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6 11: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 英

陈剑——古汀州的开拓者


陈剑画像

福建长汀流传着一则“陈剑迁州”历史典故,说的是唐朝汀州刺史陈剑创建汀州(今长汀)的故事。

据《汀州府志》与《龙岩地区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汀州正式设置,管辖长汀、黄连(今宁化)、新罗(今新罗、漳平、永定),州治设在汀江中上游的长汀村(今上杭县临城镇九州村),历时8年。

唐大历四年(769年),陈剑任汀州刺史,据《汀州府志·名宦》记载:“剑始至闻鼓角声,民进状请迁治,剑择地卧龙山之阳曰白石村,请于朝,因改筑焉。”原来,陈剑到任之前,汀州治所于天宝年间,从长汀村迁到东坊口。由于当时过于匆促,没有认真勘测,不知此地临近大山,山岚瘴气严重,导致瘟疫流行,农业连年歉收,官民病死者无数。陈剑到任后,官民联合进状,纷纷请求选址迁城。 陈剑听取民众呼声,呈禀上司,奏准将汀州的州城迁往白石村。福建观察使王永昭奏呈于朝廷。大历四年初,诏准。

陈剑迁州白石村,是在认真汲取先前迁州教训基础上,进行一番调查研究与实地勘察后作出的抉择。他觉得,卧龙山的南麓白石村四面青山环抱,汀江清溪一泓中流,土地肥沃,风光秀丽,无论从八卦图象,还是山形地势,皆属佳境。

不过,陈剑择址白石村为州治并非一帆风顺。唐代学者牛肃在《牛肃纪闻》曾记载: “州初移长汀,长汀大树千余株, 大径二三丈, 高者三百尺,山都所居。”“山都”,系土著居民古越人的后裔。长汀人蓝寿春在《福建客家古代文学作品辑注》中指出:“唐代汀州原住民山都(古越族一支)具有在大树中巢居、能通人言、自为婚配等生活特点。”陈剑定址建城,要砍伐一大片原始森林,其中包括山都栖居之处。“家园”被毁。于是引发了开拓者与原住民之间的激烈冲突。陈剑用火烧山办法,驱赶原住民——山都。强占原住民居地的做法,激起众山都的剧烈反抗,也受到众山都的报复。

历经战火的古城墙

白石村还居住着一支当地原居民钟氏家族。《闽西设治始于唐》一书中云:“在钟氏族谱里,陈剑与久居于白石村的钟氏族人发生了冲突。经过谈判,钟氏族长钟礼向官府让地。”

客家《钟氏族谱》记载:“公元769 年,汀州府衙和长汀县衙同时施工,历时十年。”开发汀州,陈剑花了整整十年的心血。他一边建设府衙、县衙,一边筑土为城,用了三年的时间,沿江修筑了土石城墙,并建了州署,置了民宅,造了寺塔,全城上下,好不忙碌。一时间,衙门林立,屋宇参差,商肆毗连,其规模档次大有力挫他城的气派。” 陈剑到底修筑了哪些城墙、城门,今已无从考证。但今天的人们还能看到汀州古城墙,经过了各朝各代的包砖、扩建,总长达4119米。它犹如一条“观音挂珠”,顺着卧龙山山势而建,汇合于汀江之滨,形成了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独特格局。它不仅是长汀一道靓丽的风景,更铭刻着汀州悠久的历史与深邃的文化。陈剑始建的城池,被历代沿袭,且一直是汀州州治和长汀县县治的所在地。为了迁得来,住得下,能发展,据《长汀县志·人物传》记载:“迁州治后,陈剑倡导治理瘟疫,发展农业,并建立城池,以防外扰。从此,汀州日趋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汀州气象从此一新,陈剑因而“民皆德之”。

纵观历史,陈剑是汀州筑城第一人,值得肯定。如果当年他能理智、灵活地对待原住民,其声名必定更佳。虽然没有做到,但当地人还是善待他的身后事。他的坟茔葬在长汀县城之南的塔山上?(今长汀师范校园内)。墓碑上刻“唐汀州刺史祖考讳剑陈公之墓”,横额刻“风高悬榻”,两边联刻“系出颍川支分鄞水,灵钟拜相毓秀万魁”。后来,因城市扩建而二次迁坟,最后由陈氏宗亲集资迁入城东黄屋村的后山安葬。

穿城而过的汀江                  古民居

长汀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