江面约两里来远,东西台相去,只有一二百步,但其间却夹着一条深谷,……而一上谢氏的西台,向西望去,则幽谷里的清景,却绝对不像是在人间了。”

晚年的谢翱,索性定居于西台附近,同时开堂授徒讲课,过着清贫的日子。“性耿介,不以贫累人”,以砍柴卖薪度日。每到了年关,他运薪炭到杭州贩卖,买米回来。略有余裕,就外出采访,写宋朝的史实,流传给后人。他死后,友人遵其遗嘱,葬在钓台之下。正如西台石亭柱上的楹联所撰:“生为信国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邻。”

西台

西台石亭

西台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