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15: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光华

于细微处见精神

——忆项南三件事


作者与项南邂逅铁观音之乡。

项南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油然想起与他有过的三次交往。这些往事,如潺潺溪流,载着他的温情、品格和睿智,从我的心中淌过。

两箱火柴盒

1986年,我在柘荣县委报道组工作。一天,县委书记陈星光把我叫到办公室,派给我一个任务,让我把两大箱火柴盒送到省乡镇企业局领导处,由局里代为转交,还给省委书记项南同志。

这是两个大而扁的长方形木箱,内装国内和世界各地的精美的火柴盒,共有一二百个。盒子大部分是方形的,也有圆形的,正面贴有各种各样的火花。有的盒子内还有火柴数根、数十根。有的火柴杆如小筷子一般粗,有的却像牙签一样细。有的盒子双侧面涂火药,有的仅单面涂抹,有的只残留一两滴火药……那年代许多人有收藏邮票的爱好,收藏火花的并不多,没想到项南同志却有这个爱好。原来,他到各地,包括境外出差,看到精美的火柴盒就收而集之。

那时的柘荣,虽是边远山区小县,乡镇企业却办得风生水起。项南到闽东调研,对这个小县的积极作为给予肯定。英山乡办了个蜡梗火柴厂,除了火柴梗容易折弯,盒子的外形设计也单一,影响了产品的销售。项南鼓励他们改进工艺和设计,努力打开销路。回到福州,他将自己收集的两箱火柴盒委托省乡镇企业局负责人捎到英山乡蜡梗火柴厂,供改进火柴盒包装设计时参考。

这是项南同志关心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具体例子。他关心乡镇企业,倾心扶持乡镇企业,乡村的干部群众都拥戴他、怀念他。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经济还十分落后,项南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许多鼓励与支持。1984年,晋江陈埭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企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的乡镇。2001年,我在福建省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办公室工作。一天,我随中央学习教育办公室督查组来到晋江陈埭。在镇党委、政府会议室,但见墙壁正中挂着一面陈旧的锦旗,上书“乡镇企业一枝花”。锦旗是福建省政府授予的,已经有许多年头。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同志指着锦旗介绍说:“这些年来,陈埭镇获得的荣誉太多太多。虽然镇里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这个会议室其他荣誉牌子可以不挂,这面破旧的锦旗都要挂在正中间。它代表着陈埭人的奋斗精神,也饱含着项南同志对陈埭人的深情厚意,饱含着我们对项南老书记的深深思念……”说着说着,他的眼眶中闪动着泪花。

为“干”会叫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机构成立搞庆典是常见的事。1993年5月2日上午成立的福建省科教扶贫基金会和福建省扶贫开发协会,却只在与会者的鼓掌声中宣告成立。

这两家非营利性的民间团体主要任务是:帮助贫困地区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接受国内外热心支持福建科教扶贫事业的组织、个人提供的资金、实物及技术援助;增进与国内外民间组织的友好合作等。

省领导陈光毅、贾庆林、游德馨、林开钦、张明俊和老同志胡宏、温秀山、张渝民、肖健、许集美等出席成立大会。胡宏任名誉会长,温秀山任会长。时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十分重视这一“两会”的成立,与副会长肖鹏一起出席大会。省委书记陈光毅、省长贾庆林分别发言后,项南作了讲话。他的讲话不长,但与众不同:

我们今天开了个“干”会,这是福建省扶贫基金会成立会上主持人宣布的一句很平常的话。“干”的含义是指成立大会不奏乐,不剪彩,不献花,也不送礼,不宴请,真是够“干”的了。与会同志说,时下大凡举行什么成立会、新闻发布会、奠基仪式、开工仪式等,都少不了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由一群穿着入时的姑娘拉着鲜艳的红绸,让首长们把它一段段地剪断,会后还要大包小包地送礼,几桌几十桌地宴请,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是劳民伤财。与会同志还说,我们并不是一律反对剪彩、献花,但逢会都来这一套,就大可不必了,这是搞形式主义,乱花钱物。扶贫基金会,顾名思义是扶贫的,干实事的。开“干”会,不仅符合扶贫宗旨,而且能起到移风易俗作用,理所当然地会引起与会人们的议论与赞扬……

项南说完话后,在座位上埋头写了起来。一会儿,他手持写好的文稿从主席台上走到会场前方右边角的记者席,我与另两位记者连忙站起来。项南把文稿交给我:“回去问一下你们领导,这篇稿子能不能和你们的报道一起登?”我一看,题目《“干”会好》,署名“李世平”,文稿内容就是刚才他在会上说的。

《“干”会好》以评论形式放在《福建日报》“今日论坛”栏目上刊发,联袂发表的当然还有“两会”成立新闻,以及我采写的消息《我省各界踊跃为扶贫捐款》,三篇成组,小评论画龙点睛,第二天报纸出来,这组报道,主要是评论,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然而,大多数读者并不知道,这篇评论的作者竟是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

身为高级领导干部,项南同志经常自己动手写评论。据悉,从1981年初至1986年春在福建工作的短短几年间,他就为《福建日报》撰写25篇社论或短评。《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和《不许诬告》分别获得全国好新闻奖和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联谊不忘扶贫

1994年10月17日,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在安溪县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全国人大财经委、华侨委有关领导,全国台联、全国侨联领导,福建省领导贾庆林、游德馨,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创会主席唐裕,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位安溪乡亲代表出席。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也出席这一盛会。

上午9时许,当田纪云等领导到来时,地方陪同人员一拥上前迎接入场。项南走在人群的最后,我也随着人流走向会场,见到项南同他打了个招呼。或许他认出了我,或许是看到我胸前挂着“记者证”,他放慢脚步,与我边走边谈。他说的内容大体有两个方面:一、这次会议海外嘉宾很多,他们中许多人都对家乡建设作过重大贡献,要多采访报道他们;二、安溪铁观音茶叶很好,农民脱贫致富就靠它,要多多宣传茶叶。

项南说话的语气与神态,似长者的殷殷嘱托,又像老朋友与你平心静气的交流。我们正聊着,一位当地领导发现项南没有跟上,赶紧过来请他进入贵宾室。这时,站在不远处的安溪县委报道组的同志“咔嚓”一声,拍下项南与我交谈的一幕。这帧照片,我一直珍藏着,它常让我回忆起与项南,这位与新闻有着特殊情缘的长者与领导的愉快的交往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