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1 11: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魏章官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跟随项南同志下基层调研札记

魏章官

在祖屋前与乡亲们一起留影。.jpg

一九八一年,项南在基层调研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年,项南在基层调研联产承包责任制。.jpg

项南在连城老家祖屋前与乡亲们一起留影。

 

提起改革开放40年,许多福建人都忘不了项南同志。作为福建日报记者,我曾跟随他下基层,多次聆听过他的报告和讲话。他的话幽默风趣、富有新意,给人以警醒和启迪,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下面,仅谈二三事。

农村改革要破难题

1984年春的一天下午,项南书记在福建会堂作报告。面对台上台下的1000多位各级领导,他慨然道:“有些事要打破传统,要改革开放,可是项南批给项北,项北批给项东,项东批给项西,最后不了了之。”“难道说项南项南,抓落实就这么难?”

项南说的“抓落实难”,包括此前几年间福建农业生产责任制落实难。那时福建农村仍然坚持“一大二公”体制,有的农民抱怨说:“还吃‘大锅饭’,谁也不想干,队长年年换,干饭变稀饭。”

这话指的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掀起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福建却按兵不动。冬去春来,1980年初,三中全会开过两年了,土地分户经营在福建仍然是禁区。

项南同志19811月到福建任省委常务书记(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住院)。上任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横扫阻力,抓紧分田到户。

项南具体指导福建日报编辑部进行较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他授意报社先发表一篇社论,说标题就叫“落实生产责任制刻不容缓”。这篇社论他亲自修改定稿。接着,《福建日报》连续发表各地落实责任制的新闻,并不时配发评论。

项南要求赶在春耕前把田分下去。“分”的禁区一打开,农民欢天喜地。长乐等县市在农村按家庭劳动力分“征购田”,按家庭人口分“口粮田”,远近、好坏田地搭配,实行“双田制”,媒体及时宣传推广,各地反响强烈。

实行联产承包,如何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项南指示报社马上写一篇社论,题目就叫“抓了责任制,就要抓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来规范和约束三者间的利益关系。

越是改革开放,项南越是重视和发挥媒体的舆论先导和推动作用。在解决“分田到户”难题上,通过行政推力、新闻助力、上下合力,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解决文件旅行不落实的问题,打开了福建农村改革的新局面。

八闽要念好“山海经”

1981年的一天,项南到永泰县调研。县委书记汇报说:“永泰人多地少,农业难发展……”项南听后严肃地说:“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八山’难道不算地?永泰那么多山地,不算地吗?”

是啊,在传统观念里,人们重田轻山,不把广大的山地看成土地,甚至把山视为包袱。“沿海”,以前是贫穷的代名词。闽南沿海给人的印象,不如闽北山区稻米之乡,是地瓜也吃不饱的“地瓜乡”。

1981年秋,项南经过对山区和沿海多个县的调查研究,心有灵犀一点通,借用2000多年前的一部著作《山海经》之名,赋予新理念、新内容,发出“大念‘山海经’,建八大基地”的号召,叫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让人们看到闽之山的潜力、闽之海的优势,看到山海开发与发展的广阔前景。

怎么念好“山海经”?有的地方“歪嘴和尚念歪经”,乱砍林木,种植香菇、银耳。“念山经”决非“砍树致富”,项南指示,不仅要制止竭泽而渔、破坏生态的行为,而且要大力绿化造林,不单是种树,要多种果、茶、竹等经济林。

一天上午,一篇稿件分发给我,内容是闽清县委给福建省委的关于大种橄榄树的报告。根据报告材料中说的闽清县平均每人种一棵橄榄的内容,项南把标题改为“闽清县一人种一棵橄榄”,并对报告开头一段加以修改,作为新闻导语。他还写道:“后面请报社编辑修改。”经我编辑并经报社老总审阅之后,这篇稿件于次日《福建日报》一版头题位置刊发。

有一段时间,项南先后到漳浦县和霞浦县调研考察。看到漳浦沿海成片贝类养殖和一些山地种植大片果树,他欣然题写:“大念山海经,黄土变成金”。看到霞浦沿海大面积养殖海带和紫菜,他大加赞赏。

大念“山海经”,福建种养业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调整和优化。以1986年底念了五年“山海经”的成果来看:当年龙眼、荔枝、枇杷、柑橘、橄榄产量均居全国前茅;银耳、蘑菇、香菇等食用菌产量均为全国第一;以山海产品为原料加工出口的罐头总量居全国第一;紫菜、牡蛎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淡水鳗、花蛤、缢蛏、泥蚶产量均为全国之最。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一年前,即1985年就跃居全国首位,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连续30多年为全国之冠。

