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炳闯出特色的“稻路”
刘文炳杂交稻育种又创纪录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与研究员、尤溪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顾问刘文炳,用半个世纪的心血,闯出了有自己特色的“稻路”。
1957年9月,刘文炳从龙岩农业学校毕业后,到尤溪县管前农技站当农技员。管前公社农技站位于尤溪县与沙县交界处,交通不便,设施简陋。刘文炳认为,在这样山区工作,必须探索新技术、发明新品种,将单纯推广功能的农技站,转变为科研先导型农技推广站。1978年,他获悉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消息后,在公社党委大力支持下,立即带领29名农技员到海南岛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开始了步入杂交水稻科研的“超级梦想”。
杂交稻制种,是杂交水稻育种、制种、栽培三大环节中最为重要中间环节。但杂交水稻制种需要割叶剥苞,花工大、工序繁、单产低、效益差。
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设想”后,刘文炳紧跟他的思路,提出了要开展“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并为此而努力。不久,他最重要的成果出来了,他发明了“杂交水稻不割叶超高产制种配套新技术”,解决了杂交水稻制种中存在的割叶剥苞、花时落后、青秕谷多的“三大难题”,实现了大面积制种亩产300公斤,最高制种亩产达451.46公斤的国际制种单产纪录。由于破解了制种难题,刘文炳获得了福建省政府1988年粮食丰收奖二等奖、1989年度福建星火奖二等奖和1991年度国家星火奖三等奖。同时该项科技成果被国家科委列入“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推广计划。
1992年6月,在菲律宾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研讨会”上,放映了由刘文炳和范宗钗合编的、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电影科技片(英文版)“杂交水稻制种新技术”。这部电影在放映会上引起了轰动,刘文炳也因此被国外专家学者赞誉为“东方水稻制种魔术师”。
刘文炳与杂交水稻育种
接着,刘文炳创办了一家“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与植物营养调节剂研究的县级专业研究所”,即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开始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商业的手段经营农业,用教学的方法培训农民,运用高端创意产业发展创意农业,选育出和引进审定了21个组合,技术鉴定5个不育系,培育几十个恢复系,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12个,已获品种权品种6个,3个超高产杂交稻连续3年打破水稻世界单产纪录。其中“杂交稻D优63”荣获四川省政府1988年度科技进步特别奖;“杂交稻D奇宝优527”荣获福建省政府2009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D297优63、67组合选育推广”获三明市1989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杂交稻Ⅱ优6号”荣获三明市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其中,刘文炳自选的Ⅱ优6号、Ⅱ优28、Ⅱ优4886,于2004年至2006年连续3年刷新水稻世界单产新纪录。一个县级水稻研究所能有3个品种,连续3年打破水稻世界单产纪录,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2011年,刘文炳登上了基尼斯世界“风云人物”榜,成了我国水稻育种界唯一获此殊荣的育种家。
为了改变我国非光身型杂交稻固有缺陷,刘文炳利用美国光身稻(常规稻)搭桥,创造特异种质资源,经过13年攻关,于2003年率先育成“光身不育系光香A”、2007年育成“光身不育系光香7A”,经福建省科技厅组织同行专家技术鉴定和国际联机检索,均确认为“居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他采用聚复交改良保持系转育光身新不育系光香8A,并配组选育出了两个优高迟熟光身杂交稻新型稻种光香8优168和光香8优379,实现了“早、中、晚熟期”配套,被誉为“籼稻的粒型,粳稻的品种,中国的泰米”,取得了光身杂交稻选育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刘文炳利用水稻小穗簇生性特异种质资源,聚合交转育两个特异种质簇R3籽10和簇R3籽11强优恢复系,配组选育双籽Ⅱ优10、双籽Ⅱ优11及3籽广两优10、3籽广两优114个小穗簇生杂交稻新型稻种,实现了簇生杂交水稻选育的突破。他还在“双籽3粒杂交稻及光身杂交稻新型稻种”的选育方面取得成功,从而打开了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突破口,拓展了我国杂交水稻选育的新路子。
2009年2月,一部以描述刘文炳从农50年事迹为主线的35万字的《中国稻路——一个人的稻作史》书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福建省委统战部为《中国稻路》首发式暨研讨会发去了贺信。鉴于刘文炳在杂交水稻育种制种及农技推广的贡献,1991年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还先后荣获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授予的福建省优秀专家,以及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