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4 00:0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走进“俊波精神”发源地

 

   

 

 

2017年3月18日,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天,却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当日傍晚,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廖俊波同志出差途中,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

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职后,遗体告别那天,人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纷纷涌向灵堂,要求参加现场祭奠。鉴于安全、交通等原因,有关方面真诚劝阻,但执意前来的人仍达数千;敬献的花圈有一千五百多个;网上吊唁者更是超过了四十万!

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国公布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

殉职时的廖俊波同志,虽然已在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提起他,人们最先想到的仍是政和。因为他曾在那里任县委书记多年,为这个贫困县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政和是“俊波精神”的发源地。

此次笔者到政和采风,读县史,有个感觉,即这里之所以能成为“俊波精神”的发源地,并非偶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和为“俊波精神”这棵参天大树的孕育、生长、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这话该怎么理解呢?不妨先从政和的县名说起。“政和”二字,乃宋徽宗五年(1115年)当朝皇帝所赐,而先前的县名称“关隶”。关者,界上之门;隶者,附属也。关隶,即边界附近。政和地处福建与浙江两省交界、福建一侧,称之为“关隶”,可谓名副其实。

一般来说,边界之地,往往比较偏辟、落后。政和也不例外,其山地丘陵地超过总面积的九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当地有句俗话,“洗澡洗到黄河,当官当到政和”。意思是,人倒霉了,才会去政和当官。的确,与旧社会比较,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和虽有一定变化,但直到21世纪初,这里的人均综合经济实力仍然很差,居全省倒数第一,被形容为“全省之尾”,县委书记则被戏称为“省尾书记”。

穷,当然不好。但从另一方面看,穷则思变。贫困的地方,常常能激发人们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特别是对于负有领导责任的党员干部,到穷地方当官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锻炼。“钢铁”正是通过艰苦的奋斗“炼”出来的。

2011年6月,组织上调廖俊波赴政和当县委书记。他到任时,不是先发指示或部署工作,而是带着一帮干部,深入乡村、厂矿、社区调查研究。两个月时间,基本摸清情况,然后召开全县务虚会,就政和能不能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上,他带头提交了一份答卷,指出政和要扬长避短,在抓好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工业、城市、旅游、回归(指在外乡亲回老家创业)“四大经济”。之后,廖俊波牵头成立了多个项目组,分析问题,制订合乎实际的政策。他还给大家鼓气说:“要树立‘小县大作为’‘小县更精致’的观念,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人一我十,滴水穿石’的工作韧劲。”他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特别注意以身作则,带头实干。工作中,他珍惜时间,随时随地办公,舍不得停歇。人们称赞他与时间赛跑,是“书记赶路,饿着肚子”。他妻子林莉则无奈地说,要跟自己的丈夫通个电话,还得“预约”。

正是廖俊波的这种科学态度与忘我工作的精神,激发和鼓舞了政和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发展从“省末位”向“十佳县”跨越。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5亿元。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均提前实现翻番。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指数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2015年县域经济蝉联全省发展“十佳县”。特别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看到的是奋发有为、积极上进的新风气。

政和的变化,充分说明社会制度与事在人为的极端重要性。想当初,政和之名寓意“政通人和”。然而旧社会,这里的政既不通,人也未和,只有到了新中国,尤其是在廖俊波及其同事与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015年,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光荣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和县的发展变化,浸透了廖俊波的心血。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经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的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

那么,廖俊波对政和县的发展变化,究竟做了哪些贡献呢?

贡献很多,限于篇幅,下面仅选几个方面作点介绍:

 

建设同心经济开发区。


廖俊波到政和上任一段时间后提出,要在石屯镇建设政和省级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布局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竹木制品深加工三大产业。当初一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讥笑它乃“画饼”计划。其实,这是廖俊波与一班人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后慎重做出的决策,并非脑子发热的产物。他们认为,石屯镇位于城市下游,中心镇区下风口,工业用地优越,交通便捷——县内新开通的两条高速公路分别对接浙江的金丽温高速公路;这里又处在东南沿海城镇密集带上,居“长江三角经济圈”“珠江三角经济圈”“海峡经济圈”叠合部,能享受经济辐射,建设经济开发区,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

规划确定后,2012年7月,取名“同心”的经济开发区终于破土动工。三个多月即完成征地3600亩任务,半年后首家企业投产,一系列的突破,创造了园区建设的“政和速度”。

园区建设之初,廖俊波常常不分日夜,在工地上奔忙,遇到下雨,也照样穿着雨鞋走在烂泥路上。有时去南平开会回来经过,也要到工地上走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作风硬朗,处理事情干脆,说是“天下功夫唯快不破”,“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根据不完整的统计,从开发区起始到他离开政和,这位县委书记前去那里考察调研的次数多达136次。当地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开发区是廖书记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由于选址正确,措施有力,同心经济开发区发展势头一直很好,意向入园企业达三百余家,已签约入驻86家,总投资89亿元。其中,58家开工建设,48家投产。2017年1—8月,新增入驻企业23家,开工17家,投产11家,总投资11亿元。采风期间,笔者与同行作家一起参观这个开发区,看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既深感当年廖俊波与他的同事们做出这一决策的高瞻远瞩,更对政和人民所展现的拼搏进取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积极开拓交通事业。


交通对经济发展很重要。“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人所共知的一句话。当时的政和,却是全省交通状况最差的县分之一,既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国道,更没有铁路,连一座四车道的桥、一个红绿灯、一条斑马线都看不到,落后得令人不敢置信。

