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2 01: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福建通志》总纂——魏敬中

 

马照南

 

 

初秋时节,斜风微雨。我们一早出发,寻访《福建通志》总纂魏敬中故里——周宁咸村镇樟源村。虽已入秋,闽东山水依旧绿意盎然。驱车蜿蜒而行,进入美丽的霍童溪。转过一道道山梁,又沿着霍童溪转入桃源溪,继续北上。桃源溪两岸,映入眼帘的,依然是莽莽苍苍大山,秋云淡淡、绿水滢滢,山垄间,层层金灿灿、绿油油的稻田,满山遍野碧绿的茶园。打开车窗,桂花稻香扑鼻,清香沁肺,心旷神怡。

桃源溪是霍童溪的支流。溪源头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还有冠盖如云的大樟树林,林中清水流出,形成桃源溪,小溪边的村落就命名为“樟源”。

我们沿着坑坑洼洼的山道,进入漳源村。看到许多明清古屋。古屋以溪石为基,黄土夯墙,飞檐翘角,坚固美观。村庄依山而建,街中古屋错落有致。古屋天井、厅堂、石刻、门楣、门窗,精致古雅。显示出明清时期卓越的建筑水平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示出独特的闽东古村风貌。在清乾隆至嘉庆的80多年间,村庄内书院林立、学堂遍布。清代的樟源村就出了全国第9的魏敬中进士,还有3个举人、20个秀才,是个罕见的翰墨书乡。

魏敬中,原名建中,字和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为人彬彬有礼、纯朴厚道、乐于助人,为乡村办了许多好事,得到村民的敬重和爱戴。

我们来到魏氏宗祠。宗祠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在描龙彩凤的魏氏宗祠大门门楣上,“魏氏宗祠”4字上头,竖幅悬挂着一匾,上书金字“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魏敬中”,十分显目。石门上刻有“智水仁山增其式廓,礼门义路率乃攸行”联句。在大门两边高处写着“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贤圣有教修身可以齐家”。进入大厅,迎面见到柱联:“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对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显示出魏氏崇善好学、追慕贤圣、耕读传家传统。在宗祠两庑,陈列许多石碑,记载着魏氏家族艰辛而辉煌的历史。尤其是魏敬中书写的碑记,叙述了倡导修祠的过程及未尽事功,并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和无限希望,情真意切、文采灿然,读之令人感动。随后,魏氏族人戴着手套,小心翼翼捧出几本巨型的魏氏家谱为我们展示。家谱纸张比报纸展开还大。用正楷毛笔大字书写,形制规整,内容丰富,装帧精美。详细记载了魏氏源流、山川河流、宗族历史等,还收入“皇帝诏命”,诏命评价魏敬中“学通载籍,品著珪璋”。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用以记载人文历史、地理风貌、褒扬典型、家风家训,教育后代。

魏敬中自幼就表现出勤奋好学的特性。5岁上私塾时,他就不要家人相陪接送。有人问他:“你独自去上学,也不想母亲吗?”他回答很有趣:“吾恋学即恋母。”他小小年纪便立志当君子,读到《易·乾象》时,感悟到“欲为君子宜法天。”立刻要祖父书写“天”字贴在自己的书房。他11岁写文章,“跌宕有奇气”。深受老师同学称赞。稍长,博览经史典籍,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志向远大,才华出众,气概不凡。

让人颇为感动的是,魏敬中历时21年7考6折的科举之路。清嘉庆六年(1801年),18岁的魏敬中顺利考取了拔贡,并且在乡试中崭露头角。但他考进士之途却相当坎坷,曾先后7次赴京应试,时间长达21载。其间备受艰辛贫困之苦,坊间有位做灯笼的同乡关师傅,十分钦佩他的为人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感动之下收留了他,并出钱资助他继续备考。候试期间,他继续研究学习领悟朱子思想,认真研读朱子《四书》,愈发坚定立志成圣的信念。他说:“当学圣贤之学,言圣贤之言,心圣贤之心”。又说:“吾于圣贤身心切要之语,未尝不返躬而循验之也”。为丰富学识,他四处游学,尽访名士,借阅书籍,潜心攻读。他还来到朱熹父子创办的政和星溪书院和松溪湛卢书院学习讲学,考察社会。21年的时间,使他打下扎实的学术功底,意志愈加坚定,学问愈加深邃。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魏敬中参加殿试,荣获二甲第6名的优异成绩,金榜题名。朝廷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来担任国史馆总纂,加7级诰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

