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4 15: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建成

朱子之师——李郁




“熹少好读程氏书,年二十许时,始得西山先生所著《论孟诸说》,读之又知龟山之学横出此支,而恨不及见也”。这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给文友《答李滨老书》中一段话,流露出对被称为“西山先生”的光泽籍李郁的钦敬之情。朱熹还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专门为逝去35年的李郁撰写《西山先生李公墓表》,一生尊之为师。

光泽县是宋元时期理学之邦,该县的“乌洲李氏”世代传承理学,上下相传15代,越400年,被人称赞为“上接先圣之心源,下衍一线之道脉。”李郁就出生在李氏家族。

李郁,字光祖,宋哲宗元丰八年(1085年)出生。其父李深为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历任江西鄱阳、河南遂平知县和陕西通判、朝中司农寺丞,死后谥赠朝散大夫。他从小遵父教诲学习理学,“少长学于舅氏,陈公(沙县的陈忠肃)器之。”20多岁时由陈忠肃引荐,在杭州谒见理学大师的杨时。杨时“一见奇之,即妻以女”。成为学生和女婿的李郁在杨时门下18年 ,深得杨时的悉心传授,学问日益增进。“龟山(即杨时)既殁,后进多从之游”,“欲求真经,必从郁游”。李郁逐渐地成了杨时学术思想重要的继承人和理学传播者。其学术著作《易传》《论孟遗书》《参同契论》《古杭梦游录》《李西山文集》等数十卷,流传后世。当世名士陈渊曾云:“光祖学行,于古人中求也!”

李郁一生学问不凡,然仕途失意。直至宋绍兴初年,经人举荐,高宗在偏殿召见了李郁。在君臣询答中,李郁对国家要务了然于胸,并说“都于理中”。高宗问道:“卿居山林,论事何娴也!”李郁回答后,高宗大喜道:“郁学通世务,议论可采。”即授予右迪功郎一职,后改任敕令所删定官。

没多久,李郁因母丧而离任,但不忘国事,每每上书进言,高宗感其忠诚,特改授承务郎。丧期满后复任。当时宋朝“又值秦桧为相,公自度不能俯仰禄仕,遂筑室邑于西山,往来读书其间。”也就是说,他在家乡城西10里大陂处建了一座精舍,作为读书讲学和终老之所,后人称之“西山精舍”。由于他的声望与才学,远近学子慕名而至,求学西山。从此,西山精舍成为当时著名的学所,后改名“西山书院”。李郁也被人称为“西山先生”。《八闽通志》有载:“西山精舍在县之西山下,宋儒李郁读书之所也。”《古今图书集成》有载:“西山精舍,按县志在县北西大坂上,李光祖读书之所也。岁久圮。万历四十二年,令汪正谊重修,今圮,基存。”“元至正年间,李郁后裔、著名的理学家李应龙仍藏修于此,穷研圣道,接西山理学之承传,传承理学渊源。后房舍废毁,夷为荒丘”。李郁在西山精舍讲学读书期间,“家益穷空,人有不堪其忧者,公独旷然不以为异。当时的贤士大夫益高仰之,迁官多引以自代”。到绍兴年间,因友人推荐,“引郁复起佐闽帅幕官”,主管机宜文字。绍兴二十年(1150年)病卒于任上,终年65岁。归葬于光泽城西黄岭之原。

李郁关心民情,严教家人。一次,“帅用人言,欲毁民居数十列肆,沽酒以牟利”,激起民愤。他力而直谏,析以是非,并以辞官而劝,最后迫使闽帅收回成命。建炎年间。其兄李阶在临安府为官,因州卒作乱,不幸被掳。李阶大骂乱贼后撞阶而死。李郁夫妇自此视寡嫂为母,视兄子为己子,奉养周全。而对自己子女饬其“整齐内外,皆中礼法”。在李郁夫妇言传身教之下,其子李揆后授承务郎。其侄李吕与朱熹结为学友,精通理学。门生朱熹学业有成,终成理学集大成者。

李郁的一生,学问品行堪为当世之表。时人有赞:“公天资粹美,而涵养有方。其事上恭而有礼,其待下严而有恩。平居未偿有惰容,诲人终日无倦色。”更有赞:“盖繇西山李先生得道南之绪,大倡斯道月洲……而过化之泽,泱乎人心,流风余韵犹有存者微然也。”后人赞:“闽学先声,龟山高弟。学醇行修,动于天子。世陶淑质,天挺秀姿。邈想高风,犹见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