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儒学概念。源于《易经·坤卦·文言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孟子·离娄上》谓“陈善闭邪谓之敬”。是教人如何用敬。周敦颐《通书》有《爱敬》一章。张载《正蒙·至当篇》谓“不敬则礼不行”。都未超出先秦敬之含义。至程颢、程颐才为其下定义,《二程遗书》中有谓敬是动容貌,为闲邪之道;敬而无失乃所以中,整思虑则生敬。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一则无二三矣。言敬莫如圣人之言。《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主一”出自《尚书·威有一德》“善无常主,协于真一”。《文子·道德篇》释“一己者,无适之谓也。”朱熹在《朱子语类》中释“适”前“专一”。因专一与佛家禅定甚近,故二程谓佛家有敬以直内而无义以方外。朱熹对于“敬”,集程子与程门之大成。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答门人问:“如某所见,伊川说得切当。且如整齐严肃,此心便存,便能惺惺。”“敬只是一个畏字。”其于收敛、整齐、主一之外,又特重畏,要始终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和敬义夹持。特别强调程颐所说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二程遗书》卷十八)。此语成为理学一贯之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