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9 09: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国栋


浪迹天涯一布衣

 

杨国栋

 

 

海风荡起的波浪,在一介布衣黄吾野内心激不起涟漪;苍凉与悲悯的心绪,也不会在他面对故乡崇武时发出吼叫。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对于他人或许是一种宿命,但对于黄吾野,却是一种率性明智的选择。看海、听海、问海、探海的黄吾野,自幼家境贫寒,只读过两年私塾。大海对于少年黄吾野来说,既是人生依傍的家园,也是旷达性情陶冶与开阔心胸养成的天然学堂。海的豪情、海的气势、海的包容,教会了他处世的智慧;海鸥、海燕的展翅奋飞,又给了他天际漂流、四海为家的启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吾野聪颖过人,有一个民间传说:崇武城内庵山顶有一座宋代建造的云峰庵,庵后有一石窟积水成池。少年黄吾野有一回到此洗手,突然看见万丈霞光穿透云层和岛礁峭壁,照射在清粼粼的池面上,金光闪耀,池塘幽静处,一杆杆青绿的浮莲开出灿烂的荷花,亭亭玉立于水上。碧绿的荷叶里滚动着晶莹透亮的露珠,在朝霞辉映下闪烁着七彩光芒……黄吾野正痴迷地看得入神,却听见后面有人同他说话,他回头一看,问话者人高马大,红头发,蓝眼睛,鹰钩鼻,是个外国人,就向他点头致意。来人问他,你这池塘里的水可以卖给我吗?他知道这池塘的水属大家公用,不惟他独有,于是摇头说:不卖不卖。又想到这水可卖,其中必有奥妙,就俯下身子双手合十,掬起清清的池水喝了两口,感觉到香甜可口,醒脑提神,激智添悟,沁入心脾,仿佛将体内的五脏六腑都清洗了个干干净净。他愉悦地站起身来,回头一望,身后的老者不见了踪影……此后,他的父亲黄兰轩告诉他说,儿子,你喝的是那头滴甘露啊!民间传说,喝了头滴甘露的人,一定聪明智慧。果然,此后的黄吾野聪慧灵智,悟性特高,读书过目不忘,诗书画不教自通,成为明朝“一代诗名雄海内,千秋遗稿满天涯”的“诗书画三绝”大师级人物。

黄吾野的祖上是福建龙溪人,因筑城戍边而应征迁居到了惠安崇武。他的父亲好读书,善鼓琴,通医学,常常游走四方。黄吾野10多岁随父亲到永春,见到了一位姓李的藏书家,对他年少而通文墨诗书颇为赏识,让黄吾野在李家的书轩中读书10年,这才有了他此后的诗书画名家声誉。

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4月,张狂凶残的倭寇进犯崇武40天,黄吾野家庭惨遭侵害,一个哥哥被倭寇砍死。他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带着全家老幼搬到了泉州避难。晋江人俞大猷是明朝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与戚继光齐名,世有“俞龙戚虎”之誉。黄吾野拜会俞大猷后,两人交往甚密,常有诗书往来。黄吾野对俞大猷抗击倭寇的爱国卫疆保民英雄行为无比赞赏,对他军事和文学上的过人才华也很钦佩;俞大猷则对黄吾野这个后生晚辈在诗、书、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声名赞扬有加。他们常常诗歌唱和,品茶煮酒论时局。有一回,黄吾野与朝廷命官黄郎中参观俞家军操练车战法,其精彩威猛之状让他击掌称颂。兴之所至,黄吾野就泼墨挥毫写下了五言排律《神机营同黄郎中观俞都护演车战法》:“……大将高坛上,中军细柳傍。留侯方虎啸,尚父欲鹰扬。指挥云鸟集,训练藻凫忘……”对俞大猷的车战法给予了高度赞扬。

惠安辋川有试剑石,传说为黄巢起义军经过泉州时因其挡路,被黄巢挥剑劈之而成。黄吾野曾经在此避世读书。俞大猷得知,欣然作诗《吾野山人移住试剑石》:“湖海行藏一剑看,友生义重喜相观。精思若得鬼神力,无敌应登李杜坛……”将黄吾野的诗才与李杜相提并论,可说是高度赞赏了。

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积劳成疾又郁闷受挫,不幸仙逝。黄吾野闻此噩耗,哭声震天,痛不欲生,于悲伤痛苦哀凉中挥毫写下《挽俞都督大猷》五律3首。其一曰:“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云消天地气,世绝古今才。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深情地表达了对俞大猷这位“忘年交”的沉重哀思惋惜。

万历三年(1575年)4月,黄吾野初进京师,偶然间在萧寺壁上题诗,被当时的尚书、晋江人黄钟梅看见并拜读后,觉其才华横溢,就主动找到黄吾野结交好友。并接这位闽南老乡到家中居住,好酒好茶伺候,为的是诗歌唱和挽留人才。由于黄钟梅的推介,黄吾野声誉陡增,名气越来越大,可说是名满京城了。传说,有一个元宵节,花灯光耀皇城上下,各路名流大腕一展身手吟诗作画。黄吾野也创作了一幅“雪里梅花雾里山”的大幅画作,轰动了京城官衙画界,许多人出高价争相抢购。这件事传到了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耳中,朱皇帝十分赏识他的才华,要挽留他在京城做官。黄吾野回复皇帝说:“吾野人也。”毅然决然谢绝了万历皇帝的美意。从此,“吾野”成了他流传世间的响亮大名,他的真名黄克晦,或黄孔昭,反倒是没有人再记得。也因此,他不愿做官走仕途,不愿与官场中人打交道趋炎附势的清亮名声,也在民间流传;再因此,黄吾野“一介布衣”的身份获得世人广泛认同。

浪迹天涯的黄吾野,凭借他的横溢才华,携着他的各种诗书画作,游走大山名川,阅尽人间景色,无限风光。这在他流传下来的近1500首诗词中,多有记载。

黄吾野的晚年,依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浪迹各地。因了京城文友故交的真诚相邀,黄吾野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第2次进京,听闻了朝廷诸多丑陋故事,心情不爽,烦闷结郁,住了两年,虽有放达任情的游走,却依然对江山社稷日趋走弱之颓势深深担忧,日子久了就生了大病。故交为他寻医问药,熬好了汤药。他却扭头挥手,将药汤泼了满地……放达、率性、任情惯了的黄吾野,高昂着头颅,婉拒任何人苦口婆心的劝说,更不愿将心血凝聚成的诗书画作变卖治病。最后,黄吾野下定决心,不愿拖累文友故交,悄悄离开了京城,回到了闽南故乡,归隐于泉州开元寺。他头枕着青山绿水,默默地焚香念经,静静地听着梵音钟声,以及那永远不会消逝的海涛,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