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3 22: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 茜



君臣之交识杨荣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明成祖朱棣率军北征归途中。一天深夜,朱棣传唤亲信大臣杨荣来到他的帐篷,君臣二人对面而坐。帐内灯火通明,朱棣命内侍熄灭几个灯盏,光线顿时柔和起来。朱棣开口说道:“爱卿,夜半请你来,是想听你谈谈足食足兵问题。”成祖这个时辰喊他,杨荣心里有所准备,这次北征明军损失不少,连年漠北用兵,军需兵力耗费极大,这些天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便回答说:“皇上,足食足兵之道,宜择将帅、力屯田。将得人,则军士佛扰;军士安,则耕不违时,不患兵食不足。”朱棣听罢,轻轻呼出一口长气,点点头。随命人煮酒,二人对酌,边饮边谈。这晚,杨荣就寝于皇帝帷幄之中。君臣同住一室,实属罕见。杨荣躺在行军床上,帐外北风呼啸,沙土打得篷布啪啪作响。皇帝朱棣的鼾声渐渐匀称起来,数十天的坐镇指挥,累坏了。在朱棣均匀的呼吸声里,杨荣感到些许安心和欣慰。算来跟随皇上已有22年,但一切似乎就在昨天。那次国家大事当前,自己血气方刚,冒生命之危险,于朱棣马前谏言的情景,脑海。

是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也就是22年前的六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变”3年,取得胜利。杨荣,不,那时他还叫杨子荣,科考刚刚入仕,分配翰林院担任编修。当燕王朱棣率领“靖难”之师攻进南京城时,宫中突起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

燕王入城,朝中无主。杨子荣夹在文武百官之中,俯伏朱棣马前。只听高官们异口同声地喊道:“殿下,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您是太祖的嫡嗣,应正大统。”杨子荣低头侧耳静听,思考这些话固然不无道理,但按儒家正统思想来说,燕王是以“靖难”之名,用武力把侄儿赶下台的。不少人本都认为“靖难”是叛逆之举,或讥之配颜人上,或斥为燕贼篡位,只不过现在没人敢说就是了。建文帝走了,燕王来了,总得有个权宜之法才好。他看到朱棣在众官的再三请求下,动了心思,准备命驾入城时, 不知何来勇气,急驱马前迎谒道:“殿下先入城耶?先谒孝陵耶?”这一问使朱棣顿时方醒,他瞅了一眼这位年纪轻轻的文职官员,随即命驾谒孝陵,之后泰然登上皇帝宝座。

164698971489123.jpg

明朝重臣杨荣雕像(全   然  摄)

不久后的一天,上朝时,台上朱棣突然指着杨子荣问:先谒孝陵乎?是你?杨子荣忙出列跪答:是,皇上。卿何方人士?何名何姓?现年几许?臣杨子荣,福建省建宁府建安县人,现年32 岁,庚辰科进士出身,现任翰林院编修。成祖朱棣微笑说:卿才思敏捷,忠诚可嘉,朕今赐名杨荣。从此,杨子荣改名杨荣。

杨荣的杨姓也是周初叔虞所封。族谱《东杨宗谱》记载:杨姓系出姬姓,周初叔虞封于杨,因为姓氏。祖上杨喜追随汉高祖刘邦,追杀项羽有功,获誉赤泉侯。杨震为东汉名臣,是出色的政治家、教育家,为官清廉,拒贿故事“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名传千古。隋代越王杨秀隐避入闽,传至元末杨荣祖父杨达卿时,已弃政从商经营药材几代,定居建瓯房道,家境优渥,博学好施。有一年天降横祸,陨霜杀稼,晚禾绝收,方圆几百里, 饥荒严重,杨达卿想出计策伸手救民,在乡里贴出启事:“杨家祖坟在大富山,有于吾山种杉一株者,酬之斗粟。”低调家常地帮助百姓度过荒年,种下大富山万木林,演变为600年后的今天的自然保护区。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初七,杨荣出生,17岁考入八闽最高学府建宁府学,来到建瓯。在校第七年,外婆村他的启蒙老师亲自上门,将大女儿许配于他成婚,时年杨荣24岁。杨荣在建宁府学攻读十年,以奇才闻名,折桂省考乡试第一。翌年进京会考,一举中的——二甲榜第三名,入选翰林院编修(阶正七品),执笔编写国史和处理起草文书等工作。

杨荣出身富贵,求学入仕30年,一路顺当,行至32岁遇到国家“靖难”之变,但却因“靖难”之变而跃入帝王视线,走进国家内阁。和杨荣一起被选入内阁的有七人,杨荣年纪最小。但他精明能干、勤政敬业,深得朱棣器重,不到半年时间,连升两级。不久,其夫人、孩子也来到京城,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夫人因病去世。

永乐二年(1404年)春,杨荣在家乡安葬好夫人,将孩子们寄在岳父家,只身进京复职。没了家庭后顾之忧,他将全身心都投入工作中。他主持修撰《古今烈女传》,夜以继日,只用月余时间,就编好了整本书,令朱棣十分满意。这年四月,杨荣又晋升为奉训大夫,任右春坊右谕德(从五品),也就是辅导东宫太子的官员。

一天朱棣召见杨荣说:“朕继位以来,尔朝夕在左右谨慎弗懈。然恒情保初易,保终难。朕固常思保全之道,尔亦谊益谨厥终,庶两尽其美。”杨荣回奏,“陛下不以臣愚陋,特加委任, 臣敢不勉力图报!”

