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叶企孙
夏克传
叶企孙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叶企孙,创建了颇负盛名的清华物理学系和理学院,建设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研究室,培养出50多位院士。
闯进世界科学前沿
叶企孙,1897年出生于上海。15岁考取清华学堂。求学期间,他刻苦勤奋,学校规定的20多门学科不能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课余时间又学习许多知识。20世纪初年,他获出国留学机会,入美国中北部的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直接受教于密立根。1920年9月,转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Jefferson实验室攻读实验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选择实验测量。他第一项工作就是在杜安主持下与H.H.Palmer合作用X 射线短波极限法测定普朗克常数h,改进后得到的数值为:h=(6.556±0.009)×10^(-34)J·s(焦耳·秒),这一结果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从此世界现代自然科学著作中出现了中国人的姓名Chi-Sun Yeh。这一数值称为“普朗克常数的叶值”。1921年9月,叶企孙在哈佛大学高压物理学家(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布里奇曼指导下攻读博土学位,研究方向为高压磁学。1923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流态静压力对铁、钴和镍的磁导率的影响》,提出“磁中性”概念,发明消磁方法,受到当时欧美科学界的重视。其间,他关于原子微观结构对铁磁性影响的理论在铁磁性材料科学(诸如收录机、电脑、光盘等)中获得运用。高压磁性的研究使他成为中国现代物理学中研究磁学第一人。
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1923年,学成归来的叶企孙受聘为东南大学物理学副教授;1925年8月,应聘清华学校大学部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科升格为系后,任教授兼系主任。1929年,亲手组建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以及工程学系。叶企孙作为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委员会主席,创建了航空研究所,利用航空风洞进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
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是叶企孙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突出特点。他预见到无线电技术对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大力培养这个领域的人才,而且不断提高自制相关设备的能力。据粗略统计,从1925年叶企孙回国任教,到1940年抗战前,单他任教的物理系毕业生中,后来被选为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同等称号的就有王淦昌、周同庆、赵九章、翁文波、钱伟长、彭恒武、钱三强、王大珩、于光远、葛庭燧、秦馨菱、林家翘(美国科学院院士)、戴振铎(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等22人,理学院毕业生有许宝騄、陈省身(美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张大煜、张青莲、武迟等33人。他们当中已获得包括两院院士在内各种荣衔者达70人。其中,他破格提拔资料室青年职工华罗庚,成为科学史上的佳话。
支持抗战
抗战初期,叶企孙鼓励自己的学生、曾做过他助教的熊大缜投笔从戎,到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利用专业知识为部队制造烈性炸药、地雷、雷管、无线电等军需品。后来,叶企孙又派一批清华师生职工穿越日军封锁线进入冀中,以技术支援抗日游击战。同时,他本人在天津组织大学爱国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报机等,运至冀中供应抗日部队。根据冀中根据地军民需要,叶企孙还成功研制出氯酸钾炸药、雷汞雷管、电动引发雷管和地雷。这种新型炸药,1938年9月,在平汉铁路保定方顺桥附近成功炸毁了日军的机车车头。
熊大缜在冀中所作的贡献,受到聂荣臻、贺龙等首长的高度肯定和赞扬。然而晋察冀军区除奸部却没有请示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就擅自秘密逮捕熊大缜,并且没有经过调查核实和任何法定程序,就在押送途中用石块将其砸死,还株连从平津来冀中参加抗日的知识分子近百人,酿成“熊大缜案”。叶企孙闻知噩耗,不禁悲痛万分。“文革”时期,叶企孙因“熊大缜案”受到牵连,于1977年1月13日离世,终年79岁。
1979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发文,要求为叶企孙平反。1986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终于发出《关于熊大缜问题的平反决定》。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出《深切怀念叶企孙教授》一文,正式恢复叶企孙的名誉。1992年4月,清华大学举行“叶企孙奖第一届授奖会”,并纪念他逝世15周年。陈岱孙、赵忠尧、钱临照、孟昭英、王淦昌、任之恭、林家翘、杨振宁、吴健雄等27位海内外学者联名呼吁在清华校园竖立叶企孙铜像,以志永久纪念。如今,一代宗师叶企孙的铜像已经矗立于清华校园。
介绍叶企孙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