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番” 清朝对纳入治理的台湾少数民族的称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诸罗县令季麒光首次把“土番”分为“内番”“外番”,指出“外番”即“熟番”。乾隆五年(1740)刘良璧在《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对“番”社居民,以“熟番”“归化生番”“生番”区分之。“熟番”受官方治理,并且承担纳税(番饷)、徭役;官府则于“番社”设置“土番社学”,施以教化。“熟番”大多分布在台湾西部的平原、丘陵地带,与汉人杂居,汉化程度较高,因有“平埔番”之称。后来,“平埔番”成为“熟番”的代名词。
“熟番” 清朝对纳入治理的台湾少数民族的称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诸罗县令季麒光首次把“土番”分为“内番”“外番”,指出“外番”即“熟番”。乾隆五年(1740)刘良璧在《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对“番”社居民,以“熟番”“归化生番”“生番”区分之。“熟番”受官方治理,并且承担纳税(番饷)、徭役;官府则于“番社”设置“土番社学”,施以教化。“熟番”大多分布在台湾西部的平原、丘陵地带,与汉人杂居,汉化程度较高,因有“平埔番”之称。后来,“平埔番”成为“熟番”的代名词。