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歌诞生的前前后后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份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公用笺》上,用蓝色钢笔水书写的《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歌曲,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手稿。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首歌曲从作词、谱曲、发表,到唱响全国,时间很短。歌词仅有43个字,却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曾鼓舞过无数中华儿女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那铿锵的歌声已经成为那段历史的浓缩和象征。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战歌的曲子是著名作曲家周巍峙半小时内边哼唱边在大腿上敲打出来的,而歌词原本是“出征誓词”,作者是麻扶摇。
煤油灯下的“出征誓词”
麻扶摇,黑龙江绥化人,1927年3月出生,1946年5月参加革命,1947年2月入伍,1948年5月入党,曾参加东北秋冬季攻势以及辽沈、平津、太原等战役。解放战争期间,随四野南下,一直打到湖南的衡阳。在那里,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部队群情激奋,准备打好最后一个战役,解放海南岛。突然,上级一个命令,他所在的部队返回黑龙江佳木斯垦荒种地,为生产万吨黄豆而战斗。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砍草烧荒、翻地播种,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1950年的一天,麻扶摇的父亲带着未过门的儿媳妇来到部队,催促儿子“该把婚事办一办了”。正赶农忙的麻扶摇耐心做老爹的思想工作,说秋收后回去再办。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算说服了父亲带着姑娘离开了部队,然而,还未等到秋收,官兵们就奉命准备开赴战场了。这年7月,麻扶摇所在的部队被调派到安东(今丹东),镇守边防,编入东北边防军。
风云突变,烽烟再起。这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纠集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合国军”向三八线以北大举进犯,企图以武力侵占全朝鲜。同时,美国空军不断侵犯中国东北边境地区领空,轰炸、扫射东北边境地区的城镇和乡村,公然把战火引向中国。10月8日,毛泽东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经过慎重权衡,果断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部队开赴朝鲜前宣誓时,士气空前高涨。面对侵略者的狂妄野心和罪恶暴行,志愿军将士们群情激昂,义愤填膺,纷纷写下请战书。1950年初秋,扶摇所在炮兵第一师二十六团为参加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召开了表决心大会。战士们的决心书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保卫家乡”,有的战士发言中还发出了“横渡鸭绿江”“打败美帝野心狼”的誓言。
作为连指导员的麻扶摇将战士们发自内心的誓言记录下来。当天晚上,他趴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连夜赶写战前发言稿。第二天,他一上台就来几句响亮的誓词,把基层官兵的激情表达出来:“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会后,他把“出征誓词”写下来,且越写心情越激动,思路也更加开阔。接着,他又写下:“中华的好儿郎,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是在号召,也是在呐喊;既是对指战员神圣使命感的写照,也是自我感情的抒发,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魂的热情歌颂。
“出征誓词”写完后,麻扶摇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感,不由得高声朗读起:“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的好儿郎,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吟完,麻扶摇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只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在冲动。
第二天,动员大会上,麻扶摇挥着拳头,慷慨激昂地朗诵了这首自己创编的“枪杆诗”。通俗易懂,激情澎湃,声调高亢,赢得了战友们最热烈的掌声。会后,他将这首誓词抄写在连队黑板上,还在团誓师大会上宣读。
很快,团政治处编印的《群力报》和师政治部创办的《骨干报》相继刊登了这首诗。当时,连队一位曾姓的文化教员还为这首诗谱了曲,在全连教唱。麻扶摇后来回忆说:“最早的那个曲子,不上口,没传下来。现在我不记得,大概也没有人记得。不过,当时部队唱得很起劲。”1950年10月23日,他们连就是唱着这首歌,跨过鸭绿江的。让麻扶摇惊奇的是,后面来的一支支后续部队,都是唱着这首歌走上了战场。
腿上敲打出响彻朝鲜战场的铿锵战歌
1950年10月2日,新华社社长陈克寒找到刚从三野总分社调到总社军事组的陈伯坚谈话,说由于形势的发展,要派他到东北边防部队。10月12日,陈伯坚从北京启程经沈阳前往安东。
陈伯坚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来到麻扶摇所在炮兵部队采访时,看到连队的墙报上贴满了各种决心书,并偶然看到那首在战士中广为传诵的诗,觉得诗写得好,充满战斗气氛,就抄录了下来。
在一次战役结束后,陈伯坚在撰写《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战地通讯中就引用了这首诗作为开头,但同时也将其中“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以表示英雄气概;把“中华的好儿郎”改为“中国好儿女”。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这篇战地通讯,这首诗醒目地排在标题下面。
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周巍峙一直关注着抗美援朝这场关系新中国安危的战争,并着力组织抗美援朝的文艺宣传工作。11月26日下午,正在艺术局局长田汉家开会的周巍峙拿起当天的《人民日报》,一段大气磅礴的志愿军誓词跃入眼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立刻被诗中的豪迈气概和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迸发出难以抑制的创作激情,轻声哼哼,感到很上口,就在腿上敲打敲打,不到半小时把旋律在腿上敲打出来,一首经典乐曲就此一气呵成。每一个音符都是那么紧凑又干脆有力,绝不拖泥带水,将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到一块,从而聚焦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效果。