作为朝廷史官,魏敬中忠于职守、勤慎持事。他担任京都史官,主要负责整理清朝历史。一丝不苟,认真考证,秉笔直书。他认为治史与了解万事万物一样,也应该“先从事物规律入手做学问,这样掌握了规律,学问也随之深厚。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很容易困惑。”对史实上的任何一些疑义,都反复考证辨伪。他始终把史实史德放在首位,认为“人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盛德大业,由此而成。”其治史的精神深受同仁推崇,将其比作秉实执笔的“太史公”。

魏敬中为官清廉。从不钻营名位利禄,平时只与前辈及同乡作文字交往。地方上各级官吏,也常常以时事及水利、赈灾等事务,邀请他一起商酌,他都尽己所能,提出自己建议与意见供地方官吏参考。他知恩图报。为报答做灯笼的关老师傅资助之恩,入京为官后,将老人接回周宁家乡,每月寄钱物为他养老。关师傅病故,魏敬中上奏皇上,奉旨返乡,为其守孝3年。

魏敬中编史修志,在学界很有声望,“文名显于乡里”。1832年,他途经政和,正遇上《政和县志》草稿初成。修纂程鹏里就教于魏敬中,期盼得到帮助。魏敬中认真“综核订正、删繁就简,厘定成书”。 他高度评价朱熹父子对政和的贡献,在《序》中写道,“《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考亭过化,其风存焉”。《政和县志》在《人物志》专设“理学”一节,记载了朱子理学人物。

5bc0457aN6a583b4d.jpg

魏敬中史官生涯中,最艰难最辛苦,也最有功绩的是,总纂《福建通志》。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接受闽浙总督程祖洛之聘,任《福建通志》总纂。《福建通志》原由陈寿祺主纂,由于名士梁章钜等人持异议,形成陈、梁两派。双方因某些人物的立传有纷争,多年无法付梓。其中一派借口志稿有“五项不善”,提请官厅不予刊刻。于是,接替者高澍然愤而辞职,志稿由各分纂各自藏匿,所存极少。陈寿祺病故,魏敬中接任总纂,仍处于两派纷争之中。面对纷争,魏敬中没有退缩,而是表迎难而上,慨然接受任务。他认真阅读志稿,听取双方意见,实事求是加以分析。第2年,他又兼任福州凤池书院山长。魏敬中边执教讲席,边纂修志稿。他每天都是五更即起,伏案笔耕,整理残篇,核实资料,秉笔直书,重加删改,直至深夜。他客观谨慎,勇于考辨。其间,他还捐献出自己的薪资充作经费。

魏敬中历经4年,完成了《福建通志》的总纂任务,他重纂过的《福建通志》内容翔实,观点鲜明,体例完备,平息了困扰通志馆多年的两派纷争,使《福建通志》得以定稿付印。魏敬中为福建编史修志立下殊功。一直看重修志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对他十分信服, 题赠一副对联:“大乐正教崇四术,太史公言成一家。”上款“和斋大史大人正之”,署名“少穆弟林则徐”。足见其钦佩之意。此联由福建省文史馆郑丽生先生珍藏。而“太史公”之称正是乐于修志精于考辨的魏敬中一生中最感欣慰的了。

1949年,画家徐悲鸿、陈子奋慕名访问其后裔,并绘制了《炳烛轩修志图》,生动描绘了其修志情景。

魏敬中任福州凤池书院山长,主讲凤池书院17年,因治学有方,教绩彰著,深受人们敬仰。其著作有《屋漏讼过录》《观我生日记》《炳烛轩抄撮》及诗文集,还有他主修的《政和县志》。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周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