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 宋理学主要派别。闽学是指以朱熹为首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以及其后福建理学家的一些思想;而朱熹之前的闽中理学不能称之为闽学,只能称为闽中早期理学。闽学是相对于其他地域性学派濂、洛、关等而言的。朱熹集理学以至整个传统文化之大成,建立起庞大完整严密的朱子学思想体系,其后福建籍朱子学者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因为闽学与朱子学都是以朱熹为首的学派,南宋时闽学和朱子学的概念是一致的,其后闽学和福建朱子学的概念也具有相同的意义。而当闽学超出福建范围成为国家的正宗思想、东亚文明的体现、世界性的学说,一般叫作朱子学。闽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理论,由内圣成德而外王事功,由躬行践履来展示其天理论思想体系的。这种由具体体会抽象的思维架势,朱子学学者是代代相传的。直到清代,著名的闽学学者李光地奉旨纂辑《朱子全书》,其架势仍是从小学、大学起,然后是天道性命之学。清人张伯行在《陈剩夫集·序》中论到明代著名的闽学学者陈真晟时说指出,吾儒之学则不然,以穷理为端,以力行为务,体之于身,而实推之于家国天下而无不当,至语其本源之地,不过曰此心之敬而已。闽学是以格物穷理和居敬存养并进互发为主旨的新儒学。这是闽学所独具的特色。当闽学于宋元间超出闽浙赣武夷山一带而成为国家的正宗思想后,它在其故乡福建仍然继续衍变发扬光大,以至清末,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学术内容,不仅发展了朱熹的思想体系,并成为福建文化的核心部分。闽学这个概念出现于朱熹死后不久。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在《宋元学案·深宁学案》中讲到南宋末年学者王应麟时说:“咸淳元年七月,除著作郎。时汤文靖公为太常少卿,与先生邻墙居,朝夕讲道,言关、洛、濂、闽、江西之异同。”咸淳为南宋度宗年号,其元年为1265年。此处提及闽学概念的时间是朱熹死后65年。元朝道学(理学)盛行,亦称闽学盛行。清蒋垣在《八闽理学源流》中认为,姚枢(元广西柳城人)隐居苏门,以道学自任,刊《小学》、“四书”及蔡沈《书传》、胡安国《春秋》,由此闽学至河朔。在明朝,明陈鼎说:“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初,首立太学,命许存仁为祭酒,一宗朱子之学。今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东林列传·高攀龙传》)。特别是,清张伯行(河南仪封人)抚闽期间,编辑《濂洛关闽书》19卷,大开闽学研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