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8 10: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次宁

 

陈衍与陈仪

刘次宁

陈衍.jpg

陈衍

18陈衍与陈仪5.jpg

陈仪

 

自幼常听我母亲陈由说,有两个人深刻影响了她:一是陈衍;一是陈仪。前者抚育了她,后者令她投笔从戎,投身抗日,改变人生命运的轨迹。

先说前者。

2008 年10 月,长征出版社(即解放军报社)出版的《领导干部读经典》丛书,是“选民国人文精粹,为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参考和修养镜鉴,是一套值得温故知新并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经典读物。”第一辑第七本,即《陈衍谈诗话》。

推荐者言:“陈衍的诗不像袁枚诗那样通俗,但在文人中受到普遍的尊崇。特别是入民国后,许多人给他献诗,尊他为诗坛教主、泰山北斗。还有更多的人把诗稿寄给他请求鉴定,这与他注意奖掖青年,积极倡导风雅是分不开的。他的《石遗室诗话》三十二卷,衡量古今,不失锱铢,风行海内,当时后生奉为圭臬。之后复有续辑,海内诗流,争欲得其一言以为荣,于是投诗乞品者无虚日,至有千余种之多。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钱仲联”。

陈衍(1856~1937),近代文学家。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二十四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政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清光绪二十八年,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清亡后,在南北各大学讲授,编修《福建通志》《台湾通纪》,寓居苏州时,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陈衍是我母亲陈由的“三叔公”。陈衍的大兄叫陈书,前清举人。陈衍是老三。陈书大儿叫陈敬,即我外公。陈敬自幼与小叔陈衍同受教于陈书,情如手足。

1935年5月10日,福建侯官老诗人陈石遗在苏州寓庐大摆筵席,庆祝其八十大寿,据《苏州明报》记载,陈石遗这次祝寿,场面很大,汪精卫、于右任、邵元冲夫妇都来苏祝贺。其实,连钱钟书和钱仲联都来了,两钱当时还是小字辈,因此报道中都未述及。

不过,钱钟书在《石语》开篇说:“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十日,石遗丈八十生辰,置酒苏州胭脂桥寓庐,予登堂拜寿。席散告别,丈怃然曰:‘子将西渡,予欲南归,残年远道,恐此生无复见期。’余祝以‘金石之坚,松柏之寿。’善颂善祷,丈亦意解。”陈石遗两年后去世,与钱钟书果然“此生无复见期”。

上世纪80年代,国家社科院主持的历史文化遗产整理重点项目中就有《陈衍著作调研复制并整理》课题;199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陈石遗集》上中下三大卷。

我母亲8岁失怙后,陈衍将她全家带到福州南后街文儒坊自己家里(即今文儒坊大光里8号的“陈衍故居”)生活。闺房窗外有一小爿花园,环境优雅,至今犹存。母亲自幼就同陈衍嫡孙们一起受其国学家教,吟诗诵词背古文,写字弄墨。陈衍后受聘于江浙诸大学的文学客座教授,而举亲眷寓住苏州胭脂桥寓庐时,也把14岁的陈由带出来,协助他繁忙的对外接待,并侍候于书房左右。

显然,我母亲在这段少女期间,从硕儒身旁耳濡目染地长了学识、她年轻记忆力好,脑里记存着大量石遗老人的吟诗、诵词、唱曲、念文、颂辞等的原汁原味的谱式声韵,有了一般女孩子所难得的社会阅历和见识。无疑地影响了她的一生和她自己的孩子们。

1935年末,三叔公陈衍回福州老家。当时,陈仪任福建省主席兼绥靖主任,全理福建军政已一年多。

陈仪早年接受私塾教育,曾入读浙江求是书院。1902年19岁到日本留学,正值孙中山先生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他受孙中山的影响,也和其绍兴同乡参加光复会组织。在日本士官学校五期步科毕业后,1909年回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时参加浙江独立运动。1912年任浙江都督府陆军部长,兼陆军小学校长。1917年再度到日本留学,进陆军大学深造,第一期优绩毕业。陈仪和鲁迅,两人既是同乡,又同年到日本留学,因而交往甚密,互相赠送书籍,合影留念。《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和陈仪交往就有18处,时间持续30年之久。鲁迅去世后,陈仪仍保持与许广平联系。1920年再回中国时,即在上海营商。1925年孙传芳主政浙江,委陈仪为浙军第一师师长,之后转任第一军司令,浙江省长。1926年,陈仪投向北伐中的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军长。后出国到欧洲考察兵工。回中国后被蒋介石委以兵工署署长,之后转任军政部次长。1934年“闽变”结束后,他从军政部次长任上调入,任福建省主席兼绥靖主任。

