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人 台湾少数民族族群。邵人自称“伊达邵”,分布于南投县鱼池乡及水里乡,大部分邵人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原来属头社系统的邵人,则住在水里乡顶崁村的大平林。据2011年统计,邵人人口704人。在邵人族群的分类上,长久以来颇多争议。1912年森丑之助将邵人划归为邹人的一支。族群意愿与学者调查结果,台湾当局于2001年8则月公布邵人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第十族群。相传邵人祖先因追逐白鹿而迁至日月潭定居,其部落社会组织以父系外婚氏族为其文化特征。邵族同一氏族的男女不得结婚;有血缘关系但不同姓,则可结婚;虽无血缘关系而同姓者,亦不可结婚。邵族婴孩由其父亲命名,男孩多承袭祖父的名,女孩多承袭祖母的名,名字之后加上氏族姓。邵族社会中,头目是部落祭仪的决定者与社会事务的仲裁者,职位通常由长子世袭。邵族世居于日月潭畔,所以发展出水陆兼具的产业文化。生产方式主要为捕鱼、打猎和山田烧垦,渔业在邵族的重要性仅次于农业,也产生了许多特有的渔猎方法,如“浮屿诱鱼法”“鱼筌诱鱼法”等。随着日月潭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邵族文化中商业和观光因素也日益凸显。邵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灵信仰,有最高祖灵和氏族祖灵,最高祖灵居住在拉鲁岛的大茄树上,是最具权威的神,其能驱除恶灵,也是女祭司求巫的祖师。氏族祖灵则为各氏族的始祖。祖灵篮(公妈篮)是邵族祖灵信仰的具体表现。祖灵篮中盛放的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衣服、饰品、珠宝,年代越久远则放在越上层,借以代表祖灵的住所。凡是族中之重要祭仪,例如播种祭、狩猎祭、拜鳗祭、丰年祭等,都以祖灵篮为供奉的对象。这种崇拜方式,是邵族独立成为台湾少数民族一族的最主要特征。邵族的祭师称为“先生妈”,由六位女性担任,主要负责和祖灵沟通与祭仪的主持。邵族的祭典以播种祭、狩猎祭、拜鳗祭、丰年祭为主。杵音之舞是邵族丰年祭中必不可少的,“湖上杵声”已经成为日月潭八景之一,位列世界38首著名民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