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福建
“杨主任”脱险记
1953年国庆节前夕,永定县收到一封加急电报,电报的收件人是该县金丰乡牛轱朴村村民陈添裕,落款是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电报的内容是:请陈添裕同志赴京参加国庆观礼。这封极其特殊的电报,揭开了一段战火硝烟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9年春节临近,一场大雪后,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人从茨坪出发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游击。一直到1934年长征,毛泽东从36岁到41岁期间,五进闽西,在闽西北的时间共计16个多月,其间有两次在闽西养病,每次都是4个月。第一次是1929年的9月,此前,毛泽东分别被红四军第七、八次党代会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和警告处分。毛泽东病倒了。后来他自己说,过了一个鬼门关。当时的共产国际听到毛泽东病逝的误传,还专门发来讣告。
身染疟疾的毛泽东经闽西地方党组织的安排秘密前往永定牛轱朴养病,生活起居由共产党接头户陈添裕负责。当时,毛泽东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并且化名为“杨任之”。陈添裕只知道他是党的重要领导人,并不清楚他是谁,更不会想到他是开创中国革命新路的毛泽东。
9月17日清晨,秘密探得毛泽东行踪的国民党军队伙同反动民团400多人,兵分两路突然向牛轱朴扑来,情况十分危急。粟裕闻讯,率领红军一部和赤卫队员拼命阻击敌人。陈添裕背着化名“杨任之”的“杨主任”,赤着脚在布满山石和荆棘的羊肠小道上狂跑。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保护“杨主任”。最终,他把毛泽东安全送到了据点村雨顶坪“总楼”。
毛泽东对陈添裕等人的救命之恩一直牢记于心。时隔24年,他从北京专电邀请陈添裕赴京观礼。接到邀请的陈添裕喜出望外,但是无奈他的老婆当时待产,难以离开,只好请胞弟陈奎裕代自己前去北京。毛泽东不仅详细询问了陈添裕的家庭情况,还从自己的工资里取了些钱托陈奎裕转交给他哥哥。
从1927年血泊中爬起来的共产党人开始了武装起义。微弱的革命火种面临覆灭的危险,年轻的共产党如何领导军队打仗赢得生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毛泽东是第一个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共产党人。这一场病以及生死之间的穿越,是他所坚定信仰的劳苦大众,救了他的生命。静静的竹林,涌动的群山,见证着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乃至一个政党和人民的情谊。
平民小学
在闽西革命老区苍茫逶迤的大山中,有一个地处上杭和龙岩新罗区交界的小村庄苏家坡,它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砖木结构的民居“树槐堂”。1929年,“杨先生”的到来,给这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苏家坡,90多岁高龄的雷耀庚老人回忆此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那个时候,谁都不曾知道,这位爱看书的“杨先生”竟然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1929年10月,毛泽东随中共闽西特委从上杭城迁至苏家坡休养,特委机关就设在树槐堂。雷耀庚老人清楚地记得:随机关一同来的还有一名叫“杨先生”的特殊病人。
毛泽东在苏家坡走家串户,访贫问苦,鼓励人民学习文化知识。他还与特委书记邓子恢商量,在村中办一所小学。邓子恢立即将特委办公用的树槐堂后厅腾出,办起了苏家坡历史上第一所小学:平民小学。面对当时缺少教员、经费的艰苦条件,毛泽东提出,除了日常的教师外,让特委机关的同志也帮忙上课;同时把每个月的交通费省下来做教学的经费,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经费问题,还使学校能够开设语文、算术、唱歌、体育等多门课程。
第一堂课由毛泽东亲自给孩子们上。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个“人”字,然后作解释:“人有穷人、富人,人类不平等。富人整天不做工,坐着吃,坐着穿;穷人整天做苦工,吃不饱、穿不暖。穷人要团结起来,才能翻身做主人。”
平民小学白天是孩子们的课堂,晚上是成年人学文化和听革命道理的阵地。学校除了日常由老师教孩子们识字外,毛泽东也常抽空到平民小学给大家讲革命道理。毛泽东的谆谆教导,像甘泉雨露浇灌着孩子们、贫苦农民的心田。
在苏家坡休息一个多月后,毛泽东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1929年11月,毛泽东接到陈毅派人送来的信,随后就离开苏家坡回到长汀,回到红四军。毛泽东尽管只在苏加坡停留了一个多月,但是他与苏家坡村民的深厚情谊至今仍留在人们心底,平民小学像一盏耀眼的明灯,照亮了苏家坡人民文化翻身的道路,使更多的人投身到革命斗争的大潮中去。
闽西老区“半边天”
连城县新泉乡有一幢青砖黛瓦砖木结构盖成的平房叫“望云草堂”,在新泉整训期间,毛泽东就住在这里;在望云草堂的左侧,有一座飞檐斗拱的小祠堂是张家祠堂,中国红色苏区第一所工农妇女夜校就诞生于此。
1929年6月中旬,红四军从龙岩、上杭返回新泉休整。此间,毛泽东了解到新泉的妇女还没从封建“四权”束缚中解放出来,便指示连南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张瑞明,要尽快创办一所工农妇女夜校,把妇女组织起来学文化、学军事,让妇女在革命斗争中更好地发挥作用。7月,连南区革委会在张家祠创办了第一所工农妇女夜校,组织妇女学习政治、军事和文化,夜校的学习内容深得妇女们的喜爱,学员从最初的16人迅速发展到100多人。
