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7 15: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金丹霞

一生藏书辛苦写书忙

——记藏书家、李商隐研究专家黄世中教授



黄世中在美国
 


年逾70的黄世中先生,如今定居美国。

黄世中以李商隐研究著称国内外,退休前是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在家乡福建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却在第二故乡温州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他在温州完成了他一生的最重要的著作《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350万言,含卷首计4260页,12磅重。他说,自己是泉州人,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温州。

泉州到温州

黄世中,原名黄世忠,字景韩,1939年出生于福建惠安县大前黄,今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

前黄镇,解放前称为大前黄,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古镇。自北宋仁宗黄昇徙居以来,至今已历920余年。宋明清三朝,中进士举人者30余人。解放以后60年间,据统计考上大专以上者达200余人,有博士、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30余人,其中,首批中科院院士、大气物理所所长、国际著名大气物理学家黄荣辉,即出自前黄镇。

就是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闽南古镇,黄世中开始了启蒙教育。他祖上是前清解元,270余年的解元古厝至今尚存。作为解元房传人,黄世中5岁就开始背诵《急就篇》、《龙文鞭影》、《十七史蒙求》、《古唐诗合解》等,后来又熟读《四书正文》 。

喜爱读书的父亲黄润玉不仅为黄世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籍版本,也深深影响着黄世中日后的学术研究道路。幼年时,黄世中就是在父亲“熟读二南(李樊南即李商隐;陆剑南即陆游)诗,可禀受刚柔二气”的教诲中,背诵了许多二南的诗篇,这为他后来沉潜学术,成为国内著名的李商隐研究专家和陆游研究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黄世中离开家乡赴浙江师范学院求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省重点学校温州实验中学任教,1980年调入温州师范学院(现为温州大学)中文系。

温州,不仅是黄世中工作单位所在,更重要的是,年轻的黄世中在这里寻找到他感情的归宿。

当时在实验中学任教的黄世中和单身青年教师们都住在道后巷34号一座两层的大院里。年轻的女同事马冰丽住在楼上朝北的房间,黄世中则住在楼下东向厢房南面一间。他们都喜爱音乐,常一起到东厢对面的音乐教室弹钢琴、唱歌。就是在这音乐教室里,黄世中把自己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钗头凤》手稿,交给马冰丽,请她批评指正。

这已是黄世中有关《钗头凤》的第二个剧本了。还是在惠安读中学的时候,他在观看闽南梨园戏演出南音《钗头凤》时,觉得剧本在主题、人物、情节处理上有些不足,于是萌发了重新创作《钗头凤》的念头。高二那年暑假他写出了戏曲剧本初稿《钗头凤》。之后,这初稿跟着他天南地北地闯荡了几年,来到温州。

1961年6月,黄世中把它改成了电影文学剧本。马冰丽和他一起修改剧本,负责的是“沈园重逢”和“江陵荒祭”两章。两人在共同的文学艺术的追求中,也寄托了自己的感情。1962年,两人更以“石竹”(黄世中嗜好石,马冰丽喜欢竹)的笔名,将剧本寄给了郭沫若和朱东润教授,并提出几个问题。郭沫若和朱东润很快亲笔写信作复。

1963年,两人相识5年后,黄世中和马冰丽结为伉俪。

温州藏书第一家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了王长英、黄兆郸编著的《福建藏书家传略》,这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福建历代藏书家的专著,自六朝至当代,收录了460位藏书家;其中详细介绍了35位,就包括黄世中。

黄世中的藏书活动当然和温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96年他以1.6万册的藏书被誉为“温州藏书第一家”。其藏书涵盖文、史、哲;儒、释、道;马、恩、列、斯;经、史、子、集;草、木、禽、虫;中医、本草、茶谱、花卉……而最为宝贵的是藏有各种版本的李商隐诗集及其笺注本。

黄世中先生回忆自己的读书、藏书之旅,说真正喜欢购书、藏书是从1951年开始的。那时他还在惠安一中初中二年级,一天,他从旧书摊上买到了一册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里面夹着一张纸条,抄录了马克思回答女儿的提问:

……

你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

答:对于一切都怀疑。

你最中意的职业是什么?