当时,周巍峙接受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把“打败美帝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国野心狼”。而后,周巍峙还特别在手稿下面注明:“此歌写于1950年11月26日下午,田汉同志住处。在听会时写成。”后来,这份手稿捐给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回家后,周巍峙又用行书重新誊写了一遍。随即,他把这首歌交给了《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诗人袁水拍,并与袁水拍商量,把歌名选用了诗的最后一句《打败美国野心狼》。
12月30日,《人民日报》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再次发表了这首歌。随后,12月初的《时事手册》半月刊也发表了。
歌曲发表后,周巍峙总觉得歌名不够理想。恰在这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旅大市委主办的《民主青年》杂志,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为题,在12月1日出版的第117期上以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歌词。在点评这首歌曲时,说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进行曲。周巍峙发现后很高兴,认为“战歌”一词用得好,受到启发后就将这首歌曲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歌名,又一次发表了这首歌。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唱着这首歌,爱国青年加入了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行列;唱着这首歌,小学生把自己买糖果的零花钱捐献给了国家;唱着这首歌,志愿军战士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者英勇作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从工人到农民、从城镇到乡村,唱着这首歌,处处迸发出高昂的生产热情。从此,这首战歌很快就唱遍全军,传遍全国,响彻朝鲜战场,响彻祖国大地,成为那个时代最高亢、最激动人心、最代表全国人民心声的代表作之一。在同年4月2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通知,规定以《义勇军进行曲》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两首歌曲为全国人民“五一”劳动节游行时的基本歌曲。
晚年,周巍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33年,我在做青年工作的同时,开始喜欢上唱歌。其实在小时候,学校里老师就经常让我唱歌,当时唱的是《苏武牧羊》,这首歌很悲壮,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这些悲壮的歌曲。我真正作曲,是在1936年,当时写了号召收复失地的《前线进行曲》,还有写给国民党军人、反对不抵抗主义的《上起刺刀来》。‘七七事变’后,我去了太原,通过合唱团的方式,来发动群众、鼓舞大家。我坚信歌曲是能够产生时代精神的,是能够教育群众的。1937年11月,我参加了八路军,一直在敌后,后来去了延安。所以,我跟部队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对部队的形态、思想、生活,都比较了解,也愿意为部队写歌。如果没有对部队的感情,我是不可能写出《志愿军战歌》的。”周巍峙认为:这首歌音调铿锵,节奏坚定、气势磅礴,符合当时志愿军战士在仓促应战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的情形,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必胜决心和乐观主义。
歌词作者因为评奖而被首次披露
显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继《义勇军进行曲》之后,又一首激发中国军民斗志的优秀战斗歌曲。它既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标志”,又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最坚定、最有力的声音。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很快传到了麻扶摇所在的部队,首长和战友们惊喜地问麻扶摇:“这不是你写的词吗?”麻扶摇平静地说:“不知道是不是我写的。有两个字‘跨过’,肯定不是我写的。这几句誓词谁都写得出来,它表达的是志愿军官兵的共同心声。我这样想,别人也会这样想。”当时,他并不认为歌词就是自己写的,相反认为人家谱曲用的即使是自己的词,署名“志愿军战士”也很确切,不一定要署自己的名。“因为歌词的意境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英雄行为描绘的,歌词的主题思想是发自每个战士内心的豪言壮语,他们才是真正的作者!”他神情凝重地讲道:他们炮兵连在朝鲜战场苦战3年,一次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先后就有20多名战友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和扫射之中,将忠骨留在异国他乡。
1953年,政务院文化部和全国文联共同开展对1949年至1952年间产生的群众歌曲的评奖活动。经过由下而上的推荐,从3年间全国发表的万余首歌曲中,评选出了9首歌曲获一等奖,其中就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要发奖金了。这时候,有关部门才想到要寻找词作者。周巍峙说是取自新华社记者陈伯坚的报道,而陈伯坚说是从炮一师采访到的,炮一师很快找到麻扶摇。而他还是那句话:“至少‘跨过’两个字肯定不是我写的。”首长急了,说:“这不是你麻扶摇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我们部队的荣誉。”并找出当年刊登动员会消息的小报说:“在大会上宣读这首誓词表决心的,不就是你麻扶摇吗?”麻扶摇只好笑着点头了。
1959年,音乐出版社出版大型歌集《歌唱祖国》收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第一次正式标明“麻扶摇词”。此后,各种报刊登载这首歌曲时,词作者一律改署为“麻扶摇”。然而,直到晚年,麻扶摇仍然坚持说:“词虽然是我写的,但反映的是部队指战员当时的心声,也是全国人民当时的心声。即使我不写,别人也会写出来。不是我有多么高的才能。就算我成了名人,也是时势造出来的。”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麻扶摇曾多次回过东北老家,但从未提过自己和这首歌的故事,家乡父老至今不知他是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1960年,麻扶摇被晋升为少校军衔。20世纪80年代初,麻扶摇从第二炮兵青海基地政治部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一直在第二炮兵保定干休所安度晚年,经常到部队、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传统报告,参加各种座谈会,被保定市委市政府聘为“县局级领导班子督导员”,并参加“老干部工作顾问组”、“市委工作决策咨询组”的工作,还曾率领保定市老年合唱团赴无锡等地参加过“全国老年人合唱团比赛”。
1990年,麻扶摇专程拜访过作曲家周巍峙。麻扶摇说:“那时我已经60多岁了,我们俩以前虽然没见过面,但一见如故,跟知心的老朋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