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11: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建聪

忠孝勤廉沈宝善


沈宝善故居

广东省南雄州知州正四品官员沈宝善,因清正廉洁,受到清道光皇帝御赐:“上为国下为民、出尽忠入尽孝”。

沈宝善,字学书、石楼,福建省诏安县山河村人,生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历任广东普宁、扬江、郁南、香山、揭阳、新会、河源七县正堂、南雄州知州。沈宝善为官30余年,留下了许多忠孝勤廉的传闻和故事。《诏安县志》《漳州府志》《广东通志》《揭阳县志》《郁南县志》等志书多有记载。??

淑母许愿,庵院为名。沈宝善出生于书香官宦世家,曾祖父、祖父、父亲先后被朝廷封赠为将军,称“三世将军”。父亲沈之骁是山河村沈氏二十一世祖,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乡试武举亚元,乾隆元年丙辰科会试武进士。官拜广东省石楼营都府、石楼镇副总府、新会营恭府领加镇街等职,诰授武德将军。母亲叶氏原是家奴,父亲晚年才纳为妾。叶氏聪慧贤淑,明白丈夫年迈,沈、叶家道悬殊,日后儿子才是自己的身心寄托。身怀宝善时,叶氏便到诏安溪东上营村宝善庵佛前许愿:日后若生男,便以宝善为名,并一生虔诚奉拜。佛遂人愿,叶氏果然产得儿子,遂名宝善。沈宝善生性聪灵,年少时便寄居宝善庵,勤奋读书,18岁赴乡试,得中文魁举人。

少年英才,智胜母试。翌年,朝廷铨选,钦命沈宝善为广东普宁正堂。沈宝善母亲叶氏看到儿子年少即擢高第,承皇恩委以重任,虽为欢喜,但想到他年少未经事,怕日后出差错,又为之担扰。沈宝善见母亲面带愁容,已知三分,便问:“娘,我要赴任,您该欢喜才对,怎么默默无语?”母亲说:“儿有所不知,你年纪还轻,经历也浅,恐难胜任,母放心不下。我们家田园百亩,日子无忧,你不如暂且辞职,阅历几年再去不迟。”沈宝善说:“母亲,您讲错啦,我若因此辞职,岂不有负皇恩?”母亲见儿子去意已定,便说:“那好,母亲明日设一个案情给你审审,只准问供,不准动刑,你若得胜,母亲就放心。”翌日早晨,叶氏告诉沈宝善,凌晨家里有一煮熟鸡蛋被家中奴婢偷食,要沈宝善审审看。沈宝善略思片刻,命一家奴端来一盆清水,又命众奴婢依次各漱一口水在该盆清水中,片刻便断定鸡蛋被春花所食。叶氏问道:有何依据。沈宝善答道:春花漱口的水里夹杂有鸡蛋碎屑,便为证据。于是,叶氏便放心沈宝善出仕赴任。

宦海绩著,奉旨招安。沈宝善为官任上,致力兴办教育,安抚教化百姓。广东《郁南县志》记载,嘉庆十年(1805年),沈宝善在郁南县正堂任内,兴办桂河书院,教化平民。该书院后为郁南县中心小学,更名为“宝善小学”,列入郁南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揭阳县志》记载,道光元年,沈宝善任揭阳县令,倡导并捐资修建文庙,亲手书写《重修文庙改建尊经阁碑记》,该文庙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新会县志》记载,沈宝善于嘉庆十二至十六年任新会县正堂。任前,特大海盗张保团伙拥大船800余艘,小船过千,徒众数万,出没于珠江海口一带,劫掳官船、民船、粮船、洋船,多次锉败朝廷围剿联军,已成朝廷大患。广东总督素知沈宝善的文韬武略,向朝廷举荐。沈宝善临危受命后,亲自乘船出海,勘察海情,摸清匪况,上书朝廷,提出对张保打、拉并施策略。朝廷下旨钦命沈宝善招降张保,赐“奉旨特简”牌匾。沈宝善采取“绝岸歼策”,即尽改粤粮水道为陆运;改硝磺商营为官办;加紧巡哨、打击,断绝张保粮、弹供给。同时,多方招抚。海盗张保团伙也了解沈宝善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施政有方,从而有心归降。嘉庆十五年四月,在沈宝善威抚兼施之下,张保海盗团伙,率众服降,归顺朝廷。后张保改过自新,多次为朝廷立功,受朝廷厚待和嘉勉,官升副将。殿前,文华殿学士蔡公呈奏沈宝善生母叶氏身世,嘉庆皇帝感念叶氏慈淑、育子有方,赐封叶氏为“太恭人”,特赐建造“太恭人祠”。

沈宝善家额匾

智断奇案,传演至今。广东潮汕一带戏剧,如福建诏安、东山潮剧,闽南歌仔戏还在传演沈宝善为官期间为民申冤、公正断案的故事。尤其是沈宝善在广东揭阳县正堂任内,智断谢天启奸杀案《审蛇案》,可谓家喻户晓。《揭阳县志》记载,嘉庆十年,揭阳县一名武秀才名叫谢天启,是城中富豪子弟,一向勾结官府,为非作歹。谢天启与有夫之妇陈惜官勾搭成奸,谢、陈合谋,借陈丈夫经商回家之机,置酒相庆,趁丈夫饮醉,便与谢一同用事先备好的将一条青蛇置于竹筒里,一端对准丈夫之口,另一端燃火。青蛇受热后窜入丈夫腹中,致其死亡。沈宝善微服私访,见陈氏上坟身着红内裙,便觉蹊跷,多方侦查,查明实情,将陈、谢两人绳之以法,由此案牵出潮州知府刘氏因贪赃纵恶受到法办。《审蛇案》成了诸戏传统剧目,是对除恶扬善沈宝善的褒扬。

孝男一举,传为美谈。嘉庆二十六年(1821年),沈宝善的生母叶氏去世。沈宝善告假奔丧。按祖制,沈宝善母亲叶氏因不是父亲的原配,灵柩只能从大厅偏门抬出。沈宝善心想,母亲一生,慈淑贤良,身贵恭人,且母子情深,此刻要阴阳两隔,悲恸欲绝。他一头扑在母亲叶氏灵柩上,久久不忍起身。主事的族老也于心不忍,随机应变,高声喊道:“太爷大人孝心昭昭,不忍惊动!出殡时到,抬棺从正门出!”一声令下,抬棺人一齐将沈宝善和其母叶氏灵柩一起从正门抬出。沈宝善扑身母棂的举动被传为美谈。此举也被闽南一带地区身出偏房的孝男所效仿。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道光四年(1824年),沈宝善奉旨督造朝廷御用砚台“老坑砚”,三年后离任“不带一砚归”,道光帝特旨嘉勉。道光七年(1827年),沈宝善积劳成疾,逝于任上,享年54岁。沈宝善为官期间能够留下诸多故事、历史记载和民间传闻,是民众对他政声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