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2 16: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福建朱子文化研究三十年忆略

                           马照南

   

    

    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起步,逐步深入历史人物和思想的评价。福建作为朱子的故乡和朱子学起源地,是全国最早恢复开展朱子学研究的省份。由于工作关系,我从1986年春天开始参加朱子文化研究活动,先后任闽北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闽学通讯》《闽学研究》(《朱子研究》)主编,福建省闽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朱子学会顾问等职,至今已历32年,见证了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来,朱子学不断复兴,日益走向“显学”的历程。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朱熹写的富于哲理的脍炙人口的诗。诗歌的作者与孔子一样,也遭到误读误解误判。孔子的平反早一些。相比孔子,朱子更加命途多舛。由于坚决反贪官反腐败,朱子得罪许多朝廷重臣,遭到报复。他的创新思想被诬为“伪学”,他被列为“伪学之首”,竟差点被“乞斩”。近代以来,有人为证明朱子是“唯心主义思想家”,把沈继祖“子虚乌有”的诽谤材料编入史书,加之“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林批孔批朱熹”,这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党政领导干部受到严重误导,对朱子的思想甚至人格产生怀疑,使得真实的朱子远离了人们。

  1985年冬,朱子家乡的理论工作者、方志学者,在杨运樟、陆霄峰、徐崇杰、宫维琪、朱荣元、郭勋安、周源清等的组织下成立“闽北闽学研究会”,开始了朱子和朱子学的正本清源。当时的主要学术骨干为杨青、蒋仁、余奎元、陈明考、方留章、林蔚起、潘渭水、陈翰生、徐学仁、巩志,以及稍后的张品端、方彦寿等。闽北学者创办了《闽学通讯》《闽学研究》(后改为《朱子研究》)。《闽学通讯》出版40期后与《朱子研究》合并为《朱子文化》)。朱子出生地尤溪也开展朱子研究活动。还有泉州林振礼、同安颜立水等通过对史志的梳理,开展学术研讨,还原朱子和朱子学真实的历史原貌。

    这些活动受到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等专家学者的支持。著名福建朱子学者高令印、陈其芳、邹永贤、何乃川、刘树勋、黄保万、黎昕、陈遵沂等筚路蓝缕,拨乱反正,开拓创新,开启朱子学研究新征程。福建社会科学院蔡厚示教授回顾自己当年参加“批林批孔批朱熹”活动时说:“越批判朱熹,我对朱熹的认识越深刻,越喜欢朱熹。”朱子家乡的干部群众积极支持,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朱子”(钱穆语)。

  尤为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全国著名的哲学、文史工作者都支持参与重新认识朱子,重新评价朱子。我国著名文化思想史学家、哲学家、学术泰斗蔡尚思教授,籍贯福建德化。他多次参加我们组织的闽北朱子研究活动,直接参与对朱子的平反。19886月,他以83岁高龄参加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欣然担任名誉顾问。《福建日报》记者祝文善采访他时,微笑着询问他年龄,他以闽南人的豪爽回答说“我是忘年人。”祝文善便写了妙趣横生的《与“忘年人”谈做学问》一文在报上发表。蔡尚思教授为祝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赋诗“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1990年他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闽学研究丛书》作序中,对朱子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因此,有些学者称朱熹为“三代下的孔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朱熹的博学超过了任何前人。在中国著述史上,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也是最多的一个。在中国文庙(孔庙)史上,汉后有那么多的先儒、先贤,但被封建王朝列入“十哲”之内者,朱熹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文化史、闽北文化史上,朱熹都占了第一位。福建之被称为“海滨邹鲁”“理学名邦”,都是同朱熹分不开的。单就以上这些方面来看,已可知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蔡尚思教授这些论述,与历史上对朱熹的评价,与国际学术界对朱子的评价是一致的。