这次召见之后,朱棣把亲生儿子、皇太子朱高炽交给杨荣辅导,赐予杨荣象牙笏和金织绮衣一套,封赐杨荣与尚书同。这个奖赏与任命,非同寻常,要知道,这时杨荣只是从五品官,与尚书相差整整六个级别。杨荣获得如此嘉奖,连连谢恩道:“皇上,恩礼太过。”朱棣说:“朕不是对你偏厚,因为代言之司,机密所寓,况且你们旦夕在朕左右,勤劳助益不在尚书之下。所以我认为,赐赏必须符合其功绩,而不需拘泥于品级。”

最后朱棣引用孔子之言说:“君任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各尽其道耳!”

杨荣整衣叩头,坚定表态:“臣谨遵教诲,当精忠报国。”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杨荣虽说仕途一路顺风,但急流险滩也常在脚边。和他一起进入内阁的七位同事,已有两位出事。一个口无遮拦,被判刑入狱,终死牢房;一个愚笨刚直,被调离岗位。杨荣怜惜同事出事,思考总结出工作方法:“事君自有体,进谏贵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

有文字记载,“成祖朱棣有好几次与六部大臣讨论政事,久议不决,大为恼火。此时只要杨荣一到,几句轻声慢说,就缓和了气氛,事情也就谋定了。”杨荣情商智商于工作中,发挥得当有效,不是常人能够效仿的。

自古忠孝难全,但杨荣忠孝双全。他事君以忠,事亲至孝, 深得岳父一家爱戴。在夫人去世后的这年冬天,老岳父又领着二女儿来到京城,交与于杨荣完婚,第二次给了杨荣家庭。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是杨荣跟随朱棣的第五个年头。朱棣交给他一个特殊任务——前往边境甘肃巡防。这超过了杨荣文职工作的范围。杨荣从此走上以文武辅佐朱棣的道路。

两个多月的边巡,回到宫中,杨荣直奔武英殿,不看材料, 一字不落地对朱棣进行了汇报,赢得朱棣大加赞赏:“卿一路冒涉风沙,不辞劳苦,为国为民,精神可嘉。”即宣布杨荣晋升为奉议大夫、右庶子(正五品),兼翰林院侍讲。

数年后,正在文渊阁工作的杨荣接到一份皇帝诰敕,打开一看,皇帝又把辅导皇孙朱瞻基的任务交给他。杨荣手持诰敕,心跳加快,热血涌上头顶,眼窝潮润起来。伴随朱棣左右,文职武职,辅导皇太子,辅导皇孙,这是皇上对自己的莫大信任啊。

杨荣与朱棣之间的纽带,越系越紧。之后杨荣对内掌管翰林院事,对外巡查边防,文武兼管,成为离朱棣最近的亲信大臣。时光荏苒,永乐十九年(1421年),杨荣年纪五十有一,人生经验,职场履历,达到最佳状态。这一年,杨荣主持的北京新宫殿建设圆满完成。翌年春,明王朝迁都北京。从此中国有了“北京”地名。

二月的一个晚上,忽报宁夏胡寇侵犯边境。朱棣接报,急诏内阁侍臣商议,没想到只有杨荣一人应召来到谨身殿。朱棣心凉半截,又气又急,火冒三丈。杨荣近前安抚朱棣,接过宁夏奏报,仔细看完后说:“皇上安心,无须派救兵。”朱棣问为什么?杨荣3次奉旨巡查过甘肃、宁夏,对两地边疆布防了如指掌,他回奏朱棣说:“臣观宁夏城堡坚实,兵强马壮,犯贼不能持久。况今报发已十余日,虏必已退,勿劳圣忧。”朱棣仍是放心不下。是夜更深之时,边报又至:虏围已解。朱棣不禁拍案大喜,夸赞杨荣:“卿,料事如神。”

之后,朱棣率军第三次北征、第四次北征、第五次北征,杨荣都辅佐一线,恤民安乱,瓦解顽敌,奇谋应变,屡立战功。永乐二十二年(1421年),明大军班师回京途中,朱棣驾崩。杨荣力挽狂澜,稳住大局,历经20多个昼夜,顺利运回成祖皇帝灵柩。

宣德九年(1433年),杨荣以63岁高龄,仍冒涉风沙,护驾巡边。此时,皇帝已是玄宗——皇太孙朱瞻基。两年后朱瞻基突然罹病辞世,36岁。新一轮太子朱祁镇登基,年方9岁。张太皇太后手牵天子,对杨荣益加敬仰。明代重臣杨荣,集智慧、胆识、忠诚为一身,辅佐四朝皇帝,至古稀七十离世。38年君臣之交,相知相许,推心置腹,共创明朝大业。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建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