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官品
林则徐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26岁的林则徐,殿试高居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仕途。
能 吏
林则徐授翰林编修七年后,由于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甘同流合污,便愤而辞职回乡。
道光继位,军机大臣曹振镛积极为林则徐复职进行斡旋,多次向道光帝推荐,林则徐终于出任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亲自裁决案件,甚至亲自参与验尸工作。经过短短四个月时间,就把许多陈年旧案全部处理结案。此后,江苏遇上数十年未见的洪灾,庄稼尽毁,林则徐负责赈济灾民工作。他一方面把国库拨给的百万赈济款发到灾民手中,不让吏役、生监、土棍从中侵占,被百姓称为“林青天”。之后,又为民请求减免税粮。然而却遭到内廷寄信严责:“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国家经费有数,怎能这样一年又一年拖欠成为了惯例?”与此同时又接到道光的批评“不肯为国任怨,只知道博取声誉”。林则徐不惧打压,坚持上书给道光皇帝,为百姓痛心疾呼:“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
“水利之盛衰,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凡林则徐主政之地首重民生水利建设。1820年,他外放杭嘉湖道就修建海塘,“士民德之”。虎门销烟,大功不赏被贬新疆后,他还大力倡导民生发展“周历天山南北二万里,东西十八城,浚水源,辟沟渠,教民耕作”,留下了不朽的民心工程。在南疆最忙的时候,他“昼夜总在路上,行时多,歇时少”,有时甚至没能及时给家中去信。可谓一心扑在为民事业上,所以百姓说他是个能吏,更像个“民吏”。
廉 吏
林则徐为官清廉。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当时官吏送往迎来,盛宴款待,大肆挥霍成风。针对此风,他每次升迁,就在上任途中,事先发出《传牌》,昭告各地官员,谢绝一切接待供应。《传牌》中规定:“所雇佣船只,按照当地加个付给,不许沿途支付水脚,亦无须添蒿帮纤,伙食一切,亦自己买全,沿途不要送酒食等物。”最后明确表示:如果地方官员违背要求,该地方官立即严拿惩办,不得稍有徇纵。
林则徐每到地方做官,马上贴出《关防告示》,向百姓郑重宣布:所有事情都是我亲自办理,没有别人干扰,奉公廉己,恒五夜以扪心。并向百姓保证:如果发现各种情弊,马上来我这里报告,或就近地方官拿究,以凭惩办。同时欢迎监督。
林则徐不光自己廉,也要求家人和身边的人廉。在家书中,他对其儿子们进行“远程教育”,写道:“京官中虽多仕流,吾儿所交者未必尽是匪人,然亦不可不慎,言语亦需谨慎。鸦片一物,更须屏绝,否则非吾子也。”他对身旁工作人员和亲属也提出严格约束:“倘若有诡称与本司亲朋故旧可代为关说,以及衙役在外照耀,混称打点照应者,无论事体大小,犯必立惩,如果能给予举报的,一旦证实,给予重赏。”
为官40余年的林则徐所留家业十分微薄,甚至他给父亲的养老费还是节约得来。为此,曾国藩在家信中跟弟弟感慨说:“听说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的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忠 吏
道光二年(1822年),林则徐第一次受到道光帝的召见。道光对他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汝在浙省虽为日未久,而官声颇好,办事都没毛病,朕早有所闻,所以叫汝再去浙江,遇有道缺都给汝补,汝补缺后,好好察吏安民罢。”林则徐向道光帝请教今后工作,道光回答说:照从前那样做就好了。道光皇帝还曾对他说:“知人难,得人尤难,汝当知朕之苦衷,一切勉力而行,毋负委任,朕有厚望焉。”
对道光皇帝的信任,林则徐“再三跪诵,感极涕零”,觉得唯有“殚竭血诚,一切认真办理,以期仰答鸿慈”。林则徐对道光皇帝存有深厚感激之情,因为如果没有道光帝在其离职后予以复职,并不断提升重用,林则徐不可能有着重大作为。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被贬黜新疆,这是道光帝的无奈举措。后来,林则徐得以复职并出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则是道光皇帝对他的赏识。
道光去世不久,太平军在广西起义,林则徐病势沉重,身体极其虚弱。然而,他接到新即位皇帝的诏书后立即启程。到诏安时,他的病情急转直下;几天后勉强抵到广东普宁时,竟至“昏晕难起”。这时,他不得已口授遗折,由随行的次子代笔上书咸丰皇帝。随即,林则徐不治病逝。数日后,不知他已病故的咸丰皇帝,还加派他兼任广西代理巡抚。
林则徐的一生既能干大事,又能清正廉洁,既能忠心耿耿,又能操守道德。他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可以说是他的人生信条。
林则徐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