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16: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赵淑云

为官三月的廉吏李梦登


李梦登故乡——上杭庐丰安乡

《清稗类钞》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记载之事,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据《清稗类钞·吏治类》中记载,浙江孝丰县知县李梦登到任仅仅3个月,便被“卒用公式劾免”。那么,何谓“卒用公式劾免”?讲白了,就是因为他办公不合官场程式,被弹劾罢免。

李梦登,字鼎先,生于雍正初年,福建上杭县庐丰安乡渡上村人。小时候的李梦登,因记性差,诗文没读几十上百遍就背不出。但他理解力强,能刻苦自励。乾隆十三年,乡试列第三名举人,乾隆二十二年中进士。据说,乾隆帝披阅他会试、殿试的文章后,称赞他“诚是读书人”。然而,李梦登毕竟是耿介的读书人,不懂逢迎巴结“通关节”,尽管有进士虚名,却很难找到实职。直等到乾隆三十五年才被委任为浙江孝丰县知县。

李梦登上任时,既没有携带家室,也没有前呼后拥的众人相随,只是自带了极其简单的行装,与几个朋友风尘仆仆地赶到浙江。他先是到省城巡抚大衙,向门官递上名帖,求见巡抚大人。当时要想见到巡抚大人并非易事,按照官场潜规则,晋见者首先得给守门人若干银两,守门人才肯替你进去禀报。李梦登不愿受此敲诈勒索,守门人便毫不客气地将他拒之门外。哪知李梦登说道:“我是以公事禀见巡抚大人,又不是私下里请托拜谒,为什么还要付银子?巡抚大人不可能一直蹲在衙门里,我等他出来时,就在他的轿子前面禀告,也不一定非要进入衙门不可呀!”

守门人见他如此执拗,只得勉强替他通报了。巡抚大人在接见李梦登时,看他老实巴交,但没有见面礼,心里十分不快,告诫道:“你至诚斋又朴实,这很好。可是你先前没有做过官,对官场的一整套规矩都不熟悉,应该赶快物色几个精通律令文书的幕僚辅佐你,才不会出岔子。”李梦登并不理会上司的言外之意,反而直愣愣地说:“卑职每年的薪俸只有30两银子,哪里养得起幕客?卑职带来的几个朋友都是秀才、举人出身的读书人,与他们商议、请教,应该不会出什么差错。”

孝丰县云鸿塔

李梦登就这样走马上任了。他的县衙不设守门人,谁要打官司,都能直入县衙找到他这位县太爷。李梦登每次都是耐心地替当事人双方剖析事情的利与害,好言好语地劝他们息讼止争,大部分人都高高兴兴地表示愿意和解。一而再,再而三,于是,便有一些胥吏衙役向他请求:“李大人哪,您也给咱们一些差事干干,不然咱们不是失业了么?”李梦登则毫不通融地说:“官员们都被称之为父母官,既然身为父母,哪有子女们向父母禀白事由,要让别人像对待奴隶、犯人般拘禁和检察的?你们如果一定要端个饭碗,那么回家种田也能够过日子呀。要不然,就等我李梦登离任之后再说吧。”李梦登这样一来,不但得罪了上司,连下属也得罪了。他成了孤家寡人。

李梦登身为知县,外出时没有前呼后拥,而是经常独自行走于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商榷施政之利弊,倘若遇到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则手拉手地娓娓而谈。有时候偶然因为公事而途经邻县,看到有人争执斗殴,李梦登也会上前调解,劝他们不要为了一时之忿,导致日后之悔。

李梦登体察民情,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并对那些穷困的老百姓给予接济。发现当地老百姓饮水极为困难时,便带领居民在县衙西侧挖了一口水井。后来,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口井称为“李公井”。有一天,看见一位老婆婆痛哭不止时,他便走上前去仔细询问原由。得知她丈夫刚死断了生活来源,眼下衣食无着时,他立即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的薪金,“赐钱二缗(即钱2000文)”,助其谋生。

李梦登勤勉清廉为官,仅仅3个月,就莫名其妙地被“卒用公式劾免”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与新任县令交割时,李梦登告诉他:县衙存储粮谷的仓房和存放银钱的库房,全部都贴着前任知县的封条,我至今还没开拆过。新县令要查核文案簿籍,却见一切都已整理得井井有条。新县令欲了解狱讼,李梦登说:“所有的积案我都劝解并平息了,目前狱中没有一个犯人。”

李梦登被罢官时两袖清风,穷得连返回家乡的盘缠都没有,只得暂且寄居于县衙附近的一所民房里。当地老百姓知道后,争着给他送柴送米。这样过了一年。李梦登思乡心切,孝丰民众便自发地募集了一些银子,并制作了一柄青盖“万人伞”,恭送李梦登荣归故里。这柄“万人伞”上还题有《民不能忘》的颂文,文中称李梦登为“仁慈温厚素性”、“节俭清廉操守”的“民之父母”。李梦登起程返乡之日,孝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含泪送别。昔日那位受过李梦登接济的老婆婆儿子,约了几个也曾受过李梦登恩惠的乡人,一起来帮助挑行李,并一路护送李梦登,直把他送到福建上杭老家。

李梦登回到家乡后,以教读为生,直至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