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在握 宠辱不惊
——说说梅贻琦的从容
唐宝民
西南联大(资料照片)
西南联大时的梅贻琦
梅贻琦是著名教育家。在他身上,除了具有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精神品质外,还有一种品质,就是从容。这种从容,表现出一代大师的潇洒情怀。
西南联大时期,昆明城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每当日机来袭,师生们就和市民们一起往郊外跑,称为“跑警报”。跑警报是为了躲避危险,有些人惊慌失措,跑起来慌慌张张。梅贻琦却不一样,一如往常,步态平稳,从容不迫。许多师生日后都回忆过这样一个情景:在慌乱的跑警报人群中,梅贻琦手里拿着一把伞,从容地走着。联大女生王远定的回忆则说:“有一次在紧急警报后,来不及走避的同学,便集中在南院防空洞前,看见梅校长到来,当然请校长先行,而敌机已来空中机枪扫射。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校长仍坚持我们一个个先进去,自己殿后。长者风范,真令人钦仰。”学者刘宜庆在《绝代风流》中还这样记述:“何兆武先生回忆,梅贻琦拿一把张伯伦似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跑警报时,他不是跟着人们拥挤在一起跑,而是疏导人群,很有绅士风度,穿戴整齐,不失仪容。”梅贻琦临危不惊、镇定自若的风度,在他的日记中也可见一斑:“1941年1月29日,敌机轰炸西仓坡一带,‘寓中门窗及室中零物又有损毁,但不如上次之甚。幸已于前日移往乡间,否则虽自己无所畏惧,将使照看之人勉强留守,而又遭此一番震动,太觉抱歉矣。’”刘宜庆对此感叹道:“跑警报时安步当车,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那就是一种底气!无所畏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后,离开昆明前梅贻琦夫妇合影。
1948年冬,平津战役爆发,北平被围,国民党发起抢救学人运动,派飞机接送在北平的学人南下。有一天,一架飞机停在南苑机场,是来接胡适的。有人把这件事告诉梅贻琦,问他:“你是不是也乘坐这架飞机一起走?”梅贻琦说:“不是接我的我不走。”关于这件事的细节,张起均先生曾有过详细的记述:“最使我感动的是他那临难不苟的精神。在梅先生离平的前几天,我偶然去看胡适之先生,恰好知道胡先生即将搭乘政府来接的专机离北平。于是告辞回家……那时清华的敦福堂教授逃进城来,住在我家,便忽然想起梅先生也正在城里候机离平,何不通一消息,使梅先生与胡先生一起飞出围城?于是敦先生便马上打电话给梅先生。哪知梅先生在听到此事,并弄清这架飞机并不是接他之后,竟无动于衷,一如平日缓和低沉的语调,说是他不预备去。虽经敦先生一再告以时局的危急,错过这架飞机,可能不会有机会,但他始终若无其事地谢绝了这建议。后来政府接梅先生和各位教授的飞机来了,他才把一切事安排妥帖后,从容不迫地提着一架打字机,拿着两本书走上飞机。”张起均感叹道:“在这一幕的前因后果中,我亲临其境,深深地受到了感动,而深深地体会到梅先生的高风亮节……许多人在平日装腔作势,好似高不可及,一旦遇到危急关头,便丑态百出,以求苟免,因为他内心本没有真正高贵自尊的地方。而梅先生则是已把高贵自尊建基于本身,因此才能夷险一节,不为外境左右。甚至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一直保持着尊贵不群的风格,使人顽廉?立,肃然起敬……这才真是中国读书人传统的最高修养;这才不愧是一个人物。”
从容是一种超然的心态,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和气度。面对风雨,岿然不动;风云在握,宠辱不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梅贻琦先生的从容,是内心深处的一种坦然、一种达观,是身处风云变幻中依然保持淡定和超然的高尚品质。
1947年4月,与胡适(左二)、查良钊(左一)、
黄钰生在清华大学合影。
西南联大纪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