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古田杉洋的遗迹
潘 群
福建古田杉洋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从1983年起,省、地(市)、县考古队对这个镇进行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南宋理学家朱熹留下了许多遗迹。
兴办九书院。宋庆元丁巳年(1197年),朱熹遭“伪学”之谤,无法在建阳考亭书院讲学,便来到古田杉洋。三年时间,朱熹与古田人林择之一起,兴办了蓝田、攫秀、溪山、西山、螺峰、浣溪、兴贤、谈书、进贤等九个书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学网络。随后,他派出得力门人前往蓝田书院以外“八斋”主持教务,自己则自编教卷前往巡视,偶尔也到螺峰、溪山书院讲学。朱熹讲学于蓝田等书院的消息不胫而走,闽东及福州十邑等地学子,争相趋之求学讨教,多至千余人。在蓝田书院讲学期间,朱熹著有《鳌鱼喷水·水墨集》和《通解十五卷》等。受朱熹讲学的影响,当地学风盛极,人才辈出。蓝田书院受朝廷或地方政府的重视,多次修缮重建,成为当地传授文化开展教育的场所。解放后,蓝田书院一度作为杉洋公社创办的“农业中学”校址。“文革”期间,农业中学停办,书院被洗劫一空。1976年10月发生火灾,遗迹被毁。2009年,当地乡贤余云辉等捐资500万元重建蓝田书院。在保留原貌的同时,有所扩建,历时三年,于2012年建成。
题诗留墨迹。朱熹在蓝田书院讲学三年,留下多处诗文墨迹。书院“墨迹亭”后的摩崖上,“蓝田书院”四个大字为他题刻,落款“晦翁”,题写时间:“宋丁巳春三月”。院内有一洞,曰“留云洞”,距洞口数步,有喷泉及清池,晴好的夜间,池水平明,月色辉映,景色迷人。朱熹以“茶仙”为名,于池畔石壁之上刻“引月”二字。后人以“天池引月”为名,将其列入“蓝田八景”。宋宝祐四年(1256年),泉州人李斌有诗赞这一景观:“穿云度石下层岭,分得蟾光丰壑阴。夜静风微天一色,长涵木镜照禅心。”书院的东侧建有“聚星台”,朱熹夜间常领门人在此观测星象,讲解天文学。在设立攫秀书院时,朱熹题了一副楹联:“碧海开龙藏,青云雁起堂”,还写一首诗:“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这两处(件)手迹,是朱熹留给杉洋的墨宝珍品。
植松荫后人。朱熹在杉洋讲学时,曾手植一株雀舌罗汉松于书院对面的“标林岗”,现树高15.76米,树围2.63米,乃郁郁葱葱。树茎上有一个个螺纹,观者称奇。据传,朱熹还与林择之带门人到村北观赏当地胜景“三井龙潭瀑布”。丰水期,瀑布落差达190多米,十分壮观。朱熹触景生情,欣然吟道:“庐山之卧龙西涧,谷帘漱玉,无加是也……胜似庐山瀑布。”门人余宋兴撰写《龙井记》以志之。《龙井记》共456字,后以颜体书并镌于摩崖。此石刻字数之多为闽省石刻之最,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