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5 15: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 涛

华侨出身的抗日名将张炎


抗日名将张炎

参加淞沪抗战

张炎,字光中,1902年9月22日,出生在越南海防市,父亲张河珍祖籍是广东省吴川塘缀镇樟山村,由于家境贫寒,背井离乡,从中国来到越南。

辛亥革命后,张河珍思乡心切,带着10岁的张炎回到了家乡。回乡后不久张河珍就病逝了。张炎有个堂兄叫张世德,当时在孙中山领导下的粤军担任连长。张炎在父亲去世后投奔了堂兄,从此开始了行伍生涯。先当勤务兵,后进入教导队,参加了北伐战争攻克湖南、湖北的战役,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升到了师长。

1932年1月28日,日寇发动了对上海闸北的大举进攻,挑起了“一·二八”事变。蔡廷锴于29日与总指挥蒋光鼐、上海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一道向全国各界发出誓死抗日的通电。张炎立即响应,并率部从南京下关车站乘车出发直赴上海。一下火车,张炎所部立即投入了战斗,猛攻虹口和杨树浦之敌,很快占领了阵地,并像一颗钢钉牢牢钉在阵地上。在以后的一个星期里,战斗始终在闸北范围内进行,日军丝毫没有进展。2月4日,日军发动了第一次总攻,十九路军乘胜反攻,完全粉碎了日军的这次总攻。随后,张炎所部重点防守蕴藻浜。蕴藻浜是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河面不宽,但水深泥多,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月13日凌晨,日军3000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搭起浮桥,向蕴藻浜发起攻击。张炎指挥所部与敌展开肉搏战,第366团伤亡最为惨重,团长、团副以下六七百人或死或伤,但他们士气不减,使日军付出沉重的代价。

战至下午5时,张炎所部顶住了敌人的冲击,稳住了阵脚,随即转入反攻。为了减少伤亡,他仿效古人田单的“火牛阵”战术,组织决死队,冲击敌军心腹。当时有60余名官兵请缨决死,他们将炸药捆扎于胸部和四肢,以煤油淋湿衣裤,分队潜入敌阵。霎时间,爆炸声四起,决死队员全部壮烈殉国,敌阵顿时大乱,张炎趁机率队发起冲击。战至入夜10时,突过河的千余日军全部被歼。

蕴藻浜保卫战是“一·二八”事变以来最激烈的战役,日军突破吴淞口防线的计划遭到失败,司令野村撤职(改派远东军总司令、陆军中将植田谦吉),然后增派2万多人、50艘军舰、100多架飞机,企图扭转战局。张炎和十九路军的将领联名发出通电,决心抗击到底。2月22日,日军再次发起总攻击,他们动用了飞机、大炮、坦克,向第十九路军阵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进攻。张炎的阵地上上百发炮弹从天而降,爆炸掀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战士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卧在工事内外,但这并没有动摇他们坚守阵地的决心,他们硬是通过激烈的肉搏战将冲上来的敌人一次次赶下阵地。

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了3天,张炎所部伤亡惨重,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钢铁之躯,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给敌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震慑。

正当第十九路军加紧重整军备准备再战时,5日传来了国民政府与日军签订《淞沪停战协定》的消息,张炎等将领异常悲愤。淞沪抗战终以国民党政府出卖中国人民利益为代价而告结束。

张炎在抗日战场

树起反蒋旗帜

淞沪战役的硝烟还没散尽,蒋介石就把他的嫡系部队调来宁沪杭一带,将十九路军拆解,令他们分别赶往江西、武汉和安徽等地与红军作战。蔡廷锴、张炎等将领都十分清楚蒋介石想借红军消灭十九路军的用意,因此拒绝被拆解,蒋介石无奈又改派第十九路军到福建“剿共”。

6月上旬,张炎和第61师开抵泉州。泉州百姓杀猪宰羊,慰劳抗日将士。张炎眼见此景,暗暗下定决心,大敌当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决不与红军为敌。