同年12月,新泉整训期间,毛泽东多次到该校视察,并讲解“剪掉髻子闹革命”的道理,看到学员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和军事知识,他非常满意地说:“要总结推广,要坚持把夜校办下去。”当年,在该校带动下,附近村庄办起了18所妇女夜校,700多人入学,大大地激发了妇女学习文化和参加革命的热情。妇女们积极响应妇委会的号召,带头废除缠脚陋习,剪掉长发,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并且积极报名参军。
工农妇女夜校的兴办,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千千万万个妇女翻身求解放的道路,使一大批受尽歧视和压迫的妇女从沉重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从此走上革命的征途,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张家祠堂门口仍然悬挂着“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的牌子,祠堂的墙上挂着当年妇女在这里学习的图片,展柜里摆放着当年留下来的各种历史文物,耳边仿佛回荡着《妇女解放歌》,让人又沉浸在当年妇女翻身得解放,努力学习文化、军事、政治知识的欣喜之中……
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铿锵有力的军队歌曲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红二十五军传唱到红军各部队,直到今天,还嘹亮地响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营里。然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诞生却与新泉的温泉、与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第一次正规化整训联系在一起。
连城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连南河畔的新泉温泉最负盛名。温泉高达90摄氏度的泉水从岸边汩汩涌流,使连南河变成了一条半边热水、半边冷水的“阴阳河”,是当地群众浣洗和沐浴的绝好场所。
1929年11月28日,红四军前委在长汀召开会议,决定率部队到已经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连城新泉开展政治、军事整训,为召开红四军党的九大作准备。12月3日,红四军到达新泉后,毛泽东、陈毅抓政治整训,让指战员明确红军的主要任务,自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纠正旧军阀作风。朱德抓军事整训,目的是严肃军人风纪,提高作战本领。这是红军第一次正规的政治、军事整训,也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第一次正规化整训。
部队整训期间,红军干部战士们常常在开会、学习、操练之余,成群结伙到河里去洗衣泡澡。由于驻扎的队伍多,前去洗浴的战士整天不断,便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形成矛盾,特别是妇女尤为不便。这件事情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为了尊重当地的风俗,加强军队的自我约束,毛泽东在原来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上又增加了“两条注意”,从而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次事件和后来的许多红军对民众秋毫无犯的故事一起,生动演绎了毛泽东提出的军民鱼水关系的理论,也在战争年代里,让人民认识到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长征结束后,红二十五军根据“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的内容,进行谱曲,编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由红二十五军先唱起来,然后在红军各部队中传唱开来,一直鼓舞着红军战士们。
《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是中国共产党建军思想和建军路线的一个生动体现,它和古田会议精神一道,是毛泽东发现正规组建游击队和建设红色根据地的重要性之后,又一个杰作。用先进理论武装红军、用严明纪律武装红军,加上成熟的游击战略,使得红军两年中战胜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红军从1930年的5万人发展到1933年的50万人。
这首简朴的歌谣,是一个传家宝。新泉汩汩的温泉水,暖暖地流进百姓的心里。
松荫堂的灯光
上杭县古田镇有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围垅式建筑“松荫堂”。整座建筑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融合了南方建筑和客家建筑的特色。房屋布局为一正两横,正楼分正门、前厅、天井、大厅、厢房和后厅,两横是两侧护厝。大厅为叠高平房、后厅为二层楼房。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二楼右侧的房间曾住过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房间的灯光通常都是彻夜不熄,人们都称它为“长明灯”。从远处看,二楼的窗口上,可看到他那高大的身影在大叠的调查材料前面,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
1929年12月17日,红四军由新泉进驻古田,在这里为即将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作准备。前委机关和政治部设在松荫堂。松荫堂二楼右侧房间的高大身影就是此时红四军统帅之一的毛泽东。
为做好古田会议的准备工作,毛泽东白天下基层作调查,主持各种座谈会,晚上在松荫堂整理笔记材料,起草决议。山区的隆冬是极其寒冷的,每当夜幕降临时,妻子贺子珍就在他们居住的那间狭小的卧室里,点上普通的农家小油灯,生起一盆炭火,让毛泽东伏案疾书,为即将召开的红四军“九大”起草决议案。
