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09:3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田爽

黄乃裳的人生三部曲




黄乃裳像


黄乃裳,1849年6月生于福建省闽清六都,1924年逝世,终年76岁。他的一生,贯穿于中国近代的历史过程,铸就了追求国家富强,追求社会进步的人生三部曲。

一、 热血沸腾的维新志士

黄乃裳8岁入私塾,12岁时因家境贫寒不得不改为半耕半读。在经历农村生活的磨砺中,形成了坚强刚毅的性格,也从了解、同情和关心农民的苦难中,开始萌发了不满现状,要为民众摆脱困境而奋斗的理想追求。

黄乃裳18岁时,对刚传入闽清六都的基督教产生了好奇心,不久成为闽清县首批基督教徒。此后他供职于教会,成为一名热心的传教者。1872年秋受聘于天安堂专理文案,从事文字工作。1873年秋,被年议会举荐为书记,连任五年编了五年的年会录。期间,黄乃裳与毕业于公理会保福山女校,侯官五都人谢氏结婚。1874年,黄乃裳又受命于美以美会创办的会报《郇山使者》为编辑。他还与保灵夫人合写了《革除缠足论》5篇,揭露并抨击了封建陋习残害妇女的罪恶。

黄乃裳在教会里从事时间最长,也最热心的是教育工作。他曾说过:“中国的积弱由于民智不开,而开民智有治本、治标二法:办学为治本之图,办报为治标之计。”

就在黄乃裳致力于以教育开民智的时候,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供职于北洋水师的三弟黄乃模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特别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使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黄乃裳面对严酷的事实,不能不失望地看到,要依靠基督教使中国摆脱贫穷与落后是不现实的。他浑身涌动着直接介入社会政治活动的热情。北京会试,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公车上书”。向光绪皇帝提出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沈葆桢像


“公车上书”后,黄乃裳会试落榜返闽,即写了《英华格致书院关系国家说》一文,首次表达了自己的变法维新思想。他说“居今日而欲振兴我中国,非格致之学不为功”,强调发展民族工商业,必须以讲求格致之学即西学为前提,要求重视培养精于格致之学的科技实用人才。明确把教育列入维新变法内容的一部分来加以倡导。

黄乃裳在重视教育的同时,还注重思考着变法维新思想的宣传问题。办报提供舆论阵地,成为他致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途径。1896年4月28日,他独自筹资在福州仓前山美华书局,创办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在《福报》中揭露、痛斥顽固派,积极宣传变法维新。

因为是个人创办,事必躬亲,又面临资金、印刷发行和稿源三大困难。办报一年,亏损了2800多元,不得不在1897年5月停刊。《福报》虽然仅存一年,但黄乃裳宣传了变法维新思想,在福建士绅阶层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为他参加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1898年初,黄乃裳携长子黄景岱赴北京,参加春季会试。在京期间,黄乃裳有幸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张变法人士广泛的接触。除参与的“公车上书”外,他还与林旭等366名福建举人的联名上书《请行切音新字折》。他从国家富强的高度来阐述文字改革的意义,并以此作为借鉴西方经验、开启民智、促进维新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引起了光绪皇帝的很大兴趣,并随即下诏。这让黄乃裳欣喜若狂,从中看到了中国变革的曙光。

但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极端仇视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新政,光绪皇帝被软禁,许多维新志士被捕入狱。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新政顷刻以失败告终。黄乃裳陷入了痛苦的彷徨。他又“上下而求索”,寻找救国济民的新途径,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部曲。

晚年的黄乃裳像


二 、历尽艰辛的爱国侨领

近代中国,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旧有的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千百万失去生计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不得不背井离乡以契约苦力(俗称“猪仔”)的途径移居国外,成了西方殖民者的奴隶。就在此时,年过“知天命之年”的黄乃裳,在一次听到友人力捷三提起马来亚及周边英荷属殖民地多是富饶的地方等待开发,便萌发了一个大胆想法:组织失去生计的同胞到南洋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黄乃裳经多方征求意见,并在取得远在新加坡行医的女婿林文庆的赞同支持,于1899年9日举家南渡,到达新加坡。经林文庆推荐,黄乃裳接手已停刊的新加坡富商俱乐部“古友轩”的《中星报》,更名为《日新报》,任主笔开始了他第三次办报的经历。

