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 风范长存
——痛悼何少川同志
许怀中
2014年3月,何少川同志(中)在“山水之间”国画艺术展上。
患病住院期间,忽传噩耗:何少川同志病逝!哀痛之情袭上心头,一夜辗转难眠。为少川送别时,我在病床上无法参加,心如刀割。
与少川同志交往几十年的往事,历历在目。记得和他接触较深的一次是在“大跃进”年代三明工地上。1956年,他考取厦门大学中文系。几年后全系师生到三明边教学边劳动,我留校办校刊。那时正值金门“炮战”,常去“前线”采访,过些时间才去三明。当时少川在工地办油印报刊,工作认真出色。后全系搬回厦门,少川因品学兼优,提前一年留校,和我一起在文艺理论教研室工作。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介绍人,这是我毕生难忘的一件事。这期间,他发奋读书,文章出众,我和他写过影评在厦门日报副刊发表。1962年9月他被调到福建日报社当编辑。我有时出差福州经常去看他。想不到,1983年,我和他一同调到福建省委宣传部,他当部长,我协助他分管文化、文艺、教育、理论等工作。
在省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我们彼此尊重,公是公,私是私,职责分明。我衷心地支持他的工作,并从中受益匪浅。我退休后,仍担任一段省文联主席,也曾为他的散文集写过序。他的散文深得中宣部领导翟泰丰的高度评价。最近,读了新出版的《八闽新画卷》,开篇便是他的散文《走进安溪》。文中新旧对比鲜明,叙情叙事有条有理,历史与现实被勾勒得充分,引用古诗词增添文彩,看出安溪的百业兴旺画卷,显示美好前景的蓝图,不愧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之作。
有缘共事的机会又来了。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时,伍洪祥会长聘请我任副会长。2003年,少川同志接班,当了会长。他领导下的研究会既继承又创新,专门成立文艺委员会,由我负责。他在任期间抓了两件大事,都成为品牌,一是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编纂《闽台文化大辞典》,二是由文艺委员会编写“走进海西”大型纪实文集。少川为编委会名誉主任,亲自参加采风全过程,制定选题计划,尤其是担负书稿的终审,亲自动笔修改,临终时还在修改“走进大田”书稿,奉献出自己可贵的生命。我虽挂编委会主任,但依靠少川完成,心中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后因我年事已高,不能采风,少川同志还特别为我写信,对我的厚爱,终生难忘。他信上说:“不管在省委宣传部或是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有幸与您共处,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十分感激。您做了大量工作,为我省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也是公认的。近年采风没有通知您,主要是考虑车旅劳顿……”他这样热情洋溢的信,读了动人心弦。
少川同志主持省炎黄文化研究的成绩是各方面的,在每次例会上,他都认真听取学术委员会关于编写《闽台文化交流大辞典》的汇报,精心指导。他还带领学者赴台,共同举办闽南文化研讨会,接受专家新闻媒体采访,而且在台举办茶文化书画展,受到国台办的肯定、影响重大。
他对我省文艺创作的指导,十分得力,后受聘为省文联名誉顾问,有会必到,做了重要讲话,热情而中肯。他重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奖。在他的指导下,省歌舞团研究创作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歌舞剧,得了大奖。
何少川同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兢兢业业的一生、廉洁奉公的一生、辛勤笔耕的一生……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