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老师“延平先生”李侗
李侗像
古之延平(今南平市)五步一塾、十步一庠,被誉为“邹鲁之邦”。
朱熹的名字传扬久远,而他的老师李侗,人们却知之甚少。李侗(公元1093年—1163年),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崇江里樟林乡(现南平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人们称他为“延平先生”。
李侗年轻时曾拜杨时的弟子罗从彦为师,后来他又成了朱熹的老师,杨、罗、李、朱师生四人都是理学大师,古称“延平四贤”。
李侗得罗从彦真传后屏居山田,谢绝俗务,悉心研究理学达40多年之久,他把朱熹传授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真谛及“二程”(程颢和程颐)的“性理”之学,传给了朱熹,朱熹进一步发展了李侗的阐释义理兼生命为主的学说,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个学说认为“理是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提高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境界,虽然背离了“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史观,但认识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
李侗的理论主要有“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说人在认识上有了疑问要通过“静坐思之”,才能激发人的智慧和灵性,才能达到“明人伦、察天理”的认识高度。在研究方法上提出要“理一分殊”,说研究问题要一事一事地反复推寻,要循序渐进,“别穷一事”,这里有着从特殊到普遍的朴素的辩证法,实属难能可贵。
李侗墓祭扫活动
李侗学问渊博,造诣颇深,虽然他深居简出、闭门读书,对天下大事的计划谋略和远见卓识却令人惊叹。当时名士朱熹、罗博、刘嘉誉等均拜倒在他的名下。
1126年6月,孝宗皇帝宣朱熹进京探讨对时局的看法,动身前,朱熹专程拜访了李侗,李侗是个“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者,他竭力主张抗金,反对与金兵议和。他对朱熹说了三点:首论“大学之道”,次言今日“非战无以复仇”的理由。三述古圣王制敌之道。朱熹谈了上述三点,孝宗甚喜,对朱熹更加赏识。
朱熹发展了李侗学说,主张人际间交往应做到“交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的兼爱思想。说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人之无信,不知其可也。”又说“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把治国安邦与“正心术、讲诚信”的理学思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外,《朱子家训》中的“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亲也。”以及“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等,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是相一致的。
李侗一生淡泊名利,好静坐,不喜著书作文,只有《萧山读书谈》、《论语研究》等少量著作,但他的语录颇多,由朱熹编成《延平问答》,后人又把它辑成《李延平先生文集》。
李侗一生不愿为官,为人耿直,嫉恶如仇,退居林下后,还流传一些如何与地方权贵斗争的动人传说故事。
李侗在家养老,从不以大师自居,他衣食简朴,平易近人,平时很少出门。当他得知在他的邻村罗坑村出了一个“张三府”(管辖建宁、邰宁、延平等三府,故人称“张三府”),鱼肉乡里,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就想找个机会治一治这个狂徒。
一天,张三府从延平府启程回罗坑村祭祖,一路上浩浩荡荡,鸣锣开道,好不威风,当经过李侗住的樟岚村时,以往都是迳直过去,从不下轿子,李侗原本并不计较这些礼节,这次想要教训他一下,李侗事先对一个老仆人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当张三府的轿子往村子大路上行进时,轿子突然停住了,张三府掀开轿帘一看,原来路中间摆了一张太师椅,椅背上披了一件太师的官袍,椅子旁边还坐了一个正在打瞌睡的老仆人。张三府猛醒到,他得罪了李侗了,慌忙下轿,朝着官袍作揖,又央求坐在椅子旁边的老仆人,让他多向太师说说好话。但那个老仆人一言不发,背起太师椅,连正眼也没看一下张三府,扬长而去。弄得张三府好生尴尬,只好徒步走回罗坑村。张三府从此也收敛了许多。李侗惩戒张三府的故事在乡间广泛流传。
隆兴元年,李侗应福唐(福州)太守伍应辰之邀,赴福唐讲学,不幸于同年十月十五日病逝于府治之馆,享年71岁,归葬于延平炉下瓦口村,谥文清。清康熙曾御笔亲题“静中气象”四个大字,今仍保存在李家祠堂。
去年4月6日,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瓦口村隆重举行“公祭先儒李侗大典”, 瓦口村的李侗墓前彩幅、鲜花、古乐一应俱全,人们按古礼向这位先哲焚香致敬。南平市延平区区委书记张国旺在典礼上讲了话,表达了全区人民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敬意。
始建于宋代的李侗宗祠,虽经清朝时重修过,但毕竟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破损严重。去年5月,由市、区两级政府的宣传部门牵头,采取社会捐款,族人参办的方法修葺一新,并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参观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