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与省作协联合采风团走进罗源采风
6月8-9日,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联合采风团一行,在省委原副书记、中国作协会员何少川带领下走进罗源采风,以合作编撰走进罗源报告文学散文集。
罗源县领导向采风团介绍了县情。
罗源县,别号罗川,位于福建东部沿海,幅员1187平方公里,人口26.4万,其中畲族人口2.1万,是我省畲族主要聚居地和老区县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认定为享受原中央苏区政策待遇县。2011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十佳魅力县市”、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县、“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省级“平安县”“园林县城”“双拥模范县”“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县”、农技推广示范县等称号。
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具有丰富的山海资源、历史人文底蕴和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口、交通区位等方面优势。
一,人文底蕴深厚。罗源始建于唐(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得名于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距今有1170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名胜遗风。
二,物产资源丰富。境内拥有丰富的花岗岩、叶腊石、高岭土、林竹果茶等资源,是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之乡、茶叶之乡、肉松之乡、滨海渔乡。
三,生态优美宜居。近年来,罗源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态福利。全县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居福州市中上水平。全县1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县10个乡镇获评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67个村(居)获评市级以上“生态村”。今年5月份,罗源县通过了“省级森林县城”的创建验收,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的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25%。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水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对钢铁冶金等临港企业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全面关停石材矿山和加工企业,全面退出罗源湾北岸水产养殖,并加大石材矿山“青山挂白”生态修复治理力度,积极对接国家“蓝色港湾”战略,实施罗源湾北岸生态修复治理,打造“蓝色罗源湾”,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四,交通高速便捷。罗源与台湾隔海相望,北联宁德,南接福州,距福州市区仅60公里、宁德市区25公里,长乐机场90公里,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是福州新区北翼发展区,也是闽东北协作区和福莆宁同城化的重要节点城市。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沈海复线、温福铁路、228国道滨海大通道穿境而过,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为干线的立体交通网络。
五,发展前景良好。罗源湾口小腹大,是福建省六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2014年,罗源湾港区获得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口岸,今年9月份将正式进行验收。深水岸线长25公里,规划建设码头泊位4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7个。设计通过能力1.6亿吨,已建成1个15万吨级泊位及6个3万吨级以上泊位,港口吞吐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同时,依托松山、白水两大垦区,形成了4.7万亩可供成片开发的临海建设用地,是全国首个土地综合开发整理示范区。
近年来,罗源县紧紧抓住福州“五区叠加”的历史机遇,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省市发展大局,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已成为海峡西岸最具活力和投资潜力的热土之一。
听取县情介绍后,采风团一行参观了县博物馆、工艺美术馆、罗源湾海洋世界、八井村、BOPP和泊位码头,而后分成30个选题深入农村、工厂和文化景点采访。
县领导何杰民、林心鉴、肖永建、李小荣、黄元祥、赖时铿、蒋仁正等或看望采风团或陪同活动。
(以下是部分采风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