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10: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连允东

 

郭沫若的客家缘

连允东

宁化夜色.jpg

宁化夜色

 

郭沫若(1892-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有《沫若文集》十七卷、《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等著作行世。

1914年,郭沫若赴日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学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成为影响最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同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组织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创造季刊》,致力于新文学运动。1926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赴上海从事文艺活动。1928年流亡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历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战爆发后回国,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为文化工作委主任,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时期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等历史剧和诗集《战声集》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宁化影剧院1.jpg

宁化影剧院

据传,郭沫若祖先原居位于宁化县龙上里七都(古石壁地区)或济村的龙下里(今济村的郭坑)。对于这个传说,近期笔者认真拜读《郭沫若散文集》,“文集”中有一篇《我的童年》写道:“我的祖先是从福建移来的,原籍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听说我们的那位祖先是背着两个麻袋上川的。在封建时代弄到不能不离开故乡,当然是赤贫的人。这样赤贫的人流落到他乡,逐渐地在那儿发迹起来。”为了进一步证实,我查阅一些资料,诸如,郭沫若1939年所著的《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文中有这样文字:“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又如,余兆廷的《宁化客家姓氏源流》一书第123页中记载:“据查郭沫若原籍福建宁化龙上里七都。约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其祖先郭有元做苎麻生意到四川。约在乾隆末、嘉庆初,迁居四川嘉定府乐山县沙湾镇。”又据《郭氏族谱》和《郭氏家谱》载:“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母亲杜邀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孩子。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一世祖)之后裔。”这一切都说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郭沫若的“根”。

1962年,宁化城区建起一座影剧院,想请郭沫若给影剧院题名。影院领导通过当时的《电影放映》杂志编辑部(此杂志名是郭沫若题写的)的同志联系郭沫若先生。郭老欣然挥毫写下“宁化影剧院”5个大字行楷,寄到宁化影剧院。这个题匾高高耸立在大楼顶上,被世人誉为“郭体”精品。“宁化影剧院”题名,折射出郭老悠悠的客家情结。

2007年11月15日,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时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的郭沫若长女郭庶英风尘仆仆来到宁化,参加黄慎诞辰320周年纪念活动。她在研讨会上热情而认真地对与会者说:“父亲告诉我,宁化是我们郭家的祖籍地。”

可以这样说,郭沫若是宁化客家人的后裔,与宁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他的名字已和唐代汀州第一位进士伍正已、宋代杰出诗人郑文宝、明代状元张显宗、清代著名学者李世熊、“扬州八怪”之一黄慎、隶书大师伊秉绶、理学家雷鋐等一大批客家优秀历史人物一样,受到宁化客家人的崇敬与缅怀。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牌坊1.jpg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