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30 14: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吕良弼

 

何少川同志和《闽台文化大辞典》

吕良弼

 

何少川2.jpg

何少川同志        方友德  摄

辞典.jpg

 

今年1月31日,商务印书馆汉语出版中心主任余桂林同志发来消息并一组照片:商务印书馆召开2018年度总结表彰大会,《闽台文化大辞典》荣获年度最佳图书奖,责编吴满蓉上台领奖并发表感言。

这是《闽台文化大辞典》出版后首次获得的荣誉,本该及时报告辞典主编何少川同志。可是,就在八天前,他竟因病猝然去世,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回想十年前,正是时任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的何少川同志一次讲话,才有了编这部大辞典的计划。

那是大约在组织编撰“闽文化系列研究”七卷本的时候,曾有再编一部地域文化辞典的念头,这样做,可以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自90年代以来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个“论文集——学术专著——工具书”的系列。但是,这个念头只搁在心里,一直没有提出。原因是经费太大,估计难以解决。特别是刚刚做的“七卷本”,何少川同志亲自出面筹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时再提出这个更加耗钱、费力的大项目,恐怕要让他很为难。

这个时候,何少川同志在研究会的一次工作例会上,发表了一些关于学术工作的重要意见。大意是说炎黄文化研究会应该把文化研究放在重要地位上;研究工作要有长的设想和规划,有系统性;要多做有学术积累意义,能存留历史的研究;方法上要有集群性,重集体研究,等等。这个讲话给我很深的触动。我想,辞典是具“学术积累”、“存留历史”、“系统性”、“集群性”的意义,提出来或许可以一试?

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讨论后一致同意,并连续召开两场咨询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到会专家学者热情支持这项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扩展了我们原来的构想。于是,我们把这项工作列入计划,并拟定了一个初步方案,上报何少川同志。

数天后,见到少川同志。我还没开口,他先说了:“那个方案,我看过了,你们就先搞起来吧!”我大感意外,他竟一句不提经费的事。我想提醒他,这是项大工程,耗时长,需要的经费较大,不知道能否解决?到时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他看出我的担心,接着说:“经费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编好。”他告诉我,经费虽然大,但不需要一次性给,可以根据每年的需要,逐年拨付。最重要的,还是辞典能不能编好,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个问题上,集中精力,做好筹备工作。

这件想来很麻烦的事,就这么定了。所以,我后来说过一句话:没有何少川同志,就不会有《闽台文化大辞典》。

《闽台文化大辞典》编撰开始以后,何少川同志审阅了全部词目单,并确定了辞典编撰的基本原则。在编撰词条释文阶段,对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逐项研究解决。在处理那些有争论的复杂的问题时,显示了他独到的眼光和智慧。譬如,在确定辞典内容时,有个问题我们很纠结:既然辞典中的闽文化作全面的反映,台湾文化是否也应作全面的反映?如全面反映台湾文化,怎样做到准确、真实?2009年在马尾召开的首次编撰大会上,认识尚有分歧。何少川同志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意见:我们做的是闽台文化辞典,就从闽台文化关系的角度去反映台湾文化,侧重反映与福建相关联的台湾文化,不需要去反映全部台湾文化。我们纠结多时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他这个意见,后来就写在辞典“凡例”的第一条。十年编撰实践证明,何少川同志确定的这个原则,保证了编撰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形成了这部辞典独具的特色。

今天,《闽台文化大辞典》在获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后,又获商务印书馆年度优秀图书奖,当可告慰何少川同志。愿在天之灵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