1935年,陈仪得知《民国福建通志》纂辑人陈石遗,刚从苏州庆祝80大寿后回榕老家,连忙登门拜访。这次会面,妈妈陈由在场,见到这位“五短身材的胖子,头颅很大,圆脸光顶,满面红光,三角眼,阔嘴巴,留着两撇日本式胡子,走路脚步很重,一顿一顿地,是个典型军人模样”的省主席;她始终在旁侍茶。

陈仪虽小陈衍20多岁,因早年就接受私塾教育,后入读浙江求是书院。并二度到日本留学。由此,十分仰慕陈衍。两陈过从甚密,陈衍甚至曾亲自下厨烧菜宴请陈仪。

1937年7月6日,“三叔公”略感微恙,延请东洋医师来诊。打一针后不久,病情旋即恶化,复延之,该医已人去楼空。不久仙逝。翌日,见报端有爆发芦沟桥事件报道,全家群情愤慨,决定以遭日寇毒手申报政府。

省主席陈仪闻讯赶来吊唁,除抚表抗战决心,并询《遗稿》善后事宜,言有急务缠身便匆匆离去。不久,省主席发令,动员全省民众参加抗战。各种战时人员训练组织相继创立,其中,就有“福建省妇女抗日救国队干部训练班”成立,是按军事编制的、训练妇女战地工作干部。

“三叔公”的去逝,对这个封建式大家庭来说,就是“天塌了”。嫡系们忙着分家。而对寄人篱下的母亲而言,就意味着该“自谋出路”了。她的二位姐姐都已嫁出,而且都有好归属:陈申姐嫁予冯葆苍(黄花岗72烈士冯家骧之弟、著名江南造船厂总动力师);陈甲姐嫁予傅秋涛(黄埔一期,国民革命军中将,全国交通总监)。妈妈自己在国恨家仇交集下,已下定决心投笔从戎,报仇去!

陈衍与陈仪1.jpg

年轻时代的陈由

1938年初,她在“福建省妇女抗日救国队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毕业,又在第二期当助教(总只二期)。毕业典礼上,她作为学员代表上台与省主席见面握手。接着,这位被授予少尉衔的、会射击、骑马的“县社训教官”,被派往福州周边的县城——永泰县去上任。陈仪的言行对她影响颇深,陈仪亲拟的四句勉词:“忙碌是幸福,闲空是堕落,工作是美德,玩乐是罪恶”,她终生未忘,老年时还会背诵出来。

陈衍与陈仪6.jpg

陈由少尉在永春

解放战争中,我母亲随我父亲刘浑生上校参加起义;并亲自出面、通过关系,取得全套福建省高比例军用地图,辗转交给了正待入闽的解放大军;解放前夕,她和她的四个子女,险遭败退来厦门的汤恩伯、毛森特务毒手,幸脱虎口。直至解放后,她才听说陈仪将军已在1950年被蒋介石押至台湾秘密处决了,具体为什么不清楚。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读《李敖有话说》一书才明白。李敖说,因为陈仪最后在浙江省主席任上,曾经劝他以前提拔的一个将军,叫作汤恩伯,陈仪写信给他,意思是说,我们要跟共产党合作,蒋介石没有前途了。这封信被汤总司令向蒋介石告密,蒋介石就把陈仪给关起来。后来跟陈仪谈判,说你要写悔过书,就饶你一命,陈仪不肯写,陈仪说,我现在已经六十六七了,我死得了。意思就是说,你枪毙我好了。所以蒋介石就把陈仪给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