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0 09: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建光



从文庙到五经博士府

 

张建光

 

 

公元前479年,孔子殁;公元后1200年,朱子卒。孔庙和五经博士府,因他们而建。

由朱子离去上溯孔子辞世,时间为1679年,两者空间相隔又岂止万里。

可能没有一处像建瓯这样。从孔子到朱子,从孔庙到五经博士府,直线距离仅仅300米。古时建州,两处动静可闻,相视能见。

古建州首先是个城的概念。闽北文化人吴传剑、吴章中著的《大象建州》《建安纪事》对建州城的创建、嬗变做了全景式淋漓尽致的描述。这一方水土拥有1800多年置县历史。它做过县、市、郡、府、道、路,甚至国都,虽然那是历史的笑话——下辖五县,历时不过三年。但是人们更钟情于唐代所称的“建州”, 曾多次听到建瓯文人窃窃私语:“我本建州。”

建州城别号为“芝”。有人说,是建州名士谢宫锦因一株灵芝作《瑞芝赋》而名;有人言,是儒释道皆喜灵芝所况;还有人 道,全是这座城像“芝”字而称。“艹”寓意草木萌发,如城边四绕的青山;“之”象形双溪与城的造型。我们倾向因为城中有山名芝所致。古人有云:“芝山秀丽,为一郡之最。”此刻我们人在芝山仓长路163号,旧称“学府后”,现在的建瓯孔庙。“斯文在兹”,芝色弥漫,“香气芬烈”,好一个“芝兰之室”。天下孔庙规制大体一致:棂星门、泮池、朝门、大成殿、明伦堂、东西两庑,等等。但建瓯孔庙略有不同,庙内柱子皆是粗大的楠木,却歪斜有致,不知是否应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说。、孔府以山东曲阜为本庙。它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所立。公元前195年,刘邦经此亲自祭祀,开创了皇帝祭孔之先河。唐玄宗赐孔庙为“文宣王庙”,因此天下孔庙又称“文庙”。自唐以后,文庙与学宫合二而一。建州亦是如此, 1038年立学,后来宫庙一处。值得一书的是一城有三处庙学,即建宁府文庙、建安县文庙和瓯宁县文庙。

我们很在意学宫的情况,一直打听府学所在。为我们引导的传剑先生告知,一墙之外便是,遗憾的是20世纪50年代悉数被拆、被占,大家只能望墙兴叹。我耳旁仍旧听到建州学子们的琅琅书声,看到青年才俊步出文庙,走上庙旁的青云路。两宋之时,建安与瓯宁出了进士1067人,约占全国的2.5%,占福建省的15%。换言之,宋代中国每百名进士里有2.5个建人,福建每百名进士中就有15个建人。建州是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

文庙既是为了纪念孔子,也是为了传承儒家道统。庙内不仅有“万世师表”的孔子画像,还有圣、哲、贤、儒众多牌位。建州大成殿陪伴孔子有“四配”“十二哲”,东西两庑有156位贤儒。我们在“十二哲”中看见了朱子。圣贤诸儒中,只有朱子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最大。朱子从祀孔子是他去世后41年,即1241 年。初始列在东庑,后来逐次提升,到了康熙帝时,将其上升到大成殿配享。所有圣哲中几乎都是孔子的门生或他孙子的学生, 只有朱子是文庙设立以来,在汉代以后唯一进入孔庙十哲行列的大儒。建瓯大成殿内有两座朱子碑,其中一座是朱子十六世孙择墨页岩石刻的朱子自画像,另一碑座有文字说明,但字里行间全无朱子在建州的描述。

要了解朱子与建州的渊源还必须从北宋谈起。传剑先生将我们带到铁井栏之西的都御坪2号。这里是二程夫子祠,主祀程颢、程颐。该祠是程氏后裔程仕任建宁知府所重建。程氏四代孙程深很早就已入闽,在建州城定居,为建郡程氏之始祖。巧合的是周敦颐的孙子周总,因童贯弄权而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入闽,其四位孙子均在建州安家。须知“二程”是周敦颐的弟子,试想他们的后代风云聚会于建州,把盏问道之际,那是何种景象?

大家知道,儒学由孔子创立于东周,发展到隋唐已经式微, 佛学中国化,道家上层化,禅风道雨愈演愈烈,以至于韩愈大声疾呼:“道断。”一方面这与社会动荡和外来文化入侵有关,另一方面也因旧儒学理论化造诣不足所致。历史和时代呼唤新儒学,于是宋代理学应运而生。北宋“五子”学说就是代表。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邵雍的“象数之学”和程颢、程颐的“洛学”,按李泽厚先生所说,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哲学”,彰显了道德的永恒、文化的量和生命的意蕴,很好地回答了时代之问,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华丽转身。同行的文友此时提出了个问题:理学始于北方,成于南方,起于北宋,显于南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时空距离?北宋“五子”皆为北方人士,而理学最后为什么是朱子在闽北集大成?说到底理学与建州究竟有何关系?

