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谯楼风云涌
杨国栋
邵武古堡谯楼
一
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的古堡谯楼是古镇百年历史中闪耀的亮点,它有许多惊险曲折的故事,引起我这个探访者的注意。
那天,南门谯楼的宽广草坪上,擂起了一阵阵响彻云霄的鼓声。我张眼望去,原来是一群少年在表演谯楼的节目。持续的鼓声将观赏者的思绪瞬间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晚清和民国时代。那时,和平古镇巍然挺立的东南西北四座谯楼,被一帮打家劫舍的土匪看中,土枪土炮的凌厉攻击不算,还间杂着迅猛快捷的飞箭,然而东门谯楼的守防卫士,通过瞭望塔哨发现敌情,擂响战鼓,居高临下,采用早已准备好的大块石头往下滚去、砸去、抛去,将土匪打得鬼哭狼嚎。匪首见东门谯楼难以攻克,转而改攻西面的西门谯楼,依旧被守城的和平故里青年一次次打退……
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南门谯楼曾经出现过“大刀会”组成的地方青帮攻打事件。这些歹人头扎青布,光赤着上身,手持大刀,高喊刀枪不入,装神弄鬼,但骗不过东门、南门、北门那些英勇顽强的守城大汉,被一一打退……之后,大刀会成员,借口和平古镇城堡中暗藏地下党人,非夺堡不可。更可恶的是,他们派人打进城堡做内应,结果歹人联手破城,将一批守城勇士杀害,血溅土墙和青石地板……一位老人说,那时候他才十余岁,害怕得躲藏到了一个地窖里,但那一个个守城勇士的悲壮与大刀会歹人的凶神恶煞形象,让他记忆到了今天……
有位耄耋老人告诉我:当年朱德领导的红军曾经路经东门谯楼,上千官兵露宿在古堡之外的野地里,天未亮部队就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开拔,向着邵武县城进击。笔者依据老人的讲述,查阅红军史料,这才明白,那是第四次反“围剿”爆发前夕的1932年10月,蒋介石调集的数十万中央军,开始对红色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在周恩来、朱德领导下分析战情,发现周围地区约有国民党军20个师,而在闽赣边界的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光泽地区只有新编第4旅和第24师一部,兵力比较薄弱。便决定发起建(宁)黎(川)泰(宁)战役,集中兵力歼灭建黎泰及邵武、光泽之敌。10月16日,红军各纵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从集结地出发。两天后消灭建宁守敌并占领建宁县城;同时左纵队击溃敌第24师1个团,攻占黎川。19日,右纵队击溃新编第4旅主力,歼敌1个团,攻占泰宁县城;然后一鼓作气,攻占邵武和光泽。
二
谯楼在古代社会有着久远的历史。《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谯楼很大功用在于护城守堡,防匪防盗,保佑一方百姓平安。闽西一带,尤其是明溪县,元末明清以来建了许多家庭家族式古堡,至今留存完好的尚有600余座,为的也是防止山匪巨盗打家劫舍,杀人放火。长江中下游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谯楼里装有硕大的铜钟,昏晓撞击,闻之而生儆惕之心。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和平古镇所建的城防式古堡,系民间自发集资建造而非官方行为。所建城堡突出部分为石基石座,木柱木房谯楼,内有瞭望塔和大型响鼓;外有彩旗飘飞,大红灯笼高照,威严中透散喜庆,紧张中暗含生机活力,形成古代城堡建筑一道亮丽的风景。
地方史料记载:和平古堡周长仿周天缠度之数为360丈,原有大小8个城门,小城门便于百姓出入,集市贸易;东西南北四个大城门,全都建造高大谯楼。西门谯楼为单层建筑,上世纪60年代倒塌,未曾恢复。东门谯楼为三檐歇山式顶,斗拱技艺精湛,被称为“震东楼”。占地面积有着0.43平方公里,一条长达600余米的青石板主街和纵横交错的卵石巷道,以及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的明清民居建筑,形成了一个城堡式的大村镇。2005年,和平古镇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和平古镇又被福建省旅游局、福建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授予“福建最美乡村”称号。
