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与道 理学概念。理源于《易·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意为理为治、秩序。宋儒始释理为宇宙原则。程颐说:“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理云者,这个道理,更有甚穷己?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理与心一。”(《二程遗书》卷二上、五)。心包万理。朱熹在上述基础上,更明确地把理上升为世界的本体。他在《朱子语类》中指出,宇宙间只有一理,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无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未有顷刻之停止。陈淳在《北溪字义·理》中深明师之意旨,作了通俗的说明。道与理大概只是一件物。然析为二字,亦须有分别。道是就人所通行上立字。与理对说,则道字较宽,理字较实。理有确然不易的意。故万古通行者,道也;万古不易者,理也。理无形状,如何见得?只是事物上一个当然之则,则便是理。则,是准则法则,有个确定不易底意。只是事物上正当合作处,便是当然。即这恰好无过些亦无不及些,便是则。如为君止于仁,止仁便是为君当然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