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16: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安东

 

毛泽东与武夷山

李安东

 

6月初的一天,朋友听说我要出差,发微信问:“今日向何方?”我即回复:“直指武夷山下。”

两人不经意的问答,竟引用了毛泽东的两句诗。

这是我第三次去武夷山。第一次是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我带摄制组从井冈山东进,经于都、瑞金、连城,往上杭,再向北,过武夷山去上饶等地。路上,大家不止一次地背诵毛泽东的这首《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武夷山市当时叫“崇安县”。

当年,毛泽东在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没有到过崇安,但这首诗却藏着他与武夷山在思想、军事和文化上关联的密码。

这次应邀来武夷山采风,几天里,我们寻访了上梅、大安、坑口、赤石等分布在武夷山的众多革命斗争遗址。我边看边想,这些已经久远的故事,还能激起年轻人的兴趣,达到革命传统教育之目的吗?各个红色景点的事迹,更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而只有当人们看到由无数浪花集成的,曾在中国大地奔腾呼啸,从而改变了世界的滚滚历史潮流,才可能知道今日中国从哪里来,还将到哪里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武夷山的红色旅游还有文章可做。

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为何不从毛泽东这首诗去解读武夷山红色历史呢?我认为,诗中所指的武夷山必不是现今被我们称为“小武夷”的城镇和旅游景区,它所指是一个横跨福建江西两省四个市县的整个武夷山脉,我把它叫作“大武夷”。而“山下、山下”,应是泛指闽赣两省交界的广大农村地区。这首词的关键句是“风展红旗如画”。这里的“红旗”指什么?我曾看过一本诠释毛泽东诗词的书,作者是这样解读的:“红军在群山之中行军,红旗在群山之间迎风招展。青山红旗,相映相衬,俨然一幅天然壮美图画。”我不敢苟同。诗人毛泽东乃胸怀天下的革命家,他心目中的“红旗”绝非只是一个具象的场景。

我认为“红旗”指的是当时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风起云涌的武装斗争。在参观上梅暴动遗址时,一张农民协会带领群众斗争地主的图片,让我想到了毛泽东于 1927年 3月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完成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的这部著作曾经怎样影响和推动当年的农民运动。时年 34岁的毛泽东断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针对有人指责农民暴动是过激行为,毛泽东写下了他最为著名的论断:“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走进上梅暴动的展览室,看到当年农民使用的早已锈迹斑斑的大刀梭镖和土枪土炮,我脑海里蹦出的就是这段话,它至今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当年,全国农民运动的骨干都是来自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毛泽东是农讲所的负责人和老师。毫无疑问,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指导和推动了武夷山地区的农民运动。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毛泽东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根据地。但以林彪为代表的有悲观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

1930年新年来临之际,刚刚开完古田会议的毛泽东创作了《如梦令·元旦》。随后,他率领红四军总前委和红二纵队越过武夷山往赣南与朱德会师。1月 5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他借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古语,指出革命的高潮一定会到来。他激情澎湃地写道:“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多么奇妙的比喻,何等浪漫的情怀。这是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境况下写的诗一般的宣言书。可见毛泽东有着怎样博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仰。悲观者眼里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在一代伟人看来,却是“风展红旗如画”。红旗在武夷山下招展。1928年 9月,上梅村打响了闽北暴动第一枪。后因遭敌重兵包围,暴动总指挥徐履峻英勇牺牲,暴动失败。但是,1929年 1月,中共崇安县委组织了第二次上梅暴动,终于取得了胜利。

1930年 5月,崇安县委在上梅建立了闽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下辖 18个区苏维埃政府、234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横跨福建、江西两省 6县,苏区人口达到 20万人。到了 1931年 1月和 7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先后在崇安坑口成立,后迁至大安,成为闽北苏区首府。鼎盛时期的闽北苏区纵横 300余里,人口五六十万,横跨闽赣浙 3省 17个县,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堪称中央苏区的一颗明珠。

武夷山留存的众多土地革命斗争遗址,为后人展现了当年“风展红旗如画”的壮丽图景。由此,我有了个设想,以“大武夷”的概念,用毛泽东的诗词引领,将整个武夷山区独立分散的革命斗争遗址贯穿起来,与“绿色武夷”相呼应,打造一个与“红色井冈山”相媲美的“红色武夷山”,兴许可以做一篇大文章。

武夷山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虽然,古往今来有很多赞美它的诗文,但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真不如一句“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说得直接、叫得响亮。毛泽东革命思想对武夷山地区农民运动的影响,和他亲率红军转战武夷山,以及为武夷山写下的千古名句,让一代伟人与武夷山有了多重意义上的关联,将成为这座名山一面风展万世的红旗。

我好想看到,在高山之巅矗立着身穿红军服的毛泽东雕像和一座刻着他手迹的诗碑。

如今,和平盛世的武夷山红旗飘扬美如画。但这美丽的画卷却得来不易。我看到一份文献资料,在苏区各个时期,崇安县先后有 1.2万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游击队,有名有姓被定为革命烈士的就有 4000多名。那时,全县人口14.4万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仅剩下 6.9万人,锐减 7.5万人,其中半数为国民党杀害……

武夷山市仍然保留了红军时期的列宁公园。走进这里,我想起列宁的那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武夷山,我看到了许多烈士墓和镌刻着一排排英烈姓名的纪念碑,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去年,在洋庄乡张山头一片竹林里,老乡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墓葬群,后经考证有不少是红军墓,数量之多令人动容,引起了市、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是谁?为什么会葬在这里?也许永远是个谜。如果这些英灵有知,我想问,你们看到今日武夷山下迎风招展的红旗了吗?我还想问,假如生命可以重来,你们还会为革命的理想赴汤蹈火吗?我为红色题材电视片写了一首歌《你是风》,好想唱给静卧于武夷山这片红土地上的先烈们—你走进我的梦里,醒来却不见你的脸庞。你站在我的眼前,却总想不起你的模样。你穿越楚汉古寨千年城墙,你掠过长缨烈火万里波浪。你是风,望不见你的身影,却听见你深情的歌唱。你是风,想看清你的面容,唯有一池揉碎的月光。你的声音就在耳边,回望却不知你在何方。你和我一路同行,却无法挽住你的臂膀。你温暖袅袅炊烟桂花飘香,你染尽层层山峦杜鹃怒放。你是风,握不住你的双手,怎能向你倾诉衷肠?你是风,拉不紧你的衣袖,思念是那山高水长。

你在何方?你去何方?可与我梦里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