黄乃裳以办报之便,遍行南洋各地考察,选择适宜于移民垦殖的地点。1900年春,当他得知婆罗州西北部的沙捞越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河汊遍布,交通便捷,既有漫山遍野的原始森林,又有大片有待开发的处女地,且当地政府又鼓励华侨参加开发这些地方。5月初,黄乃裳抵沙捞越,亲临踏勘。

沙捞越是位于世界第三大岛婆罗州西北部的一个小国,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黄乃裳一行到达沙捞越首府古晋,在当地侨领、祖籍福建泉州的王长水热情支持帮助下,出沙捞越河口曲折南行,经石隆门、英吉利里,直达最南端的伦乐。一路栉风沐雨,餐风饮露。接连七八日,所经之处,不是地势陡峭,林木葱葱,便是低洼沼泽,荒草凄凄,无一处理想之地。黄乃裳并不气馁,决定调头向北,赴中南部的拉让江流域勘察。

全长500多公里的拉让江,是沙捞越最大的河流,贯穿于面积57000多平方公里的诗巫省境内。黄乃裳一行溯江而上,被两岸的广袤原野,茂密林木和几叶轻舟,袅袅炊烟,如诗如画的景色迷住了。心中大喜,经过进一步深入了解。最后选择了地质环境条件较优,且离出海口近的诗巫周围沿江一带地域,作为垦殖场地。

黄乃裳从诗巫返回古晋向王长水报告了考察经过与选择结果,得到了王长水的高度赞同。随后,黄乃裳向沙捞越政府提出了移民垦殖申请。布鲁克二世答应了申请,并承认黄乃裳为诗巫埠港主。出于对祖国的眷恋和移民主要祖籍地福州家乡的情怀,黄乃裳命名垦场为“新福州垦场”。1900年7月,黄乃裳与沙王布鲁克二世订立了开垦诗巫的17条合约。

1900年8月中旬,黄乃裳与当地华侨力昌(祖籍福建永泰)按预定计划回国招农。在招募垦农过程中,黄乃裳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先是中国农民恋土的传统观念,报名应募的很少。经过黄乃裳反复耐心劝说和介绍宣传,并专程拜会了古田著名牧师陈长惠,争取他出面组建“福隆”公司,发动支持这项工作的实施。经过近3个月奔波,黄乃裳从应募者中选得“勤壮之农500余人”。经商定,1900年12月23日,力昌与陈观斗(陈长惠牧师的儿子)率91名垦农及工匠作为先遣队先行出发。经过十余天的海上颠簸,于1901年1月8日抵达新加坡。

1901年2月7日,黄乃裳带领先期集中在福州美以美会天安堂的535名垦农,于马尾港登船出发,于3月2日安抵新加坡转道候船时,又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由于垦农人数多、行李多,无法在客栈下榻,又一时找不到可容纳这么多人的地方,便设法与英殖民当局的华民政务司商量,应允让大家暂住政务司所辖的“北麒麟”。因这个地方原是华民政务司向各地转口契约劳工的居住之所。当地一些华侨误以为又是一批“猪仔”,垦农们生怕上当,顿时闹腾了起来。对闻讯赶来的黄乃裳,质问怒骂。黄乃裳强忍着面前发生的一切,和颜悦色地再三解释。垦农们情绪稳定下来了,但这件事直至10年后还有人指责黄乃裳“卖猪仔”,以致引起福建巡警道宪过问干预。

3月16日,满载垦农的轮船驶入拉让江,这一天成为“新福州”垦场的永久纪念日。

根据与沙王签订的垦荒合约,所招募的1000名垦农必须在1902年6月30日到齐。因此黄乃裳只得与力昌商定,请他再次回国招农,并再次向沙捞越政府贷款1万元交付力昌回国。但力昌辜负了黄乃裳的信任与期望,并未把招募垦农这件大事放在心上,而是带着这笔巨款漫游香港、台湾,花去了4000元,结果回到厦门时暴病身亡。1902年1月,黄乃裳亲返福建处理完力昌后事,从福州七县招得垦农500余人。5月24日,黄乃裳率领第二次招募的511名垦农,仍从福州马尾港出发,直至1902年6月7日,两次招募的垦农分三批全部安抵“新福州”垦场,共计1118人,其中携带家眷的有130余家。从而完成了他移民垦荒计划的第一阶段任务。

