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西天取经”第一人
刘 凯
法显大师
《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我国家喻户晓。“唐僧”原型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公元627年前往西行天竺(今印度),历尽千辛万苦取经回国。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
其实,西天取经的第一人,应是东晋时期的法显大师。法显,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3岁开始做小沙弥,20岁受大戒。他在钻研佛经过程中发现,当时佛经残缺不全,释义不清,于是萌生了远赴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取真经念头。为了实现取经,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已65岁高龄的法显,与同道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今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北上,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接着折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到达天竺境界,又横穿尼泊尔南部,到达东天竺。
法显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停留3年。他潜心学梵语,抄经律,收集了《萨婆多哥钞》《杂阿毗昙心律》《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袛阿毗昙》等多部佛教经典。接着,他又独自游历南天竺,在洹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两年。之后,搭船纵渡孟加拉湾,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等四部经典。
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农历八月,法显搭乘商船,从海路东归。一路艰险频仍,九死一生,于翌年五月,携经书回到青州广郡牢山(今山东省既墨县)。当初与他同去天竺求法的11人或半途折回,或客死他乡,或滞留异邦不还,只有他一人带回大量梵本佛经回到祖国。
归国后,法显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顿,立即着手翻译佛经。7年间,共译出佛学经典6部63卷。其中《摩诃僧袛律》一书成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又名《法显行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全书9500多字,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等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记述。近代学者梁启超高度评价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赞扬说:“中国的旅行家法显,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公元422年,法显圆寂于荆州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