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四赴考亭会朱熹
著名理学家陈亮称朱熹与辛弃疾是南宋时期同一时代的“双子星座”。也许有人对热心教育,穷研理学的一介名儒朱熹与叱咤风云,善战疆场的抗金名将辛弃疾成为莫逆之交感到诧异。本文就以辛弃疾四次造访在建阳考亭讲学的朱熹的真实经历来显见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绍熙三年春(1192年),辛弃疾履新福建提点刑狱,赴任经建阳时,特地同朱熹一晤,垂询闽中情况,还告诉了陆九渊在荆州的政绩。在首次会晤中,朱熹获悉辛弃疾来闽就任,十分高兴,他破例作了一道贺启《举辛幼安启》。文中赞曰:辛弃疾“卓荦奇才,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首次见面,辛弃疾向朱熹问政,朱熹回答了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从严”。一向为政尚严,长于治军,知于治民,驭吏以严有余,临民以宽不足的辛弃疾听后十分诚服,完全采纳了朱熹的意见。会晤时,辛弃疾当朱熹面,盛赞朱熹弟子潘友文“受其民如古循吏”的“佳政”,并表示在闽任职期间要推动儒学教育,整顿士林之风。果不其然,一年后,辛弃疾在福州修建起儒家郡学,一时传为佳话。
第二次到考亭造访朱熹是绍熙三年六月(1192年)。辛弃疾专程从福州来到建阳考亭。此行目的是庆贺朱熹考亭新居落成。同时,他们又着重讨论闽中如何宽民力的措施。其中经界与钞盐是他们谈论中最关注的中心议题。因当时,土地兼并和盐法弊坏是土豪劣绅架在贫民穷户头上的两把刀子,民众怨声载道。朱熹曾在漳州任上大力主张行“经界”和盐法上推行钞盐法。此次会晤,增强了辛弃疾大力推行经界钞盐法的决心,他向朝廷上了一道《论经界钞盐札子》奏折,使朱熹曾在漳州点燃的经界钞盐法的一把大火通过辛弃疾蔓延到八闽各州。
绍熙三年十二月,辛弃疾被朝廷召赴太府卿。绍熙四年正月(1193年),辛弃疾离开福建准备北上时,专程到考亭与朱熹告别。会面时,刚好朱熹的好友,江西著名的理学家陈亮也在考亭。三人均为能实现考亭会面感到格外高兴。三人幸会之后,陈亮特地为他俩专门作了画像,并在每人所作的画像里写下赞词:朱熹是“人中之龙”,身备阳刚正气的一代儒宗;辛弃疾则是“文中之虎”,是一个压倒一世英豪的奇杰。
辛弃疾只在朝中当了几个月的太府卿,便于绍熙四年八月(1193年)再到福州任福建安抚使。当年九月,辛弃疾途经建阳,再次与朱熹相会。当时,正值金秋时节,闽山已是枫叶摇红、溪潭转碧,丹桂飘香。两人在考亭沧洲精舍里相会之后,兴趣尤浓,便一起到附近的武夷山,泛舟九曲。两人在泛舟中诗兴大发,均作了十首棹歌。辛弃疾赠给朱熹的诗是:
游武夷 ,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仿佛吹箫月夜闻。
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槎丫个样桥。
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自有山来几许年,千奇万怪只依然。
试从精舍先生问.定在包牺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棚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在辛弃疾眼里,处于动乱时代.朱熹是一个隐卧山中的“帝王师”,他希望终究会有一天,“西伯”会把这个怀才不遇的白发隐臣推荐入朝。当夜,朱熹又在二斋室为辛弃疾手书了“克己复礼”、“夙兴夜寐”二匾。要他克服自己所短,辛弃疾接受了他的告诫。
庆元六年三月,朱熹不幸与世长辞。辛弃疾闻此噩耗,悲痛不已,不顾朝廷禁令,特作祭文以悼之。悼文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