  朱熹的籍贯是颇具争议的问题。有人说朱熹的籍贯是复杂的。厦门大学高令印教授经四十多年考证,梳理了朱熹祖先从山东、江苏、徽州婺源(现属江西)到福建的迁移过程。朱熹在建州参加贡举考试,次年到临安参加省试,在籍贯栏目填写“本贯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朱熹于淳熙十年撰写《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明确地写道“先吏部朱松於茶院为八世孙,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朱森於其邑,遂为建人。于今六十年,而熹抱孙焉,则居闽五世矣。”朱森、朱松在朱氏族谱中被列为“入闽始祖”,朱熹被列为“朱氏考亭始祖”;福建地方志如明朝以来《漳州府志》都记载朱熹“父韦斋先生为尤溪县尉,生先生于寓舍。后以方腊乱,不果归,遂为建阳人”。这些证据很有说服力。高令印《居闽五世,遂为建人》长达8600字文章,刊登于《福建日报》《闽学研究》《朱子文化》,受到国内外朱子学界、朱子后裔、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闽台文化大词典》采纳了这一成果。这些年来福建、江西、安徽三省在弘扬朱子文化方面有良好的默契,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朱子文化研究。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朱子著名的一首小诗。这些年,朱子学研究和朱子文化建设顺风顺水,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远见卓识和坚强领导。

  福建省委、省政府重视朱子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省委宣传部领导一直具体指导朱子学研究,对弘扬朱子文化给予多方面支持。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少川同志多次听取朱子研究情况汇报,就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决策提出明确意见,同时指示理论处具体帮助。记得时任处长的潘心雄同志尽职尽责、认真指导,使研究工作保持正确方向,蓬蓬勃勃开展起来。何少川始终关注指导朱子文化研究宣传普及。在很长一段时间,他担任福建省闽学研究会会长。他倡导我省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朱子文化节,组织作家采访撰写《走进尤溪——朱子文化城》《走进延平——华夏理学名邦》等文集。

  1988年,黄文麟同志担任建阳(南平)地委书记,他听取了关于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筹备工作汇报,带领地委领导同志参观我们组织的《朱熹在闽北》展览,听取了我的讲解。在地委领导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圆满成功。之后地委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由时任建阳(南平)行署专员刘钦锐给予编制和经费保障;将即将建成的武夷山万年宫作为朱熹纪念馆,直到建立新馆;同时决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理事长均由行署专员担任,常务副理事长由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文教副专员担任。徐崇杰、朱荣元、宫维琪都担任过常务副理事长。记得第二任理事长是行署专员林克敏,他担任南平市委书记后,继续担任理事长。令人钦佩的是,林克敏同志后在南平市委任上退下来,一直专注于朱子学研究,著有《朱熹》等多部有分量的朱子学研究普及著作。

  令人鼓舞的是,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保护和弘扬朱子文化。

  2014年以来,时任省委书记尤权多次就朱子文化研究和朱子文化品牌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时任省长于伟国提出明确要求。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到任之初就明确提出要认真保护传承朱子文化。他倡导举办高层次的“朱子文化论坛”。首次论坛请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朱杰人作主旨演讲。李书磊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朱子文物保护情况,对朱子生活五十年的武夷山五夫镇的保护提出明确意见。他还主持召开会议,确定了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保护区、五项工程、一项机制”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30个具体工作项目。这个总体思路纳入2014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同年12月经省编办同意,成立了朱子文化品牌联席会议制度。相关市县也相继成立机构或增加工作人员。

  2015年,省政协明确将朱子文化建设列入重点提案,由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李书磊和郑兰荪副主席督办。省政协提案办、文史委在多年办理朱子文化提案的基础上,加大重点提案办理力度。我们在郑兰荪副主席和文史委罗健、凌冰两位副主任领导下,杨星具体安排下先后到福州,三明尤溪,南平延平、建阳、武夷山、建瓯、政和、厦门同安,泉州,漳州等地,调研朱子文物,与朱子相关的书院、文化遗存遗迹,与有关部门和市县就保护、利用进行了认真商讨。还到朱子的祖籍地婺源等地调研,力图全面总结朱子文化保护传承的情况和经验,提出今后工作建议。我们把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与各地各部门协商协调,不断取得共识中,共同推进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省委宣传部继提出朱子文化“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项工程后,组织制定《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将朱子文化传承发展行动作为十大行动之一。