廖俊波关心交通,也懂得交通。他到政和上任不久,在县直单位调研时,第一站就去了县交通运输局。听完负责人的汇报后,他当场讲了三点意见:一、政和过去因为交通落后,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要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交通就得先行;二、宁武高速、松建高速正在建设,两条省道正在改造,要抓进度,保质量,加强安全管理;三、交通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抓紧,尤其要防止交通工程出现腐败现象。

更难得的是,廖俊波不仅谈意见,而且身体力行。衢宁铁路经过政和,为了选一个能靠近同心经济开发区的地址建火车站,他与专家们认真论证,四处查勘,不遗余力。那段时间,他去了石屯西津,到过稻香茶场,上青松岗,访松林坑,进金鸡山,走石门村,爬星溪里山垄,东奔西走,不避辛苦,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建站地址——芳源村。

正是在廖俊波和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政和县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座双向四车道的桥、第一个红绿灯、第一条斑马线出现了。与此同时,两条国道过境,九条断头路被打通,还改造五条大道,交通状况可谓脱胎换骨,让人刮目相看。

 

大力发展农业,精准扶贫。

政和是一个农业县,可是长期以来,这里的农业停滞不前,是个著名的贫困县。廖俊波到政和工作后,一直把发展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看作首要任务。在巩固竹、茶、烟、菜等传统农业的同时,抓转型,促增收。全县流转土地6.6万亩,建成东涧千亩花卉、外屯千亩莲子、镇前千亩油用牡丹等农业示范基地。还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引进欧圣鸡肉加工、现代农业光伏发电等项目,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尤其是精准扶贫,他抓得特别紧。全县创建“活力党组织”活动,把党组织延伸到产业链、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经济工作的能力,努力让每个贫困村都找到一条可以给群众稳定增加收入的发展路子。为此,他经常告诉同事们,“一定要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决不能让一个贫困村掉队。”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仅仅三年多时间,政和县贫困人口就减少了三万多人,脱贫率达69%。这当中,廖俊波亲身帮助和指导的事例不少。如铁山镇东涧村,原本比较穷,2013年人均收入仅五千元。2012年10月,廖俊波到村里,经过调查了解,在与村民座谈时,他提出一个设想:“能不能流转土地,搞花卉种植?”村民们觉得廖书记的话说到他们的心坎里,喜不自禁,流露出渴望的眼神。会后,廖俊波当即找了一家花卉种植基地的负责人,邀请他落户东涧村,带动村民发展花卉产业。几年来,这个村的花卉事业节节攀高,更上一层楼,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一万多元。

 

广开门路,发展旅游业。

政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廖俊波到政和工作后,发现这个问题,当即将旅游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抓。在他的推动下,县有关部门围绕全域性乡村旅游示范县目标,积极发展生态乡村、民俗文化、老区红色文化等特色游,同时加快酒店、餐馆、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等建设,还扶持一批企业,研发、生产茶、竹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需要。现在的政和,旅游业已经初显身手,未来的发展前景更是看好。这里,特别值得介绍的是石圳村搞旅游的故事。

石圳,是松源的一个自然村。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谋生,留下的大多是老人与妇女。环境脏乱差,河沟里淤积的垃圾近三十年都无人清理,是出了名的“垃圾村”。后来,有十位女青年联合行动,整治垃圾,村容村貌开始有了变化。廖俊波知道后,专门到了石圳,鼓励她们说,“半边天带了好头,值得学习。”并对石圳村的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石圳要净起来,绿起来,活起来,游起来。”

从这以后,“净起来,绿起来,活起来,游起来”,简单的十二个字,成了石圳村干部群众的“行动纲领”。廖俊波更是常到村里帮忙出点子。有一次,他逛了一圈,很有感触地说道,“这样做,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家都富起来。”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石圳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有时候一天接待游客甚至超过万人。此次到政和采风,我们前往那里参观,只见古朴的民舍、悠久的古迹、潺潺的流水、洁净的巷道、幽香的茶社、典雅的紫薇园,很难想象四年前的“垃圾村”究竟是个什么样。

赞誉“俊波精神”给政和带来巨大变化的时候,笔者想到了廖俊波微信的昵称“樵夫”。为什么取这个名?有什么含意?生前他没有说,现在人们众说纷纭。或解读为开山辟路者,或称是大山之子,或说是送去薪火给人温暖。我想,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他的行动。廖俊波一生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像一个默默无闻的樵夫。这就是最佳的解释。他曾在政和县一次团代会上说:“人不管走到哪里,身后都有一个碑在,你的事业积累越丰厚,你身后碑的基石就越坚固,你人生的这个丰碑就能树得越高。”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以自己的信仰、言行、生命,为世人树立起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廖俊波因公殉职后,政和老百姓时时想起他,不断追念这位“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付出巨大努力的好书记。无论是会场上、街巷中、田间地头、学校工厂,处处都有人在呼唤他的名字,诉说对他的感谢之情。铁山大红村有个农民还带着蜡烛、香纸、梨、火龙果等物品到灵堂祭拜。他说,梨,表示我们舍不得与廖书记分离;火龙果,表示我们要坚决听党的话,继续前进,让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做出批示时,号召全国“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如今,一个学习廖俊波精神的热潮正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兴起。相信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个群众性的活动将会更加深入。

写到这里,我忽然记起了这样一件事,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填过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追思英烈,情真意切,读来令人感动。其中写道:“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是的,焦裕禄同志为了兰考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的确值得后人永远怀念。同样,廖俊波同志也值得我们不断地追思和学习。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党的好干部,是一个有知识、有见识、有胆识,时刻把工作扛在肩上的实干家,是一个自觉划定底线、红线,模范遵纪守法,心灵纯洁的人,是一个善于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人民公仆。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让我们踏着英烈走过的足迹,不忘初心,携手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