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护法菩萨”释慧远
演 静
博综儒老庄 出家归佛门
东晋佛教高僧慧远,(334—416年),今山西崞县东部人,俗姓贾,出身儒学世家,幼年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13岁时,跟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ー带,与许多名士子弟同学并交往,学业很快达到“博综六经,尤喜庄老”的造诣,备受当时宿儒英达的赞誉。
354年,21岁的慧远心中怀着做一个儒家名士的理想,准备渡江拜访久已钦慕的江东名儒范宣子,恰逢南北战事又起,道路阻绝。南下不成的慧远得知著名佛教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今河北阜平北首)创寺建塔大阐佛法,河北有不少人受其教化而归佛。于是和弟弟慧持前往参见道安大师。在倾听道安大师升座演讲《般若经》之时,两兄弟豁然开悟,立即礼拜道安为师父,落发出家为僧。此后25载,两兄弟依止师父道安修行。
大法为己任 日夜勤学修
赵朴初会长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说:“佛教在中国广大流行开始于4世纪。当时中国僧界道安法师(312—385年)是ー位重要人物,是起很积极作用的佛教领袖。”
慧远是高僧道安亲自培养的杰出弟子之一。他“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继昼。”三年后,就以法师身份升座开讲佛经。
一次讲经中,有听众就“实相”之义质询,慧远法师引用佛经内容、名词、概念反复阐释“实相”之义,还是不能使人领悟,情急之下,顾不得师父道安反对以儒玄文化解释佛经内容的意见,“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得知此事的道安师父,不但没有责备,且特别允许弟子慧远可以阅读、引用俗书。
高僧道安对慧远法师特别器重。常叹曰:“使道(即佛教)流东国(即中国),其在远乎。”
相别无相忧 远续安师志
365年,为避战乱,道安大师在新野(今河南西南)分一部分同学和弟子往各地传教,自己带领弟子慧远和四百余人僧团直达东晋治下的襄阳。
慧远法师是师父道安15年最灿烂弘法事业的重要的见证者、学习者、参与者、实践者。
前秦苻坚非常信任和支持道安大师,要求贵族子弟及诸学士,内外有疑都可请问广学博闻的道安大师。“学不师安,义不中难。”是当时长安流行语。
道安大师在长安最主要弘教事业,是把分散在民间翻译人才组织起来,主持译出许多重要经论,并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译人才,为高僧鸠摩罗什401年进入长安主持国家译场,带领三千弟子翻译大量佛经打下坚实基础。
385年2月,高僧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此时,立足江西庐山的弟子慧远开始全面继承并发展师父道安弘法利生事业,使庐山蔚然成为中国佛教中心。
慧远与僧团 增辉庐山美
高僧慧永是慧远的师兄,367年,创建庐山北山第一寺——西林寺。381年,师兄弟在庐山会面,他真诚地邀请慧远同住西林寺修行弘法。
慧远法师“见庐山清净,足以息心。”就答应住下。带领徒众遵守戒律精勤修道,前来投奔的僧人越来越多。
384年,慧永法师对江州刺史桓伊说:“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伊立即答应另建寺院。
386年,桓伊在西林寺之东创建东林寺。东林寺四面环山,南对香炉峰,门前临虎溪,尽显林壑之胜景。
高僧僧祐(445—578年)所著《出三藏记集》是这样记载:入驻东林寺的高僧慧远“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佛陀)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及。”
增辉庐山之美的高僧慧远及其庐山僧团不但吸引了严守戒律,安心守道的僧人,而且吸引退身隐逸清信之士纷纷前来修行。庐山僧团盛誉和庐山峻美之名就这样传播天下。
胜义尽流播 净土成初祖
立足庐山不久,慧远大师发现“(佛)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立即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西出流沙,前往古印度求取佛经,十几年后,带回二百多部梵文佛经进行传译。
391年,慧远大师迎请已通晓汉语的罽宾高僧僧伽提婆入山。在继任江洲刺史、王羲之第二子王凝之等资助下,于东林寺北侧小山上创设佛经译场,请高僧僧伽提婆主持译出《阿毗昙心论》等,并对庐山僧团讲解毗昙学,从此,南方有了毗昙学流行。410年,佛陀家族的后人,高僧佛陀跋陀罗被迎请到庐山译场译出修禅专著,并指导庐山僧团禅修。从此,有传承系统禅法流播南地。经律论三藏重要经典胜义,关中流行新兴学说都仗慧远大师热心弘法而流播南地。
同时,慧远大师及其庐山僧团以“山林佛教”,展现出世清明形象,打造庐山一片净土。当时众多退身隐逸士大夫,也纷纷前来庐山依止慧远大师问道,于是,历史上著名的“白莲社”诞生:
402年2月8日,中国佛教第一大译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阿弥陀佛经》,拉开中国佛教“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帷幕。402年7月28日,慧远大师依据《阿弥陀佛经》,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贵贤士,隐逸清士,共123人在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生前安足人间净土,身后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这次结社,因为18岁的谢灵运在东林寺开凿二池种白莲,而名“白莲社”。
这次结社使庐山东林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慧远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寺成为净土宗祖庭。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至今仍然尊奉庐山东林寺为其祖庭。
虎溪三笑桥融和儒佛道
《高僧传》载:高僧慧远,“自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
有一次,慧远大师送别陶渊明和陆修静,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地走过虎溪桥,三人突然听到来自寺中圈养的护寺老虎的啸声,不禁相视而笑。这则在隋唐就已广泛流传并成为历代画家题材的“虎溪三笑”故事,是对高僧慧远作为融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先驱的赞赏和肯定。也是高僧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盛誉的原因之一。
416年,高僧慧远圆寂。浔阳太守阮侃将他安葬在庐山西岭营,门下著名文士谢灵运为撰文立碑。
高僧慧远著有论、序、铭、赞、诗、书等,现存十卷。他还是古代倡导山水文学的重要人物,仅录其《游庐山诗》以飨读者: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竟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留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