垦农们在黄乃裳的组织带领下,开始垦荒地,种植作物。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水土不服是一大威胁。诗巫气候湿热,食品极易变质,蚊虫疾病肆虐,从1901年2月至1903年5月的28个月中,“新福州”垦场的垦农因痢疾、霍乱、热病和其他杂病死亡71人。黄乃裳终日与垦农们共甘苦,既要忙于垦务,协调生产,还要操劳千余号人的衣食住行。

为了把“新福州”垦场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生活方式与祖国故乡同样模式的华侨社会,黄乃裳通过组建“新福州垦场公司”即“新福州总公司”,来处理整个垦场的管理工作。垦场设场议会,由垦农推选10名代表,加上垦场的管理人员组成,每月开会一次,检察垦场工作的得失利弊,建树民主之风。黄乃裳还十分重视垦农们的宗教生活和子女的教育,在场中建有五座礼拜堂和一所英华学堂,还配备有医生等。

“新福州”垦场创业艰难,垦农中除了死亡70多人外,因不耐异邦创业之苦而回国者不少,仅剩600余人。垦农产值很低,加之开创之初,为了招募垦农、创建垦场,至1904年初,已花费8万多元,其中除了出自亲友的赞助支援外,有4万元是向沙捞越政府贷款,还贷的责任全压在黄乃裳一人身上。

沙王布鲁克二世对“新福州”垦场的情况相当关注。他对黄乃裳一直抵制在垦场开赌和销售鸦片,致使政府无法获取颇丰税利的种种做法非常不满,认为黄乃裳并不是沙捞越政府理想的合伙人。因此,向黄乃裳提出了最后的通牒:必须立即还清拖欠沙捞越政府及他人的债务,方可按照原定合约继续经营至所规定的期限;否则立即离开沙捞越,并且不得向垦农收款。

黄乃裳深知,自己已难以继续承担维持“新福州”垦场的责任,只能离开他惨淡经营四年多并初具规模的“新福州”垦场。1904年7月中旬,他怀着十分抑郁的心情,携眷悄然回国。

黄乃裳从1899年9月携眷南行新加坡,至1904年7月回国,短短近五年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为我国华侨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他被沙捞越诗巫的华侨尊为“港主”,为追念他的业绩,诗巫福州公会于1951年兴建纪念楼,立黄乃裳铜像。1958年,诗巫市议会将新建的一条街命名为“黄乃裳路”。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特抄录刘杏林的一首诗作,以纪念和歌颂黄乃裳领导开发“新福州”的功劳。诗曰:“父老争传港主黄,携民去国渡重洋。中原当日成危局,南岛因时辟垦场。衣食住行劳擘画,抚存管教费商量。歌功颂德为公喜,侨史流芳有乃裳。”

三 、矢志不移的革命党人

黄乃裳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得益于1900年在新加坡与孙中山的结识。当时孙中山为了营救在新加坡被诬下狱的日本革命友人宫崎寅藏,专程抵达新加坡。黄乃裳闻讯后即通过林文庆的介绍,在短短的几天里四次拜访了孙中山,并与之深谈。孙中山提出中国要富强,首先要推翻清帝制的民主革命主张,引起了黄乃裳的极大共鸣,受到了很大鼓舞。

在“新福州”垦场的几年里,黄乃裳始终与被誉为“南洋革命党第一人”陈楚楠,以及张永福等许多南洋的革命志士保持着经常的联系。他回国后,受到了旅沪福建学生会长林森和中国教育会长蔡元培的热烈欢迎。上海之行使他亲身感受到革命的潜流在运动,必将日益强大。之后,他离沪抵潮州,借办学名义,足迹遍及“潮、漳两府十县,联络百有余人”。他的宣传鼓动工作为后来的黄冈起义,奠定了组织和舆论基础。