八闽大念“山海经”,念出了创业经、脱贫经、致富经,念出了富路万千条,念出了福建经济的振兴。

乡镇企业要“打头阵,顶大梁”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是项南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这三句话被印入福建日报创办的《富民报》采访本扉页。项南当时还强调说:“乡镇企业要在福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打头阵、顶大梁。”这些成了那个年代激励人们开拓奋进的经典语言,也成了当时报纸宣传的好选题、好标题。

1984年晋江陈埭成为全省首个亿元镇,项南热情称赞陈埭是“福建乡镇企业一枝花”,希望大家爱花护花,让“陈埭之花”开遍八闽大地。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继田地分户承包大浪潮掀起之后农村改革开放出现的第二大浪潮,一大批爱拼敢闯的农民“洗脚离田”,其中不少人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农民企业家。

长乐、石狮等乡镇企业发达地方的经验及农民企业家的业绩,印证了项南所说 “无工不富”的正确。那些年,乡镇企业在福建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打头阵、顶大梁”的作用。陈埭乡企之花很快盛开晋江县(市)各地,改革开放40年来晋江年财政收入都为全省县市区之首。

全省乡镇企业多次跃上新台阶,总产值不断增长:1987年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20亿元;1993年超过1000亿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2007年达10770亿元,占同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5.8%

改革开放初期,项南大力鼓励和扶持福建乡镇企业发展,也亲自抓国企改革。1984322日,在省委关于“开放、搞活、放权”精神的鼓励下,参加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的55位厂长、经理,针对当时企业和厂长、经理面临的只有压力、没有动力和活力的被动困境,联名给省委领导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强烈要求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项南当天作出批示:“来信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符合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及时抓住这个典型作为全省改革的突破口,对于开创我省城市经济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接着,他将来信批给《福建日报》发表,并撰写导语,称此信“情辞恳切,使人有一种再不改革、再不放权,真的就不能前进了的感觉”。

一石激起千重浪。55位厂长、经理要求“松绑”放权的呼吁信在《福建日报》见报后,立即引起社会各方的强烈反响。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地市委都支持企业“松绑”放权,并发布了一些放权新举措。此项改革经《人民日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先声。

约法三章吃便饭

项南书记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对公款吃喝深恶痛绝。一次,我听他在一个大会上说:“有些干部是‘肚子没有油,出去游一游;口中没有味,出去开个会’,开会或出游就有吃喝了,而且吃喝水平越来越高,什么‘猪八戒靠边站,鸡鸭蛋不希罕,乌龟王八齐上桌,山珍海味任你尝’。”

怎么纠正公款吃喝之风呢?项南说:“关键在领导,一段时间以来,大吃大喝的作报告,少吃少喝的听训导,没吃没喝的听报告。”他认为,领导带什么头,十分重要。下基层调研,他以身作则,约法三章:一不允许当地领导到边界迎接;二不允许摆设宴席;三不接受当地送的土特产品和礼品。他说到做到,一以贯之。

项南平时烟酒不沾,但也有例外。比如他到漳浦县调研,吃饭时,县委书记向他推荐本县生产的“梁峰”牌啤酒。他说品尝一下也好,喝了一小杯,饭后马上交代随行同志交一角酒钱。

到漳浦县一个农场调研,走进场部会议室,看到桌面上摆有苹果、梨等水果,他一脸严肃,没入座就掉头走了。

一次,他到福州郊区一个柑橘园调研参观,品尝了柑橘,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之后,他数起自己面前的柑橘皮,叫随行人员估算斤两,按市价付钱。

在福建任职5年中,项南无论是到经济比较发达的闽南沿海地区,还是到贫困山区,都叫秘书交代市县领导“吃便饭”,午晚“四菜一汤”,不准设酒宴。

一次用餐时,项南发现“五菜一汤”,就叫拿走一碗菜。这事传出后,各地领导知道项南前来调研,都交代严格按“四菜一汤”备餐,不要自找没趣。

项南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十分严谨,也很注重细节。比如每到一个地方调研,离开时,他总要与前来送行的基层干部一一握手道别。一次,项南看到在送行的当地干部中似有自己的随行人员,上车后对大家说:“到了一个地方,我先下车,你们后面下;离开一个地方,你们先上车,我最后上,好跟基层同志握手告别。不然,我可能会把你们当基层干部一一握手了。”大家会心地笑了。是啊,虽是细节,也是规矩,虽不成文,却有道理,是应该遵守的。

项南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赢得的口碑是用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合成的。项南虽然逝世多年,但他的故事仍在八闽大地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