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 09: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林纾 (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出身寒微、勤奋好学,以“读书则生, 不则入棺”为座右铭,31岁时中式为举人,但不求宦达,以教书为业。重视儿童教育,著有《小儿语述义》和儿童启蒙通俗歌诀《闽中新乐府》,后者以复仇雪耻为主旨,抨击时弊、针砭陋俗,呼吁改革变通、移风易俗。胡适与郑振铎等人都曾以《闽中新乐府》为例充分肯定林纾早年的“新党倾向”。会武术,为人清介爱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与友人感愤国事而拦路告官、叩阙上书,在当地有“狂生”之名。1899年,掌教杭州东城讲舍,1901年入京,前后在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等地任教,讲授经义、古文与伦理学等课程。以古文为安身立命之本,坚持古文的创作与研究工作。古文集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抒情真挚感人、叙事朴实生动、写景自然流畅;文论有《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以及《文微》(林纾逝世后,弟子朱羲胄整理),论文推崇桐城义法,对《史记》、《汉书》中关于世态人情的描写赞不绝口;在《左传撷华》《左孟庄骚精华录》、《古文辞类纂》选本、《庄子浅说》、《中学国文读本》、《林氏选评名家文集十五种》中选评各类古文千余篇,被时人目为桐城派大家和传统古文的殿军。冲破桐城文人不以小说为文的戒律,用通俗浅易的文言翻译大量西洋小说,旨在通过小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激发国人学习西方的兴趣,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中。1899年,王寿吕为排遣林纾丧妻之痛,邀请其合作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并在福州初版,一时洛阳纸贵。林纾不懂外语,译书皆由他人口述,与他合作过的口述者先后有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翻译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几十名作家的作品达二百余种,统称“林译小说”。“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功不可没。林纾晚年思想趋于保守,但反帝爱国热情始终不减,1912年仍在《平报》开辟“讽谕新乐府”专栏,讥讽时世。诗歌集还有《畏庐诗存》等,擅长山水画,题画诗生趣盎然,著有画论《春觉斋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