黄乃裳从潮州活动回闽后不久,被厦门的同文书院聘为教师。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对学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1905年2、3月间,他应友人之邀,离开同文书院,接受主办厦门的《福建日日新闻》,面目一新,销路有了明显增加。不久,由于美国胁迫清政府续订苛待华工的条约,全国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美爱国运动。《福建日日新闻》从一开始就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并加入抵制“美禁”的洪流。除了发表支持反美禁约的文章,“以文字鼓动闽中社会”外,还翻印了上海等地寄来的抵制美约的传单,广为散发,大大激发了厦门绅商民众纷纷响应抵制美约。作为一直是美国美以美教会教徒的黄乃裳,此时竟是如此坚决地挺身而出,进行反美宣传活动,令驻厦门的美国领事馆官员、传教士大为震惊,自然也引发了他们的仇恨。正在此时,发生了美国驻厦门领事馆旗杆绳子朽断,国旗掉落在地事件。美国政府趁机诬赖中国人“砍美国领事馆国旗”,要挟地方官员除鸣炮赔礼外,还要镇压当地反美运动,并直接要求惩罚黄乃裳和《福建日日新闻》。因迫于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压力,当局让《福建日日新闻》停刊一周后,改名为《福建日报》继续出版发行。

1906年6月,黄乃裳应约从厦门前往新加坡与许雪秋、陈宏生等人,宣誓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他还与孙中山详细地讨论了黄冈起义的计划。十天后他从新加坡返回厦门,通过郑权与福州的汉族独立会诸同志取得联系。随即在福州成立了同盟会福建支会,汉族独立会宣布解散,会长郑权和原全体会员宣誓加入同盟会。从此,黄乃裳完全置身于革命党人之中。

1906年10月,黄乃裳受负责总办福建漳厦铁路的陈宝琛(福建闽县螺洲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内阁学士)之托,再度赴新加坡,在福建籍侨商中介绍并发动募集修建漳厦铁路股份款百余万元。期间认识了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前期编辑、著名革命党人张继。为了在南洋华侨中扩大革命的影响,黄乃裳建议并安排张继在新加坡大教堂和槟榔屿演讲十几场,有力地冲击了南洋各埠的保皇势力。与此同时,黄乃裳还与陈楚楠、张永福、许子麟等人讨论了创办《中兴日报》,作为南洋各埠一个宣传革命的喉舌。

1907年2月,黄乃裳从新加坡回闽,因旅途疲惫,胃病复发,便回乡养病。期间他仍不忘奋斗,倡议成立教育会。1909年被举为福建省咨议局议员。他知道此机构乃清政府所倡“立宪新政”装饰品之后,便利用议员和以后兼任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身份,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暗中物色思想激进的热血青年,着意予以联络培养。

1911年春,黄乃裳受同盟会福建支会委派,在福州仓山组织福州桥南体育会,以锻炼身体为名从事革命活动,并注意在队员中选择编练炸弹队,担负维持治安、配合新军作战的任务,为直接参与辛亥革命全国性高潮立下了战功。

闽清黄乃裳纪念馆


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即福建军政府成立后,黄乃裳被参事员会荐举为交通部长。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得黄乃裳踌躇满志,一心要大展宏图,在交通部长任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他大举选贤任能,亲自抓了关乎全局的几件大事;查验了闽江上下游各客货轮,依吨位定额以保商旅生命财产安全;又派员赴厦门调查铁路公司情形与漳厦线工程进展情况;对全省的邮、电、航、路今后的发展更有一个宏大的长远计划。

袁世凯窃国之后,黄乃裳因替被诬陷的乡亲申辩,被判无期徒刑,终身监禁。海内外闻讯大为震惊,一时设法营救黄乃裳者遍及东西各国。在海内外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将黄乃裳从无期徒刑改为准予保外。1914年7月26日,黄乃裳出狱当天,到警察厅迎接的群众有数百人之多。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取消帝制,黄乃裳又看到民主政体的希望,欣然应命出面组织报馆,主办《伸报》,以宣传民主,重申辛亥革命宗旨。后《伸报》因经常抨击时政,言词激烈而被关闭。

1917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国民政府,黄乃裳不顾年迈多病和家人亲友的劝阻,应孙中山电邀,于1921年初赴广州,受命为广州国民政府高等顾问,负责联络海外侨胞。黄乃裳在任上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不久因旧病复发,日益严重,无法工作,只好返回福建医治。

1923年2月,原海军总长萨镇冰正式就任福建省长,多次派人邀请休养在乡的黄乃裳就任省署高等顾问。他接受邀请赴福州就任,负责华侨和实业方面的事务。1924年7月,黄乃裳再次发病返乡疗养,同年9月22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