本来古建州很容易作答,假如二程夫子祠还在,那照墙上传说“二程”之一的手书“吾道南矣”,会告诉大家道学南传的过程; 假如明伦堂之右的宋游御史祠还在,会告诉大家游酢和杨时如何问道“二程”;假如建宁府衙署李信甫建安主簿的故居还在,会告诉大家父亲李侗寓建之时怎样教导朱子。虽然这些建筑今日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检索文庙中从祀的闽北贤儒的名字,将它们组成一组熠熠发光的密码,从中破译问题的答案。

理学南传与最后建立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原人口南迁,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从后晋就已开始,但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迁徙,则发生在后唐。当时南方相对安定,而“安莫安于福建”,海运未启时,中原入闽通道大都在闽北。仙霞关、风水关、杉关尽为建郡所辖。建州又是福建当时两大“府级”城市, 于是成了中原圣贤大儒入闽首站聚居地。根据清董天工《武夷山志》统计,宋元明清四朝在武夷山景区隐居的文人高士有19人, 结庐讲学读书的名儒有43人,优游寻胜的学者名臣387人,其中著名理学家47人。他们大多在建州寄寓、逗留过,有关的文物、文化遗址,诸如故居、书院、读书处、祀祠、墓葬、摩崖石刻, 至今仍然踪迹可循,这为理学的最后建立提供了人才和理论的基础。二是北方文化南移,“程门立雪”的主角杨时、游酢都是闽北人,他们拜程颐为师时,先生正冥思座想,两人在帘前虔诚站立,不知不觉屋外大雪盈尺。他们也拜程颢为师,先生对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说:“吾道南矣。”言下之意,他的理学往南方走了。儒家的道统就这样走到建州内外,一传传给罗从彦,二传传给李侗,三传传给朱子,形成了完整的道南一脉。

“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这是位于紫芝街6号的刘氏五宗祠的门联。该祠所祀的是名儒名臣忠闽显公刘韐其子忠定公刘子羽、其孙忠肃公刘珙等五位忠烈。建造者为刘子羽弟弟第十二世孙刘泽,左邻则是其先祖刘子翚之祠,亦称“屏山书院”。这一带还有宋胡文定公祠、黄勉斋公祠等等。

一切都与朱子有关。刘子羽——朱松临终时,当面托孤, 要朱子认其为义父,将身后之事与朱子一并交给志同道合的朋友。刘珙——与朱子自小同窗共读,有着非同一般的手足之情。刘子翚——乃朱子之父所托“五夫三先生”之一,为朱子取字“元晦”,临终前将平生绝学以“不远复”三字符授之。胡文定公,乃大理学家胡安国,其侄胡宪——亦朱子之父所托“五夫三先生”之一。朱子“从君游,而籍溪(胡宪字)为久”。朱子《论语》“湖湘学派”的研究很大程度得益于胡宪。黄勉斋,即黄榦——是门生,又是朱子的女婿,朱子生前最好的助手,朱子去后,他又是朱子学传播和推广的第一人。看到上述遗存,让人感慨万分,朱子能够成为大家,离不开众多儒学同道,甚至有些不谙此道又古道热肠的人们支持。真如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邻。”

终于来到紫霞州磨房前的五经博士府的旧址,传剑先生却先介绍府旁业已不在的朱文公祠。据说朱子临终前嘱咐,后世子孙务必迁居建地。三子朱在于是在建地“筑室承先志,卜宅本贻谋”,在宋宝庆三年(亦有称宝庆二年,即1227年)辅助长兄朱塾之子朱鉴建起了朱文公祠。当时全国朱子祠不少,但家祠却为数不多。1930年,全国朱子后裔代表莅临朱文公祠,举行盛大的拜谒朱子800年诞辰活动。与朱文公祠比肩而立的是五经博士府,只不过后者比前者迟了200多年。如果说前者是“私庙”的话,那么后者就是“公器”。1455年,朱子嫡长九世孙朱梃奉旨入京,被授予世袭翰林五经博士。既得钦授,必然造府。按明朝重臣,建州乡贤杨荣所记:“伟然旧观。”门前有木牌坊,中间高悬“赦封翰林院五经博士府”牌匾。东边有“景星庆元”,西边有“泰山乔岳”红底黑字的横额。大门两边的对联为“徽国衣冠世胄,考亭理学名家”。走进大厅,四壁挂有缀朱子诗而成的四副条幅:“春报南桥川迭翠,香飞翰苑野图新。月窟中空疑有神,雪堂养浩凝正气。”堂中设有公案,案上置砚签筒,两旁有“肃静”“回避”牌和出行仪仗。主体建筑有两座。左侧有附属用房,供朱子后裔居住,府上还配有良田,以供祭祀和维修费用。“民国”时博士致称奉祀官,前后承袭博士的嫡长有七位。至今还住在遗址的朱子后人朱锐敏先生告诉我们,朱子的现代后生大都从事教育事业,厦门大学原校长朱崇实就是从博士府走出来的朱子塾公派下的二十七代孙。

五经博士府前有井,名为“艮泉”。前人有《朱祠甘泉》诗:“文公理学始新传,孔孟渊源一脉延。祠外紫霞州古迹,太羹有味酌甘泉。”无独有偶,康熙大帝给朱子另一座祀御书为“大儒世泽”。朱子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人们常用一句话概括,即集理学之大成,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构筑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理学体系;其二,确立并完善了儒家学说传授的道统;其三,将“四书”取代了“五经”的权威地位。朱子回答了他那个时代的价值理想、外来文化和理论转型的挑战,重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格局,为中华民族构建了精神和信仰的世界。在首届考亭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姜辉先生说道:“在孔子之后,朱子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新时代。正是以朱子学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千年发展期。”

建州于朱子可谓因缘溱泊、情感所系。明天顺年间建宁知府刘钺说:“盖建安古郡,名总各邑,而通诸道,先生往来始终寓于斯,后嗣嫡长累世居于斯,前朝颁封制命载于斯,我朝录萌后人褒崇明配实在于斯……”本来,历史上建州所辖闽北大部,朱子在闽北文化遗存大抵可归建州所属。何况,朱子少年求学于建,青年考学于建,壮年讲学于建,临终嘱托子孙居于建。朱子自幼丧父大悲在建州,金榜题名大喜在建州,身后哀荣大显在建州。此邑当是朱子学的发祥地和发扬地,千年建州无愧为理学名城。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建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