答:蛀书虫。

这段对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以此为座右铭,立志成为一条善于思考、勇于释疑而快乐的蛀书虫。

在浙江师范学院读书时,黄世中就经常到杭州市众安桥旧书摊淘书,从学校乘车到众安桥的6分钱公交车费都舍不得,从来都是来回步行,却将家里给他留作纪念的两枚金戒指拿到银行,以1钱重9.6元人民币的价格卖了,买来百衲本《史记》一部及几种四部备要本的书。

大学毕业后,黄世中被分配到温州的第一天,就到温州府前街4号的古旧书店购书,后来更和古旧书店的经理、版本学家冯国栋成了忘年之交。温州市图书馆馆长梅冷生先生很欣赏这位年轻人对学术的钻研,不仅为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提供便利,还赠他许多善本书目。

美国华美联谊会主持人给黄世中颁奖


黄世中按图索骥,多方寻找,看到好书,不惜倾囊购置。“文革”中,他多次到杭州、上海、苏州、南京、济南、北京、长春等地的古旧书店猎书,背了个大网袋,早出晚归,“一网打尽”,然后背到邮局寄回温州家中。

黄世中的藏书有很多是父亲和岳父留给他的古籍,像明朝汲古阁《十七史》原版书,清初朱鹤龄、姚培谦、程梦星、屈复、纪晓岚的李商隐诗的笺注本,温州市图书馆就全没有,浙江省省图书馆也没有黄世中收藏得齐全。有一部同治年间,广州倅署书局版三色辑评《李义山诗集》(黑色朱彝尊评,红色何义门评,蓝色纪晓岚评)他家中就有两部。

坐拥书城的感觉真是好极了,黄世中的两枚闲章:“生涯只在一屋书”和“窗前明月枕边书”,道尽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在大学任教三十年,他给学生开过《中国文学史》、《唐宋诗词研究》、《古代文论》、《唐诗与道教》、《李商隐研究》、《陆游研究》、《易儒道佛与传统思想文化》等等课程,出版论著20多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却从不曾向学校图书馆借阅过一本书;其所需之书,家中俱存。

2002年,学校给黄世中分了一套新房子145平方米。当时,黄世中的藏书已达2.2万多册。搬家时,270多箱书,五吨汽车运了两次。新房子,上下两层房间里所有靠墙壁的地方都做了书柜。顶天立地,八层至十二层;每层深60厘米,要存放三排、四排书,才勉强将书放好。黄世中甚至测量过,如果将书竖着并排连接起来,长度可达270多米。

“书可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当初为了安排这些书,还特意请来专家测试房间地板是否承担得起这样的重量。”

藏书、教书、著书,黄世中时而伏案,时而爬上爬下从书架中寻找资料。他说:“好像是在运动,真可谓自得其乐。”

半世纪缘结李商隐

黄世中最重要的著述是前不久出版的《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这部书稿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由安徽古籍出版社黄山书社正式出版。350多万言,厚厚五大本,盒装,整部书达12磅重。该书皇皇十巨编,凝聚了黄世中先生半生心血。

1962年11月7日,当时他才23岁,在搜集了大量李商隐诗集版本资料的基础上,黄世中正式开始这项浩繁的工程。一年后写成《锦瑟诗笺释述评稿》。正当笺注疏解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1965年秋冬,“文革”先声就叫响了。预感到风暴即将来临,黄世中匆匆将李商隐诗各种版本、卡片、文章及笺释稿全部转移。直到1970年才重新开始笺注。1972年2月15日完成一稿,1979年8月4日修订成二稿。

1980年,黄世中和学界前辈,复旦大学教授朱东润先生的通信中,偶然谈及此事,并寄去一些手稿。朱先生非常关注,特意约黄世中一见。1982年1月18日,黄世中回泉州老家时,特绕道上海,拜见了朱东润先生。朱先生诚恳地说:这150万字(按:第二稿字数)书稿,出版社要补贴数万元,肯定难以出版。他建议不妨“分散出版”。于是黄世中从书稿中抽出“无题”诗的笺注,一共28万字,寄给江西人民出版社,很快就得到愿意出版的答复,于是有了《李商隐无题诗校注笺评》一书。朱东润先生亲自作序,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商隐无题诗校注笺评》是一部极有意义的著作,平心静气,罗列诸家的见地,使读者可以从此备见古今论断,最后作出自己的认识。我深信从这部书中可以得到不少的教益。”

1988年,黄世中再次开始修订,改一、二稿的“编年体”为“类纂体”(分类编纂),至1996年5月11日完成三稿,扩充到270多万字。又一个10年后的2006年6月8日,终于完成第四稿,共350多万字。

