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皎如:为病毒学研究奉献一生
吴皎如教授(1908—1981年 ),福建福州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医学院医疗系。1949年从美国美狄根州和纽约州卫生研究院学成归国,曾任福建省流行病研究所所长、省卫生防疫站站长等职,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致力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控与科研,在医学微生物学多学科、多领域均有建树,并对防治乙型脑炎做出了突出贡献。
病毒,英文“Virus”,音译“维纳斯”,是微生物大家族中个体最小的一员,仅有几十至几百个毫微米,肉眼不可见,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处理才能看清其真容。它需要寄生在别的生物细胞内才能繁殖后代,在生物世界中是一个典型的“寄生者”。 由它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感、艾滋病、脊髓灰质炎、埃博拉、天花、非典、禽流感、狂犬病等。
福建,地处东南,气候暖湿,病毒赖以生存、传播的宿主、媒介种类众多,史有“瘴疠之乡”之称。病毒性疾病中诸如乙型脑炎、轮状病毒、病毒性肝炎等,发病率高且病人多,防治任务既艰巨而又繁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疾病防治工作,将传染病防控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并为此成立了省卫生防疫大队。吴皎如任省卫生防疫大队检验科长,与防疫人员一道在短短3年内就控制了鼠疫、天花和霍乱3大传染病的流行。1953年6月1日,成立了“福建省卫生防疫站”,作为福建省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疾病防治的主要技术机构。吴皎如先后任病毒科长、副站长、站长。面对解放初期疾病的肆虐局面,带领一批病毒学专业人员,奋不顾身,积极开展疾病防治,足迹踏遍八闽的山山水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960年,“大跃进”年代,福建病毒性疾病严重流行。根据当时情况,吴皎如提出建议,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从应届的福建医学院医疗系五年本科毕业生中抽调一部分优秀生充实本省的病毒研究队伍,以加强防治与研究力量。这个建议立即得到批准。这一批毕业生来到防疫站,及时地投入了病毒疫病防治工作中。
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病毒科,当时在国内颇有名气。原因是吴皎如在国内首先发现了乙型脑炎的新媒介。从事病毒研究是慢工出细活的事,除了知识素质要求高外,心要细,手要巧,业务要精,因为病毒培养难,内外污染因素多,还要随时防备自身也可能被感染。在探索中,吴皎如体会到:对付病毒,必须先研究它的培养特征、传播规律、流行条件、传播环节,最后才能预防它。在吴皎如这一研究思想指导下,病毒科完成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安全性及免疫效果观察”的课题研究,从病原学、血清学及流行病学方面对减毒活疫苗进行评价。这项研究一直延续到1975年才告完成,其间还跨越了十年文革动乱。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时任福建省流行病研究所所长的吴皎如,与省站所有高级职称专家联名给省委书记项南写了一封信,要求添置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增强研究硬件设备。项南很快批准了这一要求。有了省委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吴皎如工作更加努力,带领肠道病毒组继续开展“脊灰”控制,并开展了福建省肠道病毒分布及其所引起疾病传播的系列研究,包括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麻痹症疾病、病毒性腹泻与脑膜炎、出血性结膜炎等流行特点与防治的研究。期间,中国医科院生物所与他合作开展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研制”的研究,对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免疫前后人群免疫水平进行调查,对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中国医科院儿研所与他协作,开展“九省市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调查”。在课题研究中,他提出了正确的心肌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以及操作规范的同时,还从病原学、血清学方面证实了福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与柯萨奇B族病毒有关的论断。
吴皎如并没有因为研究成果而陶醉,而是以科研发现和成果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实践的方向和目标,实践效率也大为提高。比如,通过大量肠道病毒检测及双份血清抗体测定,从病原学、血清学证实了肠道病毒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系,使病毒分离与鉴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提高,奠定了福建在国内心肌炎病毒毒株及型别鉴定方面居全国先进行列的地位。
1960年6月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全国文教卫群英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5806人。吴皎如是与会代表,受到刘少奇主席亲切接见。大会奖给每位代表一枚有毛主席浮雕像的奖章和《毛选》(1-4卷)一套,一支特制的“英雄100号”金笔和一本纪念册。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里,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盛赞大会代表是“文教战线上的各路英雄”,“在过去的工作斗争中发挥了尖兵作用”。这次大会对吴皎如是很大的激励。他决心把党和国家的关怀化为动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亦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造成下肢萎缩、跛行,终生残废。1966年,福建发生大流行,这时“文革”开始了,省防疫站机构被撤销,人员下放,部分与省立医院合并,防疫工作几乎处于瘫痪。长期从事脊灰活疫苗效果研究的吴皎如知道,只要全面服苗,就能控制流行。然而,在那极“左”年月,大家都在闹“革命”,知识分子又是臭老九,他的话,又有谁听呢?面对全省共发生1460多例,留下一大批终生残废的跛行儿惨况,作为一名病毒工作者的他极为痛心。这也是给他一生留下的最大憾事。
1981年,吴皎如病逝了。他以自己的言行与业绩,实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诺言。他的爱国奉献,兢兢业业的精神仍然鼓舞、激励着后来者继续进行病毒学的研究工作。1991年,福建省卫生厅收集出版了《吴皎如论文集》,将其生前关于乙型脑炎27篇、肠道病毒18篇、呼吸道病毒与其他各6篇论文,以及著作目录6部、获奖项目6项收录其中。这是吴皎如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