  省文化厅组织专家论证,积极推动设立省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省文化厅、文物局组织开展朱子文化(包括游酢、杨时等从祀孔庙的朱子文化重要人物)遗存的文物、书院、建筑物等普查。普查到福建省内与朱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22项,不可移动文物116处,可移动文物15件。有朱子石刻60处,及多处朱子手植樟树。还有朱子及师友门人后学举办的宋元明清300所书院。省文物局拨付文化遗产维修保护经费,开展修缮工作。“朱熹祭典”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住建厅对朱子有关的镇村列为重点扶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规划、建设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特别是朱子居住长达五十年的五夫镇,组织全面规划和保护修复工程。

    福建省社科院、省方志委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朱子文化相关文献整理,编写《闽学志》《闽学研究十年录》,策划《闽学思想选编》。省社科联加大对朱子文化相关课题的扶持力度,发动专家学者立足实际,开展朱子文化课题研究,择优立项扶持。

  南平市积极修复考亭书院、武夷精舍、兴贤书院、屏山书院、云根书院、延平书院等一批朱子文化的重要遗址。尤溪县把朱子文化全面充分融入城市建设;按照朱子文化园、文山景区、公山景区、紫阳公园和紫阳湖等五个板块,打造AAAAA级景区。厦门同安、翔安区积极打造朱子文化旅游景观带。漳州市重修朱子讲学的白云岩、云洞岩。这些都推动了朱子文化旅游的兴起。

  在各地推动朱子文化研究普及的,还有工作成效卓著的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世界朱氏联合会。他们活跃在弘扬朱子文化第一线,持续开展活动,让朱子文化进一步在海内外广泛传播。

 

(三)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吹活了朱子文化,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学术会议研讨气氛热烈。闽北闽学研究会参与主办198712月厦门大学 “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有107名学者出席。会议发出倡议,1990年是朱子诞辰860周年,届时在武夷山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一倡议得到广泛呼应与支持。这也成为朱子研究工作的重点。我们经过认真筹备,1988年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加大筹备力度,于199010月在福州、武夷山召开了空前规模的“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陈荣捷等260余位朱子学者参加会议。会议讨论了朱子及其学派在哲学、经学、历史学、伦理学、文学、教育、文化领域的成就;探讨朱子学术思想内涵、本质、价值、效用和影响等。

  之后,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闽北闽学研究会几乎每年都要召开朱子学术会议。由我们具体组织的印象深、意义大的学术会议,如1995年召开的“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这是海峡两岸首次关于朱子学的学术会议。会议在武夷山九曲宾馆举行。来自海峡两岸80多位学术文化界人士首次欢聚一堂, 共同研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朱熹思想的现代性,如何弘扬朱子之学说。会议收到论文35篇,论文提要12,专著3部。我在会上宣读了联合国儒学研究委员会、世界孔子学会、台湾孔子学会及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宣民等47个单位和个人给大会的贺电、贺词和贺信。有10位学者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大部分学者在分组学术交流中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会学者的发言,从哲学体系、政治伦理、自然科学、书院文化、美学价值、社会功能、海外影响等各个方面对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作了具体分析和阐述。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78年到2017年间,各地共召开了200多次朱子学术研讨会。还有许多朱子学研究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朱子学学术论文论著数量多、涉及面广。武夷山(南平市)朱熹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朱子文化》72期,1008万字,出版《朱子文化大典》《朱熹与闽学渊源》《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等20部论文汇编和专著,540万字。闽北学者还出版《朱子遗墨》《朱熹在福建的行踪》《大儒世泽——朱熹》《斯文在兹》《胜日寻芳》等一批著作。《胜日寻芳》是我们组织各地作家写朱子的散文集。朱子出生地尤溪县先后出版《朱熹在尤溪》《大儒风范——朱熹》《朱熹大辞典》等10多部著作。据林庆彰主编《朱子学研究书目》,仅在20世纪的前90年间(19001991),国际学术界有关朱熹的研究论著已达2254种。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论著更是与日俱增。201710月,谢水华教授出版《朱子学研究论著索引》,19902015年国内发表论文4697篇,著作369部,硕士博士论文362篇。在学界影响大的有张立文教授的《朱熹评传》,陈来博士的《朱熹哲学研究》,束景南的《朱子大传》,朱杰人主编的《朱子文集》,朱崇实主编、朱人求教授具体编辑的《朱子学年鉴》,何乃川的《闽学知困录》、乐爱国的《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徐刚的《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等、厦门大学教授陈支平教授的《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等,从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的领域,打通学科研究的通道,开辟了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还有清华大学博士后方遥的《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方彦寿的《朱子家训》等。这些都力图用现代朱子学话语体系阐释朱子思想,体现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广泛好评。