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黄世中参考引用的书目达万种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靠自家藏书。其实他家的两万多册藏书中,有一半是和研究李商隐有关的书籍。为了考证当时的地理位置,黄世中购读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大册,以及日人平冈武夫的《长安与洛阳》地图集及索引,对照日历计算李商隐当年的行迹,制作了《李商隐形迹图》;为了注解李商隐的咏物诗,黄世中购买了一大批植物类图书,如《本草纲目》、《花镜》、《广群芳谱》、《洛阳名园记》等等。还有手头常用的工具书如《甲骨文编》、《说文解字集注》、《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太平御览》、《资治通鉴》、《诸子集成》、百部《丛书集成》、《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全汉赋》、《全唐文》、《全唐诗》、《唐大诏令集》等,无不是重量级的巨著。

黄世中在美国特拉华州华美联谊会上演讲


也有部分图书来自海内外图书馆,经多方寻觅才搜得的。他举例说:

“像陆崑曾《李义山诗解》雍正初刊本,收录了李商隐118首七律的疏解,这是原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的藏书,从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复印而来;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明末清初钱龙惕评李商隐诗三卷,是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去日本讲学时帮我复印的;藏于日本怀德堂文库的徐德泓、陆鸣皋评注《李义山诗疏》上下两卷,是我托日本留学生森冈缘博士复印的……”

李商隐诗好用典,对每个典故的出处,黄世中皓首穷经,都要寻到它最初的源头,他说,“这是难度最大的工作”。甚至,一个词语在李诗中出现过几次,黄世中都了如指掌:

“比如,‘斑骓’这个词,在李商隐的诗中共出现过四次,《无题》第一首里就有,本意是骏马毛色黑白相杂者,四次‘斑骓’都指李商隐的坐骑,指代的也都是李商隐本人。”

不断搜集资料、广泛阅读的过程,也是见解不断深化的过程,“有时,一首诗40年后才悟到当另有解法”,因此,半世纪前动笔的初稿,后来有许多疏解都被推倒重来。

在修订、校对此书的过程中,黄世中尚未学会使用电脑。这350多万字,是他在三百格的稿纸上一笔一画、一个一个标点符号写出来的。不算前面三稿,也不算草稿,仅就改定誊抄就手写了一万多页稿纸。我到他家里看过,这部书的手稿加上复印稿,叠在一起恰好是1.72米,与黄世中的身高一样。

《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一书据各种旧本共收录了李商隐诗599首,以及疑似15首,其中编年诗464首,是目前收录李商隐诗最全、系年最多的整理本。按诗歌内容分类编纂,卷首收《李商隐传》、《李商隐形迹图》、《李商隐年谱》。卷末收《李商隐总论辑录》、《古近体诗论李商隐》、《无题诗总评辑录》、《李商隐诗公私书目著录》、《李商隐诗编年目录(464首)》。卷首、卷末外,分为十编:无题编、室家编、恋情编、咏物编、感怀编、时政编、献赠编、酬别编、咏史编、僧道编。另有附卷存疑编。这在李商隐诗歌全集的整理中也是首创这部书以现存最早的明嘉靖本为底本,汇辑唐至清末580余家有关李商隐诗之笺释与评论文字,并对599首诗,一首一首进行校注、笺评、疏解,交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立意及其多种解读,然后作出自己的考证、评论。其疏解文字近100万言,新见迭出;言辞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笔锋多带情感以行,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李商隐(812—858年),相隔1200年之后,黄世中先生终于在古稀之年完成了对李商隐一次最彻底的精神解读。原文化部部长、杰出的作家王蒙先生为本书作序,《序》文中说道:

“吾兄在做学问上是地地道道的学者……今知吾兄几十年的劳作所成《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即将出版,非常高兴。此书中既有硬的学问,如编年中的纠错,各种疏解汇集与比较,分类的方法,也有更活泛的对于诗心诗情诗魂的触摸与共振,包括对于各诗旨意的认定与对于诗歌艺术的评价。”

如今已定居美国的黄世中依然闲不下来。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他构思创作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不到一年时间,55万字的《昨夜群星陨落》已正式出版。小说写了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着重塑造了福州与连江参加起义的20多位烈士,著名的有福州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和方家的方声洞、方君瑛,连江的吴适等。

作为福建人的黄世中,用这样一种方式再次亲近了家乡的山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