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6: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延环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红色文化里的文明实践活动在武夷山举办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采风团部分作家应邀参加文艺采风活动

 

IMG_2325.JPG

      “宁化、清流、归化,路险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为纪念毛主席《如梦令·元旦》发表90周年,纪念崇安(今武夷山)苏区建立90周年,武夷山市于12月4日—6日举办“红色文化里的文明实践活动”。活动有举行纪念座谈会、参观革命遗址和展馆、召开纪念闽北红军教导团成立9O周年暨武夷山籍老红军刘国兴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和组织作家采风等项目,以编写反映武夷山革命斗争史实的红色文集,献给建党100周年。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采风团部分作家应邀参加采风活动。

       活动开幕式于5日上午在武夷山市岚谷乡举行。武夷山市领导、中央和省市党史部门领导分别讲话,我会常务副会长马照南也应邀讲了话。他们指出,毛主席在90年前写的《如梦令·元旦》,今天读来依然亲切,依然催人奋进。武夷山是一块红色沃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候,要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夺取更大的胜利。武夷山市、南平市有关部门领导、革命后代代表及采风作家1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后,与会人员观赏了“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专题文艺演出,观看了当地白鹅节熏鹅制作技艺,感受农民收获的喜悦。

      在随后的一天半时间里,革命后代代表,有关部门领导和采风团作家参观了上梅暴动纪念馆和暴动旧址与坑口、大安革命遗址、纪念展馆以及列宁公园,瞻仰张山头红军墓群。而后,分成25个专题进行深入采访。

      武夷山市领导江建华及彭秀莲、金文莲等或看望采风团或陪同活动。(沈延环供稿)

              

IMG_2395.JPG


 IMG_2445.JPG


IMG_2448.JPG


IMG_2471.JPG


IMG_2581.JPG


微信图片_20201207162148.jpg

 

                              

附:

武夷山革命史简介

 

崇安(今武夷山市)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麓,素以革命老区和世界双遗产地驰名中外,还是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闽浙赣苏区和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7年7月,受党中央派遣,陈昭礼、徐履峻、潘超人从武汉抵崇安建党,中共崇安特别支部宣告成立,书记徐履峻。1928年 1月,升格为县委。

1928年9月28日和1929年1月29日,中共福建省临委候补委员、崇安县委书记徐履峻和陈耿、杨俊德、徐福元等领导了以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农民暴动,威震八闽。暴动产生的民众局,是崇安县苏维埃政权的雏形;暴动中建立的民众队,为崇安第一支红色武装。 崇安成了闽北红色武装的策源地。1929 年10月,中共崇安县委在黄龙岩创建了闽北第一 支工农红军——崇安红军第55团,下辖3个营,10个连,500余人,县委书记陈耿任团长。接着,还先后成立红军教导团、红军第57团等地方武装。红军最多时曾发展到2400余人。

1930年4月12日,崇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5月1日,崇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梅召开,正式成立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树立了闽北第一面县级苏维埃政权的旗帜。全县陆续建立了18个苏区和234个乡(村)苏政权,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开始形成。

1930年秋,闽北根据地与赣东北根据地合并,形成闽浙赣根据地,崇安是这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 年1月和7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和分区苏维埃政府先后在坑口成立,肖韶、黄道先后任分区委书记。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方志敏等率领红10军两次入闽到崇安苏区作战,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巩固和扩大了崇安苏区政权。1931 年6月14日,闽北独立团在团长黄立贵率领下,首次解放了崇安县城。1932年11月,在大安成立闽北独立师。

崇安是闽北苏区的首府,也是闽北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32年下半年至1934年上半年,闽北苏区发展到纵横三百余里,人口144000多人,包括浦城西部、建阳北部和江西上饶、铅山、广丰南部的广大地区,形成苏区的鼎盛时期。

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召开第40次常会,决定“将建黎泰、金资光贵邵、闽北苏区,以至信抚两河间一带地区划为闽赣省,立即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5月至6月,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闽赣省委、闽赣省军区相继成立。因此,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从闽浙赣省分出,划归中央苏区闽赣省管辖,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敌人集中10万兵力向闽北苏区大举“围剿”。闽北红军同敌人拼死血战,其中尤以四渡桥狙击战最为激烈。1935年1月,闽北分区党政机关撤出大安,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3月,粟裕等率领挺进师到坑口的车盆坑,与闽北红军会师,后挺进浙西南。1936年6月,新成立的中共闽赣省委机关设在崇安岚谷的黄龙岩,书记黄道。崇安党组在上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完成了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武装、保持革命组织的光荣任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崇安红军游击队集中坑口长涧源村,尔后开往江西石塘镇,1938年2月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由饶守坤任团队长,于25日开赴皖南抗日战场。同月,中共闽浙赣特委(由中共闽赣县委改称)和“新四军三支队崇安留守处”设在崇安坑口的村头村,曾镜冰任特委书记兼留守处主任。6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坑口村头村成立,曾镜冰为书记。

1939年7月,新成立的中共福建省委在村头村召开首届党员代表大会。会上选举范式人、程序等6人为出席党的“七大”代表。并在绿村洋山上办了四期武夷干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一批领导骨干。

1942年6月,日寇进逼浙赣线,国民党上饶集中营向福建转移,17日被囚禁的部分新四军将士和抗日爱国志士,在第六中队秘密党支部领导下,在崇安赤石渡口举行了暴动,被赞为“党领导下监狱斗争史上的壮举”而震惊中外。之后,国民党顽固派疯狂报复,在虎山庙侧集体枪杀59人,其中1人因未击中要害而幸免于难。暴动前后被屠杀共73人。

解放战争时期,崇安党组织和游击队在闽赣边的广大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与敌人长期周旋。1947年10月,为了适应城市对敌斗争的需要,中共城工部崇安县支部成立,至1949年3月,党员发展到36人。

1949年5月9日,在闽北游击队和崇安城工部的大力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4兵团15军44师胜利解放了崇安县城,使它成为全省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县城。10日,秦基伟军长曾亲临县城视察。6月13日,崇安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8月20日,华东局派遣的南下干部长江支队第2大队第5中队到达崇安,与县人民民主政府进行交接后,崇安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崇安县人民政府。25日,中国共产党崇安县委员会成立,书记李生堂。

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崇安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统计,苏区全盛时期全县共有人口144,000多,到解放前夕仅剩69,000人,其中被杀害的34,697人,饿死的32,766人,被抓壮丁的4,279人,被迫背井离乡的4,184人。全县被毁灭的村庄549个,民房84,372间,使11,820户人家成为绝户。全县荒废耕地177,000亩,荒芜茶山33,900亩。

崇安党组织领导人民持续战斗二十二年,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