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儒学概念。孔子最先提出,是儒学的核心,主要指做人和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韩愈在《原道》中提出“博爱之谓仁”。朱熹对仁阐发最精,发前人所未发。他在《孟子集注·告子上》《朱子语类》中反复说明:“仁者心之德。程子所谓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是也。”仁有生意,故可包四德。“合而言之,则四者皆心之德,而仁为之主。”“理是根,爱是苗。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所谓爱,即仁理之在心。仁是性,爱是情。“爱是仁之情,仁是爱之性。”仁不能离开爱。“人禀五行之秀以生。故其为心也,未发则具仁义礼智信之性,以为之体。已发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诚实之性,以为之用。”心之德与爱之理并非两事。“爱非仁,爱之理是仁。心非仁,心之德是仁。”仁统心之德、爱之理。朱熹之仁说对后世很有影响。如康有为《大同书》,释仁为不忍之心,与爱同类,为吸引之力,为以太、电,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再如谭嗣同《仁学》,以仁为通,谓“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所以指出其所以通之具”。总之,仁为天地万物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