1933年,日军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热河(当时为中国的一个省,省会为承德),先后占领了山海关、承德,又兵分多路直扑长城各口,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消息传来,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决定联合广东的陈济棠北上抗日,派抗战心切的张炎赴广东与陈济棠会晤。张炎面见陈济棠,力陈北上抗战的紧要,使双方达成协议,同意共同抽调精锐部队,组成北上抗日军团。张炎回到福建后,蔡廷锴立即抽调官兵组成了“援热先遣军”,编成两个纵队,自任总指挥,张炎、谭启秀分任纵队长。3月25日,“援热先遣军”挥师北上。当时,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先遣军”出征时的景况——“人民箪食壶浆,以迎我师,炮竹之声,达乎10里之外,沿途大呼‘十九路军抗日成功万岁’之口号”。

可是,当“援热先遣军”经过50多天的艰苦行军到达湖南郴州时,传来了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的消息,蒋介石严饬“援热先遣军”立即回闽的命令也随后到达。部队在愤怒、悲凉的气氛中忍痛回师,张炎这时真正明白了,要实现抗战,必须搬走不抵抗的蒋介石政府,实现民主政治。

1933年11月20日,蒋光鼐、蔡廷锴、张炎等爱国将领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毅然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竖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为政府中央委员,张炎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人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他们一起宣布脱离国民党,成立“生产人民党”,其党纲规定,当前的唯一任务就是抗日反蒋。同时,他们派人秘密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

11月22日,福建人民政府召开了宣誓就职大会,张炎在大会上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他大呼:“希望全中国的革命同胞、革命领袖,大家到农村去领导农人,到工厂去领导工人,一起参加我们的革命,那么,封建势力的推翻,与帝国主义加在我国的种种的束缚的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失地的收复的目的,都能依于奋斗而达到。”

“福建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极其恐惧,采用了打拉两手,在围剿与瓦解福建人民政府的同时,也表露出议和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蔡廷锴等领导人为保全军队,经过商量自动放弃了抵抗。这样,仅仅维持了2个月的福建人民政府就此宣告结束。蒋介石佯装大度地恢复了第十九路军的建制,任命毛维寿为总指挥,张炎为副总指挥。但没过几天,他就将第十九路军改编为东路军第七路军,不久又将第七路军分散调离,进行肢解。张炎一气之下拒绝委任,发誓不做蒋介石的走卒,随后偕同夫人,踏上了出国游历的路途。

1935年年底,日军发动了“华北事变”,华北危亡。1936年5月,张炎决定回国从事抗战工作。当他回到广东后,便开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合作抗战。

重上抗日战场

张炎回到家乡后,将本地抗日团队组织起来,成立了“高雷人民抗日军”,自任军长,詹式邦任副军长,共1000余人,分为3个步兵团,与中共南路特委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密切配合,打击日寇。

张炎抗日力量的发展和与中共的合作,再次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嫉恨,他们诬蔑张炎是“奸匪”,出动飞机散发传单,企图瓦解张炎的军队,并悬赏百万元巨款通缉张炎,同时集中南路的所有兵力“围剿”张炎。张炎为避免内战,稍作抵抗后便撤往廉北。退守广西百色的张发奎,听说张炎与南路地区顽军的矛盾后,发电报给张炎,要求他到百色商谈停战、解决矛盾事宜。张炎带领十几个随从,身穿草青色制服,佩中将级军衔,向广西进发。当张炎到达博白境内时,即遭到当地民团的逮捕。

张炎被捕的消息传来,各方震惊。李济深打电报力保张炎;蔡廷锴电告余汉谋转呈蒋介石,欲保释张炎;张发奎、张励疏通关系争取释放张炎;共产党组织也设法营救张炎。然而,各方面的努力都无济于事,蒋介石给第4战区下达了密令:“4战区司令部转玉林专署,着即将张炎就地枪毙具报。”

1945年3月22日下午,玉林专署决定不经审判处死张炎,军法官牟甲征率领一中队士兵前来押解,牟宣布道:“现奉令将你执行枪毙,你有什么话要说?”张炎知道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即将来临,他用平和的口气说:“我要说的就是务必抗战到底,建立民主国家!”说完,他整了整蓝色长袍,神情自若,昂首阔步,走上东岳岭刑场。临刑前,他笑着对持枪的士兵说:“稍等一会,让我作最后的呼叫——抗战胜利!民主胜利万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将张炎的骨骸迁入广州银河公墓。1958年6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字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

张炎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