  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推进朱子文化普及。高令印教授认为,朱子文化的复兴,不仅要重视学术研究,还要重视普及。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有关单位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85周年知识竞答。首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举办大规模朱子文化普及活动。《人民日报》围绕朱子籍贯、朱子求学、为官、教育和从事学术经历,朱子文化丰富内涵、主要贡献、国内外评价,结合学习习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命题。《光明日报》突出学术性,围绕朱子与《四书集注》《朱子家训》等内容,活动网络曝光839亿人次,点击712亿人次,1265万人参加答题,满分18万多人,打印满分证书31755人。江苏省盐都80岁老干部葛学龙花20天时间、学习查询30多本书籍,认真答题。参赛者认为“参加竞答,好比系统学习朱子文化,对朱子的高风亮节、崇高人格、博学多才、宽阔胸襟、杰出贡献感到无比钦佩和景仰”。光明网、中国网、东南网、凤凰网等近百家新闻网站、众多知名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广泛传播。据统计,此次竞答网络点击遍及世界五大洲,其中美国、澳大利亚最多。

  讲好朱子故事,传承朱子家风。朱子人生轨迹大部分嵌印在八闽大地。各地以史籍为据,广泛收集朱子和他的师友弟子故事,加以取舍甄别,运用现代语境,汇编一批具有乡土味、通俗化的“朱子故事”,揭示其中蕴涵的思想内核。我参与了《福建家训》的组织编写工作,《福建家训》把《朱子家训》等列为第一篇,此书广受好评。我们还参与省市纪委拍摄《朱子家训》《朱子的为官之道》等纪录片,在中纪委网站播出。推动《朱子文化干部读本》《朱子文化小学篇》《朱子文化初中篇》经过立项、编写、审查等程序,进入福建省88所试点中小学课堂。省文化厅、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两次联合举办海峡分论坛,内容以朱子书院思想为主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我省多次举办“中华朱子文化节”。各地开展诵读《朱子家训》等活动,都很受欢迎。

  加强两岸文化交往。两岸朱子文化学者认为,朱子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是两岸最重要的心灵纽带,两岸应当手牵手、心连心,同祭朱子之礼,同唱朱子之歌,重走朱子之路,建构两岸更美好的未来。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朱茂男等创办的“朱子之路”研习营已成功举办10届,来自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海峡两岸高校的数百位博士生、硕士生,沿尤溪、建阳、武夷山一线游览,到朱子故里瞻仰圣迹,交流研讨朱子文化,感受深刻。各地注重朱子文化落地生根。“各位同学,大家要牢记,你们已经成人。你们是朱子故乡的青年,要像朱子一样刻苦学习,爱国爱乡,永远报效祖国。”这是南平一中黄青校长在朱子成人礼上的讲话。听到这样的讲话令人感动!每年,闽北都有3万多学生参加成年礼、敬师礼。朱子思想让他们终身受益。朱茂男认为,“朱子家训不是拿来背的,是拿来实践的,这都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自己每天听三遍朱子家训的歌,看看自己有哪里没做到的。他在台湾新竹县等地积极推广朱子文化;希望朱子文化在两岸生根,共同弘扬朱子文化,从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目前,两岸正携手培育“朱子之路”文化旅游品牌创新转化,推动朱子文化对台对外交流。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与海外朱氏组织机构和朱子学术研究团体联合,先后举办了数十场有影响的国际性朱子学术研讨会和“高峰论坛”。朱子诗词格言大型歌舞《朱子之歌》大陆巡演50多场,并应邀赴台、港、澳和马来西亚演出8场,10多万人观看演出。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30年来,工作踏实务实落实。朱子文化主题突出、主线分明,新作频出、活动不断,呈现生机勃勃的良好态势。朱子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正确方针,拓展新视野、展现新价值、融入新生活。各地密集的学术会议、持续的学术活动、众多的学术著作、显著的学术成果,都说明朱子学已成为“正学”“显学”,成为中华文化闪亮的文化名片。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