城堡里的北门谯楼,对面的山叫作武阳山,当地老百姓因此将北门谯楼称为“武阳楼”。清朝同治年间曾经翻修过一次。城门的门洞用条石砌成,比东门门洞高大。城门两边各保留了一段用鹅卵石筑成的明城墙,鹅卵石上长满了青苔,雨水漫漶的缝隙间还长久地生长着青青野草,为苍凉的古街增添了许多清新的绿意。
三
和平古镇文化兴盛,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形成不可多得的城堡谯楼文化。宋代大理学家杨时曾走进这条古街,落座在当年黄峭创办的古色古香的“和平书院”,其口述的“程门立雪”故事植入学子脑海。龟山先生的入室弟子罗从彦也走进“和平书院”讲学,大师的风范和深厚的博学形象,被学子深刻铭记。再后,是豫章先生的弟子李侗闪亮登场于“和平书院”,将深奥的理学讲述得浅显易懂,让莘莘学子懂得直接服务百姓……延平先生李侗的弟子朱熹,乃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追随老师多年足迹,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进入邵武,走进和平书院讲学。由朱熹整理的《延平答问》,记下了李侗和朱熹师生间的言论,被称为宋代版的《论语》。此后,朱熹的思想成为元明清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朱熹的学说被官校私学列入科举必考的重要内容,朱熹所到的闽北各地成为先贤“过化之乡”,从南宋后期至清朝末年的600多年间,和平古镇教育发达、科考盛行、英才渐现、名人辈出,涌现出进士过百,举人、秀才和贡生、生员过千。可谓“千家灯火夜读书,万亩桑田商旅途”,加上逢年过节古镇古堡里跳起的傩舞、花鼓灯、七巧灯、刀花舞、丰收舞、锣鼓赛、唢呐赛、民乐演奏赛……真乃歌舞升平,河清海晏,一派盛世景象!
黄峭
如果说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古代“方格网”或“棋盘式”建筑理念的绝妙代表和“里坊制”街区的重要标本,那么和平城堡可称之为古代乡村圆堡条街棋盘石民居和公共谯楼珠联璧合的南方乡村地标。城堡内的古民居建筑,均为封闭式的四合院式天井房屋,以斗砖封火墙围合成一个院落。院落群之间以小巷分隔,形成高墙窄巷格局。“壁剪裁天地,地幽碧落奇。巷深苔藓盛,天小白云稀。”传说,清代有一位进士衣锦还乡,在窄巷里巧遇一名美貌贤淑的姑娘迎面走来。他们擦肩而过时擦出了爱情火花,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姻缘巷”也由此得名。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代卵石巷道,高墙窄巷,古朴幽远。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乡村古民居的瑰宝。东门谯楼内街两旁的老房子挤挤挨挨,片片相连,多为砖木结构。改革开放后,临街楼房被涂抹上一道厚实的商业风华,家家户户开店设摊,吃喝游玩形成规模风气,人气旺盛带来财气旺盛,往昔的耕读世家演变成耕读商贸世家。街面铺设的长长石板,串联起悠悠岁月浓郁古韵,石面块块光滑,雨后更是光洁似镜,清新亮美,如诗如画。后人专门赋诗赞赏:“江南冷雨北吹斜,人影百姿映在街。洁石镜明非打锉,但凭千载万家鞋。”
历经岁月风雨浸泡,和平古镇生成了无以计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花色。三角梅惊艳绽放,香椿树生机盎然,含羞草羞涩轻摇,柳树垂丝依依,青柏喷射绿意,紫薇以粉红淡雅吐露芬芳,玫瑰以火红色泽青绿枝叶表达情爱,鸡冠花红透山野,月季花含笑迎客,四季桂清香弥漫……绿色生态,丰富了底蕴厚重的城堡文化,也让世人看见了和平古镇远离刀光剑影,在当今和谐社会里奏响着时尚鼓声与优雅的琴音……
万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