在古田的10多天时间,毛泽东经常工作到通宵。一天深夜,毛泽东正在专心思考问题,他的衣服被火星烧着了,却毫无觉察。火星打灭了,而此时毛泽东的心中却涌动出了更加巨大的火焰。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游击赣南闽西的过程历历在目,中央特派员刘安恭的指责、5月永定湖雷会议和红四军第七、八次会议的争论言犹在耳,怎样建设一支人民的军队,这是他的历史使命。他要完成一个艰苦的杰作,它的心里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轮廓。
深夜里的沉思越过无边的寂静,在松荫堂跳跃的灯光下,毛泽东起草了洋洋两万余字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决议案》。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在谢氏祠堂里胜利召开。这次会议写下了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一个壮美的新篇章。
三顾才溪
毛泽东一生只为两处亭题过字,一处是他老家湘江之畔的长沙“爱晚亭”,一处就是上杭才溪的“光荣亭”。 才溪,是上杭的一个乡,距城关、古田镇均40公里。 才溪,是毛泽东非常熟悉的地方。当年,他亲自培育了这个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实行土地革命后分到田地的农民踊跃参加红军,这里走出了一批革命队伍,浴血奋战。新中国建立后从这批队伍中产生了“九军十八师”,这里就有了“将军之乡”的美称。
1930年的一天,毛泽东来到才溪,亲自召开妇女代表座谈会。会上,他关切地询问妇女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启发她们要有组织的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破除旧风俗、旧习惯,要学会当家,管家。同时他积极地鼓励妇女代表们“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一定学得会”。 毛泽东的一番话,令才溪妇女破天荒第一回牵牛扶犁下田,学犁耙、莳田,首开才溪妇女使牛生产之先河。
1933年,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又来到才溪,亲自到红军公田检查生产,参加劳动,帮助群众劈柴,一边劳动,一边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此前,1930年6月初、1932年6月、1933年11月,毛泽东先后三临才溪,进行了深入的社会调查。
通过才溪乡的调查,在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后,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用“这一铁的事实,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他在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以才溪乡的模范事迹,号召全苏区人民团结千百万群众,建立起真正的铜墙铁壁,发展革命战争,消灭一切反革命,夺取全中国的胜利。才溪乡调查,与1930年5月的赣南寻乌调查一道,毛泽东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不断成熟。这些思想,来自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成为光辉的典范。
才溪乡与一个伟人的思想连在了一起。“九军十八师”陈列馆里一桩桩、一件件的纪念物品,才溪纪念馆的这个厅堂,才溪河畔的那个“光荣亭”和“我们是第一模范区”石碑,都见证了那段历史。它们都将随着《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著作而永远地名载史册。
古井情缘
长汀卧龙山脚下,有一口清澈见底的水井。罗腾木老人每天都要到老井打上一桶水。大家都说这井的水特别的好喝,附近的乡亲们也常到这里挑水。时光流逝,古井依然,长汀百姓以这种方式纪念着我们的领袖毛泽东。毛泽东第一次进入闽西就是长汀,他转战赣南闽西北期间曾7次到长汀,在长汀留下许多广为传颂的故事,并和这口“老古井”结下情缘。
1932年9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任中央临时政府苏维埃主席。10月前往中央苏区最好的医院——汀州福音医院养病四个月,这是毛泽东在闽西的第二次养病,也是在长汀停留最久的一次。这口老井就在福音医院休养所的旁边。
通过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发现长汀苏维埃政府只注重扩大红军,忽略了群众的生活疾苦等问题,他不顾身体有病,在福音医院休养所的卧室里,起草了著名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时隔三十年后的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毛泽东主席特意向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叶飞打听长汀老古井的近况,得知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围群众还在使用这口井时,毛泽东欣慰地笑了。
罗腾木老人一直负责看护毛泽东养病时的旧居,虽然毛泽东已经离开这里很久,但这里的人们始终都记得他。
七十八年前点燃于古田的小小油灯,为我们照亮了锤子镰刀的红旗越过的土地,照亮了1929年3月至1931年9月军阀混战的中国正在生长出新的希望的历史,照亮了从1927年开始的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和赣南闽西红色根据地直至1934年的红军长征的历史,照亮了1931年底至1934年艰苦卓绝的五次反围剿的历史。中国革命因为这盏灯,驱散了冬天的寒冷,迎来了春天的温暖。红军往何处去,中国往何处去,毛泽东在闽西和赣南找到了胜利的方向。闽西这口汩汩的井水见证了毛泽东